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妖 第210节

  但按其它地方粮价,也就二百多万两,算上运输成本不会超过三百万两。

  江宁布政使司管辖范围是江宁和长江以北的江苏府州县,恰恰都是与安徽接壤的,只要福昌同意,这些接壤的江苏府州县就能立即把粮食运进来,且均是直接支援泗州和凤阳两个重灾区,效果是立竿见影那种。

  问题在于户部之前协调江苏、江西给安徽支援了二百多万两白银,江苏这笔款子是江苏布政使司协调的,江宁布政这边并没有得到户部通知,而如此数额的钱粮调动又必须请示户部,不是福昌这个布政使自个能决定的。

  说白了,赵安是想让福昌特事特办,绕过户部把钱粮先弄给他救急。

  即便是为了救灾,也是冒很大政治上风险的。

  若各地布政、督抚都不经请示就将辖区钱粮随意调拨,那还要朝廷干什么?

  遇事你们督抚、布政自个商量玩吧。

  福昌显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借五十万两银子给五阿哥没问题,私下操作即可,但二百万石粮食私下可操作不了,得辖区府州县一起动起来才行。

  动静太大,朝廷一旦追问,他很难解释。

  毕竟,他爹又不是皇上。

  挺五阿哥是想从五阿哥这里得到莫大好处,可不是把自个的乌纱帽给弄丢了。

  见福昌迟疑,赵安将遏必隆刀轻轻放下,上前竟是握住人福昌双手,无比诚恳道:“福大人,看在皇上份上这次你怎么都得拉兄弟一把,日后你江宁有事,我安徽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皇上”二字发音明显重了些。

  言外之意你这次帮我,那你下次有难我就帮你,你帮我,我帮你,大家开心。

  “这”

  看看眼前的五阿哥,看看那把特赐遏必隆刀,再想五阿哥的承诺,福昌不由动了心,踌躇片刻索性把心一横:“那好,只要能帮老弟渡过这次难关,老哥我就是砸锅卖铁也把钱粮给老弟凑上!”

  “我代安徽的百姓多谢福大人!”

  赵安发自肺腑的给福昌深深鞠了一躬,至于福昌如何瞒着朝廷把钱粮运进来则是福昌的事。

  老官僚了,如果连这点事都办不成,福昌这大半辈子也是白混了。

  有一就有二。

  福昌这次敢瞒着朝廷偷偷往安徽调拨钱粮,下回就敢背着朝廷往安徽偷偷运送军火.

  东南互保尚没影,两江互助倒是有了点雏形。

  解决完这事,赵安要同京里来的那帮侍卫谈谈,请福昌同他一起见的,因为京里的事福昌熟。

  不是都见,而是见带队的那个正四品的二等侍卫。

  人来后,福昌先带着笑容问道:“不知贵差尊姓大名,于宫中何处任职?”

  面前的是两位藩台大人,其中一位还获赐遏必隆刀,那二等侍卫自是不敢拿架子,恭恭敬敬上前先“叭叭”甩袖行礼,继而说道:“下官庆遥,养鹰狗处二等侍卫,皇上口谕要下官于赵大人身边临时听用。”

  “养鹰狗处”顾名思义就是负责管理皇家狩猎所需猎鹰与猎犬饲养事务,负责人官称“鹰狗总统”,下面的管理人员多由宗室侍卫担任。

  宗室侍卫始于康熙年间,雍正年间定制额缺九十人,由宗人府会同领侍卫内大臣从宗室子弟中拣选补授。

  故而福昌不由多问了一句:“如此说来,阁下莫非是宗室出身?”

  庆遥点了点头:“不瞒大人,下官乃恭亲王之后,身上有个奉恩将军的爵。”

  第一代恭亲王常宁是顺治第五子、康熙的弟弟,常宁死后由其子息袭承,后不知何故恭亲王降等为镇国公,故又称承公府。

  赵安知道的恭亲王鬼子六是道光儿子,和这个恭亲王无任何关系。

  奉恩将军则是清朝宗室最低等的爵位,仅比闲散宗室好一些,相当于四品武官。

  看起来庆遥就是个混的不太好的黄带子,不然也不至于被选在鹰狗处任职。

  宫中侍卫任职真正有前途的是御前侍卫和乾清门侍卫,这两个岗位出来的侍卫大多官至一二品,其它岗位出来的除非有大机缘,否则多是四五品。

  庆遥带来的八名侍卫皆是养鹰狗处的,除了庆遥这个正四品的二等侍卫,还有两个正五品的三等侍卫,其余都是正六品的蓝翎侍卫。

  说是老太爷口谕让这帮鹰狗侍卫在赵安身边听用,实际是和珅的安排。

  此举,无非是想给赵安壮声势。

  即便没有遏必隆刀,单八个身穿黄马褂的宫中侍卫往那一站,对地方官也是莫大的震慑。

  “庆大人一行打京里远道而来辛苦,赵大人为官清廉身上可没多余的银钱于诸位,我且替赵大人垫一下,还望庆大人莫要嫌弃,拿去与弟兄们分了。”

  福昌面带微笑从袖中摸出一张银票塞在庆遥手中,庆遥低头一看心中不禁一突,竟是张三千两的银票。

  别看他身上有个奉恩将军爵位,可一年能领取的俸禄也就110两,加上在鹰狗处任职的工资合一块一年也就不到200两。

  这点钱搁汉人百姓是足够用的,但对于旗人尤其宗室子弟而言压根不够用,因为宗室子弟有个“架子”,为了维护这个“架子”每年要不少开支。

  结果就是面子过得去,里子穷得叮当响。

  那些没爵位的闲散宗室更惨,有的混的都不如那帮包衣,因此对朝廷不满的宗室子弟大有人在。

  三千两银子就算和一起过来的弟兄们分,落在兜中的至少也有五百两,这就相当于庆遥两年半的工资收入,可不把庆遥激动坏了么。

  面上却不敢表现出来。

  赵安看了眼替他做人情的福昌,只微微点头并无他言。

  以二人之间的关系,区区三千两也要言谢的话,那这份友谊也太不值钱了。

  正欲开口说几句,无非是希望庆遥一行侍卫能和他这个代理藩台保持良好关系,大家一起把工作做好,对得起朝廷对得起百姓。

  外面却是传来动静,竟是收到风声的凤阳官员们火急火了赶来驿站。

  第一个赶到的就是凤阳知府李源,紧随其后的是慌的连鞋子都穿错了的寿春镇总兵丁木三。

  一众官员却被侍立在驿站大门的侍卫们给拦住,赵安交待过,未经他允许不得放任何人进来。

  黄马褂们给凤阳官员的威慑太大,以致于凤阳知府李源的脸都白了,想打听黄马褂们来做什么,结果黄马褂们却是无人理会他这个知府大人。

  赵安在福昌、庆遥陪同下来到大门,瞥了眼神色各异的一众凤阳官员,视线落在身穿正四品官服的李源脸上,声音很是平静道:“凤阳府,本官召你议事,你为何不来?”

  “这”

  李源一时难以回答,其他官员也是纷纷低头,有两个官员见黄马褂们对犯了事的代理藩台十分敬重,心知不妙,不禁埋怨起不让他们过来开会的知府大人。

  寿春镇总兵丁木三与藩台没有隶属关系,其之所以没来是因为他是巡抚朱珪上任后提拔的,属朱珪一党。

  如此,哪里会来参加藩台召开的会议,况还是个马上要完蛋的藩台。

  见李源吱吱唔唔,赵安微哼一声随手一指凤阳同知:“按大清律令,无故不应上官召见如何处置?”

  那同知愣住,硬着头皮道:“回大人话,按《吏部处分则例》,无故不应上官者,可由上官向吏部提出议处,或严议,或察议。”

  “严议”即加重处罚,“察议”则减轻处罚。

  初犯者,一般是扣工资,降待遇。

  屡犯者,革职,刑部问罪。

  赵安点了点头,忽的问那脸上神色阴晴不定的寿春镇总兵丁木三:“军法延期不至者,当定何罪?”

  “啊?”

  丁木三也是吱唔半天,奈何在赵安又一次逼问下只得说道:“照军法,延期不至者,当判斩立决。”

  话音刚落,就见赵安怒喝一声:“庆遥何在!”

  庆遥立时上前一步喝应:“下官在!”

  赵安随手一摆:“灾情如军情,灾议如军议,救灾不利如发兵不利,着尔将这凤阳府与寿春总兵给本官砍了!”

  “嗻!”

  庆遥手势一打,几个鹰狗侍卫就冲上前将知府、总兵按住,这一幕可把众官员吓坏了。

  那凤阳知府李源更是情急之下大叫:“赵有禄,你一暂署布政凭什么杀我!”

  “凭什么?”

  赵安接过福昌递上的长刀当众展示,冷冷说道:“就凭这把遏必隆刀!”

  遏必隆刀?!

  正准备和李源一同质问的总兵丁木三提到嗓子眼的怒吼瞬间止住,死死盯着赵安手中的长刀,眼神满是恐惧。

第296章 江宁永远忠于您!

  遏必隆刀于本朝虽只用过一次,但人皆知那是大清的尚方宝剑,是大清皇权的象征,持此刀者如皇帝亲临,谁敢造次?

  丁木三纵是贵为二品绿营总兵,在遏必隆刀面前也不够看,莫说质问赵安有没有资格杀他,此刻便是连说话的勇气都给震没了。

  遏必隆刀?

  皇上把遏必隆刀赐给赵有禄了!

  在场一众官员无不惊骇,哪个敢直视手持“尚方宝剑”的赵安,再想先前被这二五愣子擅杀的定远县令,明明头顶烈日当空,偏是手脚寒的都起了层鸡皮疙瘩。

  横空出世的遏必隆刀如同大清至宝将驿站周围空气凝固为一块无比沉重的铅块,压得在场所有官员喘不过气。

  恐惧更令得丁总兵如同被抽掉脊梁骨,身躯看着尽管无比魁梧却如筛糠般抖动,豆大的汗珠不断从其额头、鼻梁往下滴落。

  两手被缚的总兵大人根本无法擦拭脸上的汗水,以致眼睛都被泪水所模糊,渐渐看那遏必隆刀竟变得扭曲起来。

  好像在燃烧,又好像在泛着腾腾热气,又好像一条毒蛇在朝他呲呲吐着信子。

  有个后赶来的附廓县丞还没等喘口气,就见前面“祭”出遏必隆刀要杀知府和总兵,愣了那么几个呼吸功夫本能便要掉头回去,免得受无枉之灾,未想刚挪步后面就有几名巡兵将他给拦住。

  百里云龙阴侧侧看着这县丞:“这位大人去哪?”

  “我”

  该县丞头大如牛,知躲不过只得提心吊胆退了回去,于人群后面紧缩脖子,身子也弯的不能再弯,从前面看去似乎没这人般。

  再看站在其前面的一位知府衙门属官,两腿倒是没发抖,就是地上多了一滩水迹。

  裤子也是湿的。

  不知是太热出的汗,还是叫吓的失了禁。

  然一众同僚却没人讥笑这人,因为大伙都好不到哪去。

  便是知府李源这会也是悔的肠子都青了,要知道皇上会赐胆大包天的赵有禄遏必隆刀,再借他十个胆子也不敢将其晾在驿站。

  这下好了,叫人家拿住由头砍杀于他,到哪说理去。

  赵安不是吓唬凤阳城中这一文一武两个头头,而是真要拿这二人脑袋好生震一震安徽官场。

  两世为人的他并不好杀,然却知杀人立威是最快捷,也是最有效的威慑办法。

  安徽局面此时便如一团乱麻,唯有快刀斩乱麻。

  所谓慈不掌兵的道理同样应用于官场之上。

  大乱就得大治,大治就得重典。

  封建王朝的青天大老爷们,哪个不是上任就杀人。

  福昌在边上瞧着没吭声,知道“五福儿”老弟这是要杀人立威、敲山震虎,搞一搞安徽的吏治,树立其在安徽官场的绝对权威。

  应该的,毕竟能不能去代转正除了救灾表现外,也得看安徽官场的支持力度。

  这要是整个安徽官场不支持“五福儿”老弟,就不是能不能转正,而是能不能呆下去了。

  先前皇上没赐遏必隆刀,凤阳的官员不就连“五福儿”的会都不来开么。

首节 上一节 210/3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