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妖 第224节

  贴多贴少,清廷是不管的,发不出工资就是你主官无能。

  至于官员们为此盘剥多少百姓,清廷也不管。

  反正账面上好看,一个县几十万百姓就养名义上的几个官,可不是朝廷有德么。

  实际上,一个县要养的吃财政人员少则上千,多则上万。

  百姓负担远比想象的重。

  赵安现在暂署安徽布政,不再是区区一个粮食厅长,摊子铺的太大,全安徽大大小小的工程都得他这个藩台拨款,藩司直属工作人员、外派工作人员、外包工作人员,迎来送往、重大事务拨款、科举考试拨款

  没钱,能行么!

  只能开源。

  开源也不过两种方式,一是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通过税收提高财政;二就是大卖特卖,把一切能卖的东西折现变成钱。

  就安徽这场大灾,招商引资谈不上了,只有卖东西这一个办法。

  所以戴知州的提议就跟挠到了赵安痒痒窝似的,让他十分受用。

  之前搞教育商业化本质上是卖学位,相对而言还是繁琐了点,哪有直接卖文凭来的实惠。

  王亶望那家伙心太黑、胆太大,卖个几万张就算了,傻不愣几的揪着老太爷当葛优薅,一下卖出三十万张,他能不出事么!

  赵安想的是报告要是获批,就先卖个五万张,弄个三百万两填填窟窿就行。

  另外官职也要卖,六品以下候补的卖他一二百个,如此,少说也能凑个五百万两银子。

  安徽的实际情况朝廷看在眼里,老太爷不可能跟他计较这几百万两银子的。

  毕竟,他赵安是真心救灾,真心搞灾后重建,而不是把银子上上下下分了。

  户部和吏部若有意见,可以,你们拿银子出来救灾!

  没银子,这临时捐纳就得开。

  不过这件事得跟心腹商量。

  哪来的心腹?

  刚刚从扬州过来的老宋。

  老宋已经办理完辞职手续,如今只是个有举人功名的“在野人士”,赵安求贤若渴,聘其担任安徽藩司衙门经历官。

  就是省府大秘。

  正六品,无须向吏部请示,只需将人事档案报吏部核准。

  因为,这是布政使的权力,轮不到吏部指手划脚。

  老宋是同转运粮食过来的漕帮队伍一起到的泗州,转运的这批粮食是扬州知府方维甸根据布政衙门文件筹措的三十万石粮食,后面还将陆续筹措四十万石。

  扬州是国际大都市,扬州府有钱,凑几十万石粮食只要文件报表做的好,压力不大。何况还是省里面下的硬任务,接收方还是刚刚从扬州高升安徽的赵安。

  赵安在扬州做了不少事,也帮方大人添了不少政绩,光一个生员录取率大幅提高就能让方大人脸上添花,落个上等考评,查抄漕帮黑恶分子家产时也给府衙分了不少,又一直对方大人客客气气的,方大人他好意思顶着不办?

  反正,是省里的要求,他不过是奉命行事,真出事也是藩台大人扛,关他鸟事。

  因安徽境内不太平,扬州那边担心运过来的粮食会被灾民哄抢,所以又派了一支300人的绿营兵沿途护送。

  带队的把总赵安认识,就是那个参署游击下属的把总候封,这人跟着赵安查抄漕帮黑恶分子发了笔财,听上面说要运粮到安徽救灾,赵御史又高升到安徽任暂署藩台,候封就主动请缨过来帮忙。

  漕帮这边负责运输的是曾在长江口险些撞死福州将军的叶志贵,此人还带了两个帮手,一个庄迎九、一个任朝阳,都是赵安看重的。

  估摸是丁九特意安排二人过来的。

  过来运粮的扬州分舵弟兄有七百多人,大小漕船一百多艘,不能再多了,因为今年的漕运任务已经启动,扬州分舵已经全员动员参与漕粮北送,实在是抽不出更多人手供少君调遣。

  淮安和徐州的漕帮分舵在丁九的协调下,也均是抽出人手协助当地官府往安徽运粮,这些人情后面扬州分舵都是要还的。

  老宋等人一到,赵安就立刻接见。

  不等赵安询问,老宋就有些激动的说扬州那边各行各业都在响应赵安的号召,积极筹措物资支持安徽。

  其中表现最积极的就是扬州教育界。

  被赵安保荐接任扬州府学教授的马副校长号召全体师生为灾区捐款捐物,又以扬州府学名义给下面的州县发文件,要求州县也动员师生捐款。

  更是主动带头捐出半年俸禄,在马副校长的以身作则下,扬州教育界截止老宋离开时已为灾区筹得救灾银两万三千两。

  “好,好!”

  赵安甚是欣慰,他果然没有看错老马这个人,没搞人走茶凉那一套。

  殊不知扬州教育界筹得的那两万多两有一大半是马副校长强制摊派给学生的,学生不捐钱就不让人家上学,美其名曰:“不行善事,读的什么书?”

  老丁也做了很大贡献,想尽办法给孙女婿筹得十二万两救灾银,其中除两万多是各级自愿捐款,其余都是老丁借的高利贷。

  不过,老丁终于要升了。

  江苏巡抚福崧上奏朝廷保荐老丁升任正五品的海门同知。

  海门厅在雍正年间是隶属江苏的直隶州,乾隆年间因通崇沙洲群连陆成片,便改海门州为直隶厅,地扼长江出海口。

  虽说老丁的正式职务是同知,但民间俗称厅长。

  也就是丁县如今已经是丁厅了。

  眼下老丁正在等待接任者与其交接,大概下个月就会到海门上任。

  老丁的高升赵安肯定高兴,原先估计老丁有可能到北边任知州,这样方便他把盐往北边偷运,现在是升南边的海门厅长让他的计划落空,不过海门那边是长江出海口,有很大的战略意义。

  对走私非常有利。

  如此一想,自是欢喜。

  当下询问老宋如何看待安徽请设临时捐纳一事,主要是卖功名这事。

  老宋是底层的老官僚,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对卖功名的得与失肯定是有发言权的。

  但老宋的脑回路跟赵安却没在一个点上,赵安是希望从老宋这里得到补充意见,就是这个卖功名怎么个操作法,又如何把安徽教育系统安抚住,说白了,功名可以卖,但你得把学官们拉下水。

  要不然,就算朝廷同意安徽开设临时捐纳,安徽的教育官员却抵制不办,这政策就没法往下推。

  所以,收上来的文凭费跟教育系统怎么个分法,跟地方官们又怎么个分法,从省里到县里如何落实,都得有个相关章程。

  老宋做了这么多年县教育局长,这会不帮赵安拿主意什么时候拿?

  问题是老宋听了赵安的想法却是坚决反对,认为这样做就是饮鸩止渴,竭泽而渔。

  理由是赵安如果想在安徽站稳脚根,考验其的不仅仅是这次大灾的应对能力,还有其今后治理安徽的表现。

  再者,根据白莲造反前三阶段的理论,安徽这地方无疑是“小贷党”扎根经营发展壮大的好地方,因为安徽不仅相邻“战区”,还背靠江苏,把安徽经营好了就能为将来起事积蓄足够力量,同时也能渗透白莲起事地区。

  这么好的一个根据之地,滥发功名肯定会导致地方赋税大幅减少,而地方赋税收入关系的不仅是地方官的治理表现,也关系地方能够动员的钱粮人力。

  具体一点,就是能买功名的肯定是没有受灾的富人,要是安徽的富人因为有了功名便不再向官府纳税,等于官府和这些富人之间没有了任何联系,那怎么才能指望这些富人支持你呢。

  最关键的是富人若有了清朝的功名,又怎么指望他们支持反清呢。

  富人,就是士绅。

  历朝历代,没有士绅阶层支持造反成功的,尚无一例。

  被老宋这么一说,赵安觉得有道理,真要把安徽的富人全变成清朝的“大学生”,这帮“大学生”们可不誓死捍卫大清么。

  很简单的道理,好不容易拿到文凭,你却告诉我学校倒闭了,是人都得跟你急!

  仔细一想,又不以为然道:“我卖的是他大清的功名,免的是他大清的赋税,跟咱们有什么关系?怎么,明朝的尚方宝剑还能砍我这个大清官不成?”

  “这”

  老宋觉得赵安这是耍无赖的思维,过河就拆桥。

  “老宋,你还是格局小了,你想啊,这监生执照是我替他们向清廷奏请的,也是我给他们发的,哪天我要出事,清廷能承认他们的执照?”

  顿了顿,一幅京师出租司机的高深莫测样,“当年甘肃布政使王亶望在甘肃卖了三十万个监生执照,但他为什么不是在甘肃出的事,而是调到浙江巡抚任上出的事?你想嘛,往深里想。”

第311章 平乱

  能有什么原因?

  异地处置,不用担心狗急跳墙呗。

  全省官吏和富户有钱人都与王藩台结成牢不可破的联盟了,怎么查?

  怎么抓?

  不想动静太大,甚至引发不可测的后果,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人调到外地去。

  老虎离了窝,有的是办法收拾。

  同样道理,赵安在安徽卖他几万张大学文凭,也是将买文凭的这帮人与他绑定,只要他赵大人不出事,这帮人就能享受赵大人带给他们的种种优惠。赵大人要出事,这帮人就得跟甘肃那帮冤大头一样白白把银子打了水漂。

  这就使赵安在安徽有了一定的“民意”基础,再加上他积极救灾的青天形象,只要他不公开打出反清旗号,安徽的士绅阶层就不会跟他对着干。

  如此便有利于赵安同朱珪在安徽的“府院之争”,把朱珪这个巡抚彻底赶走便不再是梦想。

  至于老宋担心的治理表现,赵安也没放在心上,就安徽眼下这局面,两三年内他做不出政绩也是应该的,因为大灾之后少说也得缓三年。

  一个合格的守土官眼下要做的就是稳定灾区,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秩序,于民休养,谈其它的都是空话。

  这场大灾下来虽然各地并没有准确数据报到省里,但赵安通过自己调研的地区就能得出一个保守数字,那就是因灾死亡的百姓不会低于二百万,相当于安徽全省人口减少了十分之一。

  甚至更多。

  只是多到什么地步,没有人知道。

  就算赵安下令人口普查,也不会得到真实数据。

  时代的限制不会因个人主观思想改变的。

  二百万在赵安眼里是天文数字,搁后世可以说是天下震惊的大事,然而在清朝这个死亡数字却是寻常的很,不说顺治、康熙年间,就乾隆年间发生的几次大灾死亡人数都远远超过二百万。

  如乾隆八年的华北旱灾就死亡了超过五百万人,天子脚下的京师光热死的百姓就有数万。

  有清一代最大的旱灾是一百年后的“丁戊奇荒”,这场同样也是发生在华北地区的旱灾导致一千多万人饿死,两千多万人逃离家园。

  历次大灾下来,无论是清廷还是地方其实都没有有效应对办法,除了给予适当救济外,只能让时间抚平一切。

  故而就算赵安这个藩台无法让安徽的赋税恢复到原先水平,甚至再上一层楼,只要他能稳定灾区,其实都是能吏表现了。

  再说他跟朱珪一样都向朝廷奏请免去安徽受灾地区的赋税,如此,在任期间收不上税不也正常么。

  表面看捐纳是挖老太爷的墙角,让安徽很多人终身免赋,但换个角度看是安徽自行筹钱解决困境,不用朝廷拨款救济,也是地方官对朝廷的一种“体恤”,更是臣子对皇帝分忧的绝佳表现。

  将来安徽这帮清朝的“大学生”是不是被新朝认可文凭,那是将来的事。

  赵安觉得起码二十年内不用操这份蛋疼的心。

  就算新朝认可前朝的文凭,也没说这个大学文凭可以父死子继嘛。

  并且这件事有个阳谋在内。

  就是“大学生”们享受到的免税特权变相令清廷失去这部分赋税收入,这就是“国退民进”的另一版本,清廷接下来在安徽能够得到的钱粮赋税相当有限。

  尝到甜头的“大学生”们肯定指着手中这张文凭一直免税到死,那么清廷万一因为财政危机不再承认这些“大学生”的文凭,那这帮“大学生”连同其家族肯定就会成为清廷的反对者。

  只要有人煽风点火,清朝的“大学生”一样可以成为清朝的敌人。

  而这些人通过免税攒下的财富也会化为反清的钱粮和动力。

首节 上一节 224/3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