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妖 第242节

  这简直是鲤鱼跃过了龙门,不,是直接飞升九天啊!

  巨大的狂喜如滚烫岩浆瞬间将老丁掩没。

  “好,好,好!”

  一连三个好后,本应放声大笑的老丁突然僵住,继而嘴巴微张,喉咙里不断发出“嗬嗬”的抽气声,拿着邸报的双手更是抖得厉害,连带着身子也开始抽搐起来。

  坏了!

  马教授叫老丁这模样吓了一跳,好在见过不少童生得知自己考中秀才后失心疯的模样,知道这是欢喜病,二话不说上前赶紧将老丁扶着坐下,同时伸手猛掐其人中。

  “老爷,您这是怎么了!”

  带着儿媳过来的王氏见了这一幕吓的失声大叫,儿媳秦氏也吓的呆站在那,正不知如何是好时,老丁在马教授的“抢救”下终是缓过来了。

  看到夫人瞬间,老丁就欢喜的眼泪直掉:“夫人,咱那孙女婿当上藩台大人了,当上藩台大人了!”

  王夫人为之一愣:“真,真的?老爷,可开不得这玩笑!”

  “夫人,是真的,千真万确,邸报明发天下的,赵大人简在帝心,圣眷正隆啊!”

  马教授将掉落在地的邸报捡起递给王夫人的瞬间,突然怔住:孙女婿?赵大人啥时候成丁县令孙女婿了?

  我记得赵大人的夫人不是姓罗么?

  不对,赵大人身边好像还有个小妾,难道说丁县令把自家孙女嫁给赵大人当了小妾?

  乖乖,真要是这样的话,这丁大人看人眼光可真准,舍了孙女一下把狼套住了!

  妈的,我咋就没想到的。

  马教授心中失落落的,好像错过什么。

  旋即又精神一振,赵大人年纪轻轻就官居二品大员,这要再过几年还得了?

  自个可是赵大人的亲信,也是赵大人府学的接班人,将来赵大人能少得了提携于他?

  越想越美,越美越想.

  “真是我的好孙婿,好孙婿!”

  书房内,老丁的笑声无比洪亮,笑到最后好像不拍一下他那装有秘密的铁盒不得劲似的。

  王夫人看清邸报所写,瞬间,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花。

  当初丈夫说要把孙女嫁给赵安那孩子,她一开始还不太愿意,是丈夫说赵安这孩子脑袋瓜子好使,小小年纪就当了七品官,将来肯定有前途,这才松口同意,不过也替婉清委屈,毕竟那赵安身边有个姓罗的寡妇,这嫁过去虽说是当妻,可怎么瞅都像是当妾。

  结果没想到赵安这孩子不是有前途,而是大大有前途,年纪轻轻就当了二品官,这将来还了得!

  婉清有福了噢。

  秦氏也欢喜着,自家侄女婿荣升藩台,她这当婶婶的能不开心么。

  高兴坏了的老丁这会跟个小孩似的在书房到处转,心情比马教授还激动,跟孙女婿的藩台比,他这个五品的海门厅同知算个屁!

  藩台本就是一省大员,这还署理巡抚,意味着安徽一省都是孙女婿说了算,根据造反前准备三阶段理论,孙女婿只要在安徽好生经营,养出一支强大的反催收队伍出来,那三年之后白莲教一旦起事造反,“小贷党”便能利用白莲造反扩大势力范围,到时候兵强马壮的别说欠债不还了,就是把债主杀了又怎滴!

  他爱新觉罗家的江山不也是从汉人手中抢去的么,如今汉人再抢回来也是天经地义的事。

  风水轮流转嘛。

  这么一寻思,自家孙女婿那哪是高升藩台,分明就是离龙椅又近了一步!

  不知婉清那丫头生孩子没有,孩子是男是女,这要是男孩,他这个老太爷可得好生教导,因为这孩子将来肯定是储君。

  嗳?

  孙女当皇后,重孙子当太子,啧啧,老丁嘴角咧的就跟坟头冒烟似的!

  要炸,要炸啊!

  兴奋地的直搓手,旋即冲出书房来到院中朝一众下人喊道:“还收拾这些破烂作甚,不要了,都不要了!”

  “啊?不要了?”

  一众收拾东西的下人叫老爷这话弄的愣在那里,不知所措。

  “别听老爷的,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王夫人赶紧走出将丈夫拉了进来,“哪能都不要,总不能到了海门样样重新买吧。”

  “嗳,夫人刚刚不是说全都重新买么,怎么现在又舍不得了?”

  老丁笑着走向马教授,很是亲热地抬手拍向马教授肩膀:“马大人,待老夫到了海门安定下来,马大人无事时可要多来看看老夫噢。”

  这一拍让马教授受宠若惊,连连点头:“下官正愁找不到理由去看望大人呢,大人放心,下官回头铁定去看望大人。”

  “老夫后天便启程,老夫这一走,扬州这边的事就请马大人多费心…”

  老丁欢喜之余考虑的事情比较多,主要是孙女婿在扬州这边的产业,如咸丰行同兴隆号,先前他当这甘泉知县可以照顾到,但如今他要去海门任职,扬州的事情不方便直接插手,官面上除了这位马教授,也没其他人拜托了。

  马教授肯定是拍着胸脯应承下来,笑话,这些可都是赵大人的产业,不用任何人打招呼,他也得动用一切关系帮赵大人把产业搞起来。

  又客套一番后,马教授告辞回府学,后天再过来送老丁一程。

  人走后,老丁脸上的笑容仍是未减,夫人跟儿媳也是欢天喜地在那说着要给婉清寄些东西,正说着,老丁却想到什么,突然上前一把拽住夫人的胳膊道:“陪我去趟恒利钱庄!”

  “去钱庄干什么?”

  王夫人不解,家里又不缺钱,好端端的去钱庄做什么,就算要卖东西也当去当铺啊。

  老丁解释道:“安徽那边眼下闹灾荒,朝廷又让咱孙女婿当安徽藩台,我琢磨着孙女婿手里肯定缺钱,唉,我这当祖父的也帮不到他什么,不如就给他借点银子嗯,我这五品同知怎么也能再借个十几万两吧。”

  言罢,意味深长看了眼夫人和儿媳,“记住,我们丁家再苦再穷,哪怕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也不能穷了咱的好孙婿啊!”

第336章 生了还是升了?双喜临门!

  宿州城郊。

  九月,整个安徽都迎来了降雨,尤其安徽北部旱情严重的几个州县更是降下暴雨,险些酿成洪涝灾害。

  这场迟来的大雨如同甘霖般,令得因干旱而龟裂的大地伤口缓缓缝合,空气中弥漫的再也不是腐臭味,而是泥土清香。

  朱珪走后,赵安即回返宿州坐镇指挥救灾防乱事宜,整个安徽的财力物力人力在其统一调度下,源源不断往灾区输送。

  大量降雨及时补充了干涸河道,苏北各地支援而来的粮食得以通过洪泽湖向皖北各地输送。

  白莲教也再次消声匿迹,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

  赵安三天前以署理巡抚名义发榜通缉白莲教主刘之协,并下令各地绿营在皖北地区继续搜捕残存白莲教徒,彻底肃清白莲教在安徽的传播土壤,确保底层民众能跟着他赵大人走,而不是被白莲教蛊惑为乱民、暴民。

  据策反的那些白莲教徒最近传回的消息说,教主刘之协得知宿州起事失败后担心官府缉拿,便带着几百信众悄悄潜逃到了河南境内。

  但这个情报却被赵安给压了下来秘而不宣,印象中的白莲教大起义的领导者是一个叫王聪儿的女人,不是这个自称三阳教主的刘之协,由此可以推定刘之协要么死于白莲大起义之前,要么就是在这场起义中没有影响力。

  然而据策反的白莲教徒招认,刘之协此前一直在湖北地区传教,于当地收了不少豪强为弟子,其中有个当总捕头的,而这个总捕头去年新纳的小妾也被刘之协收为入室弟子。

  这让赵安怀疑那个总捕头的小妾可能就是大名鼎鼎的王聪儿。

  如果怀疑正确,那这个刘之协不仅不能抓,还得让他继续活动三年,带着一帮弟子为造反积蓄足够的力量。

  或者说,为赵前驱。

  宿州这次的匆匆起事肯定给了白莲教若干教训,三年后卷土重来定能亮瞎老太爷的眼睛。

  先前被抓获的白莲教徒,赵安象征性的留下十多人,其余都以是被裹挟的良民为名给放了,留下的这十多人都是劣迹斑斑之辈,名单都附在了上次给老太爷的详细报告当中,估计全都得死,弄不好还得有一两个凌迟的。

  从各地调来的大量粮食以及连续降雨安抚住了灾民,现在各地方官府在赵安的督促下正在组织灾民返乡。

  宿州这边灾民已经减少了一半,临时代行知州权力的同知崔映秀说最多十天就能将灾民都遣送完毕。

  把人送回去不是主要目的,及时恢复生产秩序才是最重要的。

  为此,赵安让藩库拨出大笔银钱用于购买种子、农具无偿提供给灾民,另外再除免灾民一年赋税,此外还有其它一些辅助措施。

  可以说朱珪这一走,安徽的百姓真的迎来了生机,再也没有什么教匪做乱,也没有捻子打家劫舍。

  相关死亡数据赵安已经让地方统计,严令各地必须上报真实数据,他后面会让人随机抽查。

  想查死了多少人很容易,就看灾前村子有多少人,灾后还有多少人,再结合县里六房的黄册对比就行。

  朱珪在任时推行的团练政策被赵安保留了下来,同时打算将大队、小队这种组织方式在整个安徽进行推广,如某村有一百人,这就是一个小队,若有一千人,这就是个大队。

  小队抽十人,大队抽百人进行团练,官府给参加团练的农民一定补贴,能执行到位的话,三年后安徽至少能有二十万团练乡勇可用。

  如此规模的团练需要的资金肯定是天文数字,因为若不给农民一点“甜头”,他们对参加团练是不会有什么积极性的。

  若连训练的口粮、装备的武器也要农民自个承担,那这团练弄到最后肯定就跟先前一样全写在纸上了。

  搞钱,大量搞钱养团练,大量搞钱搞装备,大量搞钱搞生产,成了赵安这个集安徽军政大权于一身的三品官最大的任务。

  先前泗州知州戴志远提议向朝廷奏请开办临时捐纳,赵安已经让老宋在安庆“发声”,召集各方人士座谈好拿出一个相对不错的方案出来。

  只要老太爷批准赵安的请功奏折,赵安便上书提议此事。

  现在的他忙的可谓团团转,以致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两三个时辰,辫子都没时间打理,即便如此,赵安的精神却是很足,跟上了发条的闹钟般。

  大概这就是权力滋补的效果吧。

  跟后世不少局长没退休前看着很年轻,充满活力,结果一退休人很快就变得苍老起来一个道理。

  百忙之中,赵安却抽空到郊区农村搞了次大生产活动。

  参加大生产活动的除了宿州相关官员、巡抚随员外,就是两千名绿营兵。

  赵安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百姓们看到官府对百姓的重视,也希望让更多官员能意识到他这个署理巡抚大人希望官员能同百姓打成一片,而不是成天坐在衙门里对着账册文书“指手划脚”。

  眼下已是九月,秧苗是没法栽了,离种麦也有两个月时间,但刚刚被雨水滋润的土地又不能荒了,所以赵安建议各地根据自身情况鼓励农民种植玉米、红薯以及其它一些生产周期较快的农作物临时过渡。

  这次组织的大生产活动就是集体栽种红薯苗,署理抚台大人亲自带头到田间劳作,官兵们哪个敢不积极。

  现场气氛看着真就是官民一家亲。

  刚刚从江宁经滁州、凤阳一直找到宿州的陈大华是当日跟赵安到江宁谋生的漕帮四个秀才之一,赵安给安排在衙门某科室,后来因表现不错被赵安的岳父丁太看中,调到了办公室任职。

  相当于科长角色。

  陈大华半个月前就从江宁出发了,不过到了凤阳时由于北边闹白莲教,官兵封锁了官道,待教乱平息又接连下了几天雨,导致陈大华这会才赶到宿州。

  一听赵大人带人去郊外种地了,陈大华不敢耽搁,赶紧让雇来的车夫赶往郊外。

  等到了地方,眼前一幕看的陈大华一愣一愣的。

  只见红旗招展、彩旗飘飘,田间地头到处都是大幅标语,上面的内容总结起来就是劳动最光荣,亦或当官的爱百姓,百姓才能爱官员.

  一脸新鲜感的陈大华刚下车,耳畔就传来竹板击打的声音:“打竹板,响连天,各位老乡听我言。今天不把别的表,单把劳动谈一谈。劳动是啥您说啥?它是那传家的宝!它是那开山的斧!是那致富的桥!”

  往前走了没一会,耳畔又传来凤阳花鼓戏:“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来了赵青天,家家户户劳动忙,哎嗨哎嗨哟,家家户户真有劲!”

  不管是官员还是士兵又或是当地农民,此时人人都是充满干劲,推车的推车,插苗的插苗.

  田间地头还有不少扎着红色小辫子的姑娘们挑着水桶,一点也不害怕的询问正在劳动的官兵们喝不喝水。

  “这”

  眼前这一幕幕让陈大华大开眼界,换作别人或许一头雾水,可在粮道衙门任职的他却是丝毫不觉奇怪。

  因为,有赵大人的地方,必定充满生机,勃勃生机!

  扬州如此,江宁如此,安徽更是如此!

  忙碌景象中,有一群人显得格外突出,几个老农围着一个年轻男子,那男子身着粗布短褂,裤腿一直挽到膝头,就那么赤着一双沾满泥浆的脚弯腰在田里插种红薯秧。

首节 上一节 242/3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