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家族,从西域开始崛起 第586节

  “末将遵命!”

  张雄沉声应道,一把揪住老头衣领,像提小鸡一样将他提了起来。

  蒲元寿拼命挣扎,嘴里不停咒骂:“李骁!我做鬼也不会放过你!”

  李骁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脸上没有丝毫波澜,仿佛刚才下令杀的不是一个大儒的全家,而是几只蝼蚁。

  他转身回到主位上,对殿内的将领们说道:“都看明白了吗?”

  “弱肉强食就是天理,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谁要是相信‘以德报怨’哪套鬼话,就离着死不远了。”

  将领们纷纷躬身应道:“属下明白!”

  接下来,北疆将领们继续吃喝嬉笑,玩玩闹闹,在庆祝庆阳府之战胜利之余,也是在开着简单的总结大会。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韩玖远却一副思索的样子。

  李骁端着酒碗走过去:“怎么?韩参军有心事?”

  韩玖远摇头轻笑:“属下只是在想,庆阳府刚破,后续粮草调配、战俘安置都需细化,还有灵州那边,也需要时刻看着。”

  “韩参军不愧是本都臂膀,时刻不忘关心国事。”李骁微微点头,满意笑道。

  “粮草与战俘的事,有高忠义协助处理,你不用挂心,这次将你从龙城调来,是有更重要的安排。”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韩玖远脸上,缓缓道:“我准备让你卸任度支司参军,转任灵州巡抚,掌管新组建的灵州之地。”

  “灵州巡抚?”韩玖远猛地抬头,眼中满是惊讶,随即反应过来那片土地的分量,心中微微生起波澜。

  从兴庆府到夏州黄河岸边,北抵河套草原、南接关中边境的大片土地,几乎囊括了整个黄河‘几’字形内部的这片区域。

  李骁准备以此组建新的州部,沿用唐朝旧称“灵州”。

  将西平府这一带有浓烈党项风格的名称,改为灵武府,定为灵州的治所。

  至于黄河西岸的兴庆府,则是改名银川府,也归灵州管理。

  而灵州巡抚这一关键职位,他心中的人选正是韩玖远。

  韩玖远自投靠北疆起,便一直掌管财政,算粮草、筹军饷从无差错,北疆能支撑连年征战,他功不可没。

  可也正因如此,他缺少地方治理的实际经验,调去灵州,既能让他补上这块短板,也能让他深入了解民生根基。

  再者,一个人长时间担任同一职位,易形成思维定式,甚至滋生小圈子,对北疆刚起步的吏治不利。

  更重要的是,灵州是西夏旧地的精华,土地肥沃、人口密集,却因战乱凋敝,正需要一个懂经济、善统筹的人去恢复生产,韩玖远无疑是最佳人选。

  “灵州是夏国旧地的根本,百姓需要有人带他们垦荒耕种,恢复生计。”

  “之前是本都亲自管着,现在本都准备将其交给你。”

  “你管经济是好手,正好能把‘分田减租减税’落到实处。”

  韩玖远心中的疑虑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激动与坚定。

  他深吸一口气,再次起身抚胸,语气掷地有声:“大都护放心。”

  “属下虽无地方治理经验,但定以民生为重,先吸纳百姓,恢复人口,再组织百姓垦荒,兴修水利、通商路,三年之内,必让灵州恢复生机,成为北疆的稳固粮仓。”

  灵州的人口很多都被迁移去了漠北与河西,三年恢复就已经很不错了。

  李骁满意地点头,端起酒碗与他碰了一下:“好,本都要的就是你这份底气。”

  韩玖远一饮而尽,放下酒碗时,神色渐渐温和下来,犹豫片刻后,还是轻声开口:“大都护,属下还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但说无妨。”

  “蒲元寿虽死有余辜,他那套‘王道’说辞也迂腐可笑,”

  韩玖远斟酌着语气:“可他有句话倒不是没有道理。”

  “如今北疆连下灵州、庆阳,下一步便是进军长安,地盘越来越大,管理的百姓越来越多。”

  “可咱们不能只靠刀枪凝聚人心,得让百姓知道咱们为何而战,跟着北疆能有什么盼头。

  这话一出,殿内的热闹瞬间安静了几分。

  将领们纷纷看向李骁,连林大壮等人都停下了咀嚼,他们只顾着冲锋陷阵,倒真没细想过这些“文绉绉”的事。

  李骁看着韩玖远,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他放下酒碗,站起身,目光扫过殿内众人,声音渐渐洪亮:“韩参军说得对。”

  “乱世之中,光有刀枪不够,还得有让百姓信服的道理。”

  说着,他走到沙盘旁,指着关中的版图,缓缓说道:“武力是立国之基,理念却是治国之本。”

  “我北疆军从草原起兵,一路灭夏国、战金国,虽然是为了争夺地盘、让兄弟们都能吃香的喝辣的。”

  “但更是为了推翻欺压华夏的异族政权,让天下百姓能有饭吃、有田种、有安稳日子过。”

  他顿了顿,声音逐渐洪亮,目光扫过殿内众人:“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驱胡复汉,均田安民!”

  “驱胡复汉,均田安民?”

  韩玖远轻声重复,眼中闪过一丝亮光:“大都护此言精辟!”

  ‘驱胡’即驱逐女真、党项等异族政权。

  ‘复汉’即恢复汉家正统,让汉人重新掌控自己的命运。

  ‘均田’即没收豪强士绅的土地,分给无田的百姓。

  ‘安民’即减免赋税、轻徭薄赋,让百姓能安居乐业。

  李骁点头,继续说道:“今后,我们可以告诉所有的百姓,‘跟着北疆走,有田有钱有自由;反抗北疆者,豪强胡虏皆不留!’”

  将领们纷纷附和:“好!这口号够响亮!”

  “那些百姓一听有田有钱,肯定愿意跟着咱们干。”

  “那些敢反抗的,咱们也不用客气,直接收拾!”

  接下来,李骁更是重申北疆的国策。

  军事上,坚持‘以战养战,精兵简政’,坚持六镇根基不动摇,军户是北疆之根本。

  继续吸纳被俘的金军青壮编入库里军,严格训练,提升战斗力,并将其中优秀者,吸纳进入六镇之中。

  民政上,推行‘均田减赋,兴修水利’。

  坚持没收贵族、豪强士绅的土地,实行公有化,兴修水利,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粮食产量。

  吏治上,实行‘军户转任,严刑峻法’。

  北疆以武立国,以战功论地位,尽管这些转业军官管理地方不会那么专业,但李骁也不会改变初衷,这是维系北疆统治的基础。

  同时,加大对官吏的查处力度,从根本上杜绝官吏将百姓视为私有财产的苗头,保证对百姓的基本公平公正。

  庆功宴直到亥时才停歇,等到所有将领都离去之后,李骁看向了角落中的两人。

  “刚才本都和韩参军说的话,你们都记住了吗?”

第332章 【国政纲要】,宣德司

  待殿内将领们酒酣离去,喧闹的大殿瞬间安静下来.

  李骁命仆妇带着那两个女人,先行回房间中等待伺候,目光则是看向了角落里的两人。

  正是李骁的专属书吏,李书荣与吴立震。

  “回大都护,属下一字不落地记下来了。”李书荣立刻起身躬身,声音沉稳。

  他是金州汉民出身,多年来跟在李骁身边负责文书誊写,虽无实权,却深得李骁信任,连军中将领见了他也会客气几分。

  一旁的吴立震也跟着起身,语气恭敬:“属下也已记下,尤其是关于北疆政治理念的部分,标注得格外详细。”

  他原名兀里珍,是回鹘人,曾担任删乐城郡守的幕僚,暗中投靠北疆后,协助北疆军火烧李安全的两万大军,立下大功。【见256章】

  因在汉地游学多年,他不仅精通汉文化,还改了汉名,若忽略那几分异域长相,与汉人几乎毫无差别。

  李骁点头,示意两人坐下:“你们二人,即刻将今日的对话整理成册,再结合北疆已推行的‘分田减税’‘驱胡复汉’等国策,编纂成系统的治国书籍。”

  李骁曾琢磨过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其中的一些理念也有借鉴之处。

  比如说均田,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主张权归于一,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法制建设。

  发展近代工业、交通、金融、医学、文教等事业。

  保护商业贸易,反对“重农抑商”,允许“自由通商”等等。

  对北疆来说,都是可以借鉴的。

  但有些方面,却并不适合北疆。

  比如说绝对的平均主义,所有的一切都要归公,用【圣经】来教化百姓等等。

  完全不符合北疆的实际情况。

  北疆只是要求土地归公,保护其他私有财产,人都有私心,怎么可能做到绝对平均?

  太平天国的步子迈的太大了,太过于理想化。

  而北疆,本质上仍是帝制,李骁准备裁汰其中激进部分,保留贴合民生的内容,形成北疆独有的治国框架。

  而这个任务,就交给李书荣和吴立镇两人了。

  李骁详细说着一些准备实施或者正在实施的政策内容,李书荣两人边写边问:“大都护,编纂时是否需侧重民生举措?比如垦荒、水利这些百姓最关心的事。”

  “没错。”

  李骁道:“治国思想既要明确‘驱胡复汉’的大目标,更要写明跟着北疆能得到的实在好处,让百姓一看就懂,官员执行也有准头。”

  两日后,李骁再次将两人召至帐中。

  案上已摆着两人初步编纂的文稿,李骁翻阅着,不时提出修改意见,又问道:“你们长期接触文书,对北疆的政策推行与宣传,有什么看法?”

  李书荣思索片刻道:“属下认为,政策需多派专员下到州县督查,防止地方官员阳奉阴违。”

  “至于宣传,可多印发告示,张贴在市集显眼处。”

  吴立震则补充道:“大都护,告示虽好,但百姓识字率低,很多人看不懂。”

  “属下觉得,可招募一些能说会道之人,在市集、村寨宣讲政策,效果或许更好。”

  李骁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将文稿放下:“说得有理。”

  “即日起,组建新的司部,名为宣德司,负责宣传北疆政策、树立正面形象,类似前朝的宣教组织,但权限更宽,可直接对接各军与州县。”

  他看向吴立震,语气笃定:“宣德司参军一职,由你担任。”

  之所以选择吴立镇,李骁也是有着考量。

  李书荣年轻,更稚嫩,一直跟随在李骁身边,很少接触底层,有时候一些想法过于理想化。

  而吴立镇人生大起大落,从小饱受人间冷暖,经历丰富,心性成熟,处理问题的手段更为老道。

  虽然是个回鹘人,但在李骁看来,回鹘人也好,蒙古人也罢,只要心向华夏,便是华夏民族的一份子。

  高昌灭国后,北疆境内的回鹘人不在少数,一味冷落只会逼他们反抗,不如为他们开辟上升通道。

首节 上一节 586/6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