皮肤
字号

咬定青山不放松--——杜斌回忆录 第19节

点击:

另一次,我对书记说:“书记,我现在回厂子工作有困难,我从厂子得骑车回家,冬天要花费55分钟,夏天最快也得45分钟,我现在骑不了车,又挤不了公共汽车,人家一碰我就疼,厂里的工作节奏比较快,我怕吃不消,您能不能够把我暂时调到铁道部去助勤?这样我就可以按部就班地上班,至少中午可以休息一会儿。”他说:“没有问题,去吧!”厂长也很痛快地答应了。这件事情是党委书记和厂长同意后副厂长办的,于是我到了铁道部助勤。其实我不知道的是,这时铁道部已经下令,任命我当厂里技术科的科长,但我没有上任就病了。厂里的领导们限定我在铁道部助勤3个月,3个月过后一定回去。我当时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后来才知道是等着回去让我负责技术科的工作。这都是退休后领导才跟我说的。其实就算我当时知道也是回不去的,工厂的工作不适合我的身体状况。但通过这些就能看出,领导对我非常照顾,而且对我寄予厚望,这令我十分感动。

我的职业生涯的后十年都是在铁道部工务局度过的。去了铁道部以后我被分到工厂处分管工务系统各个工厂产品的质量标准、计量,以及桥梁生产和科研技术管理工作。我也做了一些技术方面的具体工作,但当时我对管理标准、计量这些工作还不太懂,既不了解也不熟悉,但经过自己努力学习,我克服了困难。尤其在处理工作与练气功、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一些矛盾上,下了很大的工夫。也可以说,比较圆满地完成了领导分配给我的各项工作和任务。

恢复工作后的这些年,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标准方面。我们当时的标准一般定得都很严,因为是百年大计。我在职期间一共参与制定、修订了32个产品质量标准,其中有3个国家标准、13个部颁标准和16个企业标准。这些标准分别由国家、铁道部和企业正式颁布,有的标准已经由国家标准出版社出版了,有的已经编入《铁道部铁路工程标准汇编》中。国家标准中有两个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部颁标准中有1个获得铁道部科技进步五等奖。我自己编写了有关标准如《标准管理》《质量检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梁静载弯曲抗裂试验及其计算的办法与方法》等,这都是我自己写的。这些办法和方法中有五个规定性的文件,也是正式出版生效的。要制定标准,首先要懂得设计和设计规定,另外还要知道国外和国际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达到了什么水平。这是标准方面。

第二,计量方面。经过多方面的工作,铁路系统7个钢筋混凝土桥梁工厂全部实现了定级。其中,有3个厂被定为二级计量单位,4个厂被定为三级计量单位,大家在一起还组织制定了《计量规范》。

第三,桥梁生产方面。我先后组织和参与了39套新图纸的生产、设计,组织各个桥梁厂在工厂或者现场按照新的图纸进行生产,这39套新图纸由设计院设计。在我工作期间,生产了四千多孔桥梁,都已架设在铁路新线和旧线改造的线路上。

第四,科研方面。采取了一些新的技术,取得了新的成果,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里又有四项:

其一,组织了钢丝、千斤顶和锚具张拉锚固体系的实验,节省了大量的优质钢材,而且每一孔32米的梁可以节省造价2000块钱,这是张拉体系的科研成果。

其二,组织了大跨度40米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试制,现在工厂制造的都是32米,跨度小了。跨度大了,就可以节省中间的墩子。我们的40米的大跨度梁现在就架设在京广线上。这是设置方面。在材料方面,原来用的是40米钢梁,当时可以用钢筋混凝土梁,钢筋混凝土梁和钢梁相比,每一孔梁造价降低了6.4万元钱,还能节省近50吨钢材。

恢复工作

其三,组织了新型桥面防水层的试验和使用。以前是沥青麻布防水层,现在改用一种涂料来防水,这种涂料被称为“新型防水层”。这个防水层用料只有沥青麻布防水层的50%,消耗方面降了一半。1987年已经铺了四千多孔,面积50万平方米,为国家节省了一百多万元。这项成果获得了铁道部科技进步四等奖。

从1984年起,凡是出厂的产品都有依据的标准,各个厂的计量和科研工作有很大的改观,当时上缴的利润大约有1.09亿元。当然,其中也有我的一份努力。

上面提到的为国家节省开支、上缴利润等,在1988年以前,这应当是相当大的一笔数字。

我还和其他同志一起编写了《铁路钢筋混凝土制品制造技术》一书。我写的那部分并不多,只有三万多字,由中国铁道出版社于1990年3月出版,我还对铁路的技术刊物中的俄文翻译稿进行核对。当然,做这些工作不是在家里拍着脑袋瓜出来的,与我在学校搞教学、在工厂搞生产科研以及出差调查是分不开的。我曾到过株洲、成都、都匀、太原、天津、广州、深圳等地的桥梁厂,还到过工地、科研单位、设计部门,进行调查、研究、学习、搜集资料、做试验等工作以及参加会议,这些调查成果都为我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在病后做了以上这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于1979年被评为工程师,1988年被评为高级工程师,曾多次受到铁道部工务局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我在大学进行过教学和科研,在工厂组织过生产和科研,也参与了高层次的技术管理,这三个阶段的工作,使我发展成为比较全面的工程技术干部,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可以这么说,我这一生要想做的事已经做完了,已经做成了,想承担的义务也实现了,为了报效祖国,我也超期“服役”了。

自我工作评价

我的中年是在忘我的努力工作和无私奉献中度过的。从小我就很爱学习,我知道知识的重要性。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小姑娘,一度被人看不起。国家能在那样困难的情况下把我送到苏联学习,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我深知是一百多个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才圆了我的留学梦,所以在我的心灵深处埋藏着报恩的想法,简单一句话——报效祖国。我有负债感,所以不管再困难,我一定要努力把工作搞好,就是这样一颗心。升官、发财都得排在后面,得把我学的这点知识用到我的工作上,报效我的祖国,我要使我的祖国富强!

因为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我在昌平桥梁厂时就施展不开,真正发挥作用、放开手脚工作是在丰台桥梁厂和铁道部。不幸的是,44岁时,正是要我出力的时候我却得了癌症,所以我一直有“我还没有实现报效祖国之心愿,我还不能死”的想法。两次手术以后回到工作岗位,我仍旧是努力工作,与之前相比,唯一的不同就是有了学校的理论基础与工厂的实践经验。在铁道部期间除了福建,其他各省我都去过,一共二十多个城市,去的都是最艰苦的工厂、工地。我是不服输的,纵使生过两次重病,也没有因此颓废和自我放松。

正因为如此,铁道部工务局的总工程师非常欣赏我,有事就经常征求我的意见。比如一次工厂生产的桥梁是31.6米,可是实际需要的是31.5米,总工程师就来问我:“杜斌,你看怎么办?”我楞了一下,说:“好办,31.5米的跨度小,承载能力稍微小一点,还是用31.6米。”之后我提出了把模型缩短的方案,满足了建设的需要。

我在工作岗位上虽然经历了很多坎坷,但只要是在工作,我就全心全意、踏踏实实地完成我的工作任务。我自认还是比较有能力的,我做事不慌张,很稳当,能分出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这样问题自然迎刃而解,这是我的长处,是我在刻苦、踏实之外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