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春秋不当王 第237节

  “先生以为如何?”

  在这件事上,他虽是没与李然提前商量。可在做决断时,却还是要征求李然的意见。

  只不过,是放在了群臣表态之后。

  由此可见,如今的楚王对于李然的了解已经熟到了何种的地步。

  他知道李然的态度,他也知道李然知道他的态度,李然也知道他知道李然知道他的态度。

  所以,这一顿操作,显然就是逼着李然能够在这件事上,放弃自己所秉持的一贯态度。

  随着楚王的目光,在场的楚国重臣也都不约而同的将目光锁定在了李然的身上。

  他们当然也很想知道李然对此的看法。

  而且,他们都知道,在这件事上李然的发言权显然要比他们更重。

  “臣以为,庆封还是不该杀……”

  而李然的回答简洁而坚定。

  他答应过庆封要保他一条性命,所以,当此时刻他自是不会食言。

  众人闻声皆是一震,并皱眉不语。

  他们知道李然这么说,肯定是有他独到的理由的。因为,每到这种时候,基本都是如此。

  楚王见状,亦是一愣,随后却又当即笑道:

  “哦?这却为何?”

  李然起身,朝着楚王躬身一揖,侃侃而言道:

  “当年谭国国君对齐桓公无礼,齐桓公后来起师灭谭,大战不过数日,谭军溃败,谭国的国君谭子,逃亡至莒国,齐桓公却也并未是将其赶尽杀绝。”

  “之后谭子于莒国内得以繁衍,至今其脉尚存。”

  “大王既是以齐桓公为榜样,便该当效法。以宽和之姿待人。如此,方能为楚国的后世之君,留下一个仁德宽厚的好榜样。”

  “也唯有如此,可令世人从此知晓楚人也并未皆是蛮夷草莽之辈,日后世间贤才也会争相而投,届时楚国大业便可无忧矣!”

  杀一个庆封确实是太容易了,对于楚王而言,不过就是一句话而已。

  可只这一句“杀”,却可能就会对偌大的楚国产生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说的大概就是这个理吧。

  ……

第三百三十一章 王子弃疾的谏言

  李然自是不会忘记的承诺。

  他既答应了庆封,那自是要尽力而为,争取让他不会死在乾溪。

  所以,在面对楚王的询问时,他再度是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了一番劝谏。

  而当他的话音落下,楚国群臣脸上的疑惑之色微微散开,不少人甚至也不由得微微点头称是,其中,自然就包括了申无宇。

  连年征战已使楚国的民力凋敝,眼下民怨四起,疆域之内皆甚为不安。

  在这节骨眼上,若是杀了庆封,看上去只是一件小事。可杀了庆封以后所引起的后果,却是楚国如今所不能承受的。

  毕竟庆封乃是齐国叛逆,楚国一声不吭的杀了他,试问齐国会作如何想法?天下诸侯又会作如何想法?

  楚王若擅自杀了庆封,那便等同于是彻底推翻了之前虢地之会的誓言,这势必也会与中原诸国再度引发争执,甚至是直接与之交恶。

  到了那时候,楚国也将会直接面临内忧而外困的境地。

  申无宇一直以来就是反对楚王如此穷兵黩武的,所以,此时李然劝谏楚王可以学习齐桓公宽以待人,这也一下子获得了他的好感。

  只是,像他这样的明白人毕竟只是少数。

  绝大多数的楚人,大抵还是以鼻孔看人的。他们才不会管杀了庆封以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在他们眼里,既然庆封当初害得他们损兵折将,害他们妄死了这么多的弟兄。那这人就是罪该万死,没有其他可以商量的余地。

  而王子弃疾也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因此他接下来所说的,可谓是极具煽动性。

  就在楚王听完李然所言,寻思着李然的说法倒也不错时,王子弃疾站了起来,并是缓步走到大宴中央。

  他一个拱手跪拜,并是含首大声言道:

  “大王,臣弟以为先生所言不妥!”

  “哦?季弟又有何高见?”

  楚王顺着话头便如是问道。

  随后,只听王子弃疾道:

  “正如诸位将军们所言,杀庆封于我楚而言,有三益。”

  “其一,我楚攻占钟离,耗时颇久,且连连损兵折将。经此一战,虽未伤及我楚军之筋骨,可也是小挫了我楚人之锐气!所以,不杀庆封,确是不足以振奋军心!不足以激励我楚国男儿踏平东吴的决心!”

  “其二,庆封乃是齐国的叛逆罪臣,如今若能在诸侯的面前将其处死,也可以起到杀鸡儆猴的妙用,使中原诸国摄于我楚之威而不敢再来招惹我楚国。如此,对于日后我楚的灭吴大业可谓是大有裨益。”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庆封在钟离国日久,他若不死,那些留在钟离国的余孽,只怕便会有兴风作浪之机。届时,亦会扰我一方之安宁。甚至还有可能与中原诸国暗通款曲,以威胁我楚国对钟离之掌控。而我们若要尽快斩断那些余孽的妄想,庆封乃是必死无疑的!”

  话到这里,这三点理由已经是十分的详尽,而且字字珠玑,句句在理,毫无牵强之意。

  楚国群臣闻声,又是一顿点头称是。

  比之李然更为长远,或者说是有些“务虚”的说辞,王子弃疾这些显然更加符合他们的切身利益,也更容易让他们认同。

  人都是现实的。

  你跟他们说什么仁德,名声,实在不如跟他们说眼前利益来得有说服力。

  这就好比是后世之人,只有看见存折上的数字才能安心一样,其他的一切都可以称之为“务虚”。

  岁月虽是漫长的,万物似乎也都在不断的进化中,然而唯独这“人性”,似乎是从未发生过本质的改变。

  “另外……还有一点,臣弟倒是还有些疑惑了。”

  王子弃疾的话并未说完,他故意在说最后一点时做了一个停顿,为的就是让众人有一个可以去想象的空间。

  “哦?还有何事?”

  楚王看着他问道。

  只见王子弃疾忽的将目光转向李然,淡淡道:

  “臣弟听闻,先生此前与庆封长谈了许久,而在先生与庆封相谈时,左军大营乃一直是严密封锁的。”

  “臣弟不明白的是,到底是发生了什么样的事,值得让先生对此人如此的上心?以臣弟愚见,今日先生之所以如此为庆封开脱求情,保不齐便是因为先生在与庆封相谈时达成了某些共识?”

  “还请先生明言。”

  王子弃疾的进攻回合结束,将行动权又交到了李然的手中。

  他的攻击方式也很是直接,摆出既定之事实,却只大略的描绘了一下,又留下了很多给人想象的空间。

  这种类似“构陷”,但又似是而非的话术,可谓是十分的阴险,而且又往往能够一击即中。

  可他不知道的是,李然去找庆封谈话这件事本身,却是得了楚王首肯的。

  所以,在他的话音落下后,李然脸上不但没见到任何的波澜,甚至都不想直接给予回应。

  因为李然知道,这种情况下,无声更胜有声。

  而楚王也很识别体面,当即是笑着替李然是打了个圆场道:

  “呵呵,季弟你这是有所不知啊。”

  “先生前去找庆封谈话,这乃是寡人的主意。”

  “庆封乃是齐国的叛臣,所以有些事若是换作旁人去问,只怕他也不会据实相告。”

  “而先生乃出身洛邑,又曾在郑国出仕,所以让先生去找他谈话,乃是最为合适的人选。”

  此时,楚王乃是替李然打了这个圆场,虽说是有回护偏袒李然的意思在里面。但是,这也并不代表了他就赞同李然此前的说辞。

  只不过,与庆封的生死相比,优先解决一下内部的分歧和误会显然是更为重要的。

  而王子弃疾一听,起先是不由的一愣,但很快,脸上又顿是浮出了一缕鬼魅般的笑意来。

  “呵呵,那敢问先生,都从庆封处得到了什么信息呢?”

  他索性又甚是直接了当的如是问道。

  “哦,倒也无甚什么重要的,都不过是一些关乎吴国的事罢了。”

  “哦?既是如此,趁此机会,何不请先生也为我们说上一说?”

  王子弃疾兀自不肯放弃,硬要李然说出个所以然来。

  楚王见状,顿时皱眉紧锁,显然是有些不悦。

  我堂堂楚王都已经在替李然说话了,你这当弟弟的,怎么就不那么不知趣呢?!

  楚王虽是作如此感想,可他也知道,当此时刻若不让李然说个所以然来,只怕今日他也会下不来台。

  于是,他也只得是默许了王子弃疾的这一番“胡搅蛮缠”了。

第三百三十二章 庆封废了,但未必没用

  很显然,王子弃疾乃是故意针对李然的,非得要李然再说上一说,他跟庆封所谈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楚王也看了出了季弟的心思,心中虽有不悦,却也并未出言制止。

  李然忽的有一种不太好的预感,不禁眉头顿时微皱。

  “先生,寡人的这个季弟不懂礼数,还请先生万勿见怪。他既想要搞个清楚明白,那便请先生再说上一说吧。”

  楚王还是聪明的,他知道这会儿如果再刻意的回护李然,只会引得众人更多的猜疑。

  当然,他对于李然的信任和宠信其实早已成了楚国上下路人尽皆知的事实。但宠信归宠信,许多事情他却也终究是替不了李然的。

  而这种看似不偏不倚的平衡术,也正是所谓的帝王之术。

  或许后世对于这种的帝王之术早已是习以为常了的。然而,这在于春秋时期,甚至更早的时候,却是一种完全陌生的存在。

  毕竟,能像楚国这般搞集权的邦国,在那一时代本就是一个另类。

  而楚国作为君权专制的先行者,自然也就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帝王术”的雏形。

  所以,楚王尽管对李然是一百个信任,可在这当口,正值楚国用人之际,特别是他还需要如今这些帐中诸将用命的时候,若他的行为过于偏袒李然,那最终就只会引起他们的不满。

  这对于楚国而言自然绝非好事。而且,对于李然而言,也同样不是件好事。

  所以,他让李然把之前的话再说一遍,其实也就等于是给了李然一个台阶。

  李然对此也是深以为然,于是当即回道:

首节 上一节 237/63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