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赵安!
安徽百姓口口传颂的赵青天!
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农见赵安都干了半个时辰也不歇下,不禁劝道:“大人,您歇会儿吧,这粗活让我们来就行,您这么大的官每天要忙的事多着咧,怎么能跟我们老百姓一样做这活呢。”
“老人家,这手啊脚啊长在身上不就是用来干活的?我虽然是官,但老人家要知道我这个官呐,他也是庄稼人出身,打小跟着爹娘不知道做了多少农活,我还经常下河摸鱼捞虾呢。再说,我这当官的吃的每一粒米不都是你们农民种出来的,知民疾苦方能做好官啊!”
赵安笑着直起身抹了把额上的汗水,不算太英俊的脸颊上顿时留下一道泥痕,他却丝毫不在意。
看着眼前这片已经插上的红薯苗,赵安一脸满足的样子。红薯这东西不挑地,长得快,产量大,正适合灾后补种。
而他今天亲自搞的这场大生产活动,有作秀的成份在里面,这一点他不讳言,毕竟连花鼓戏词和打竹板的词都是他写的,但作秀的意义不在于突出他这个署理巡抚如何与民共甘苦,而是要起到一个榜样作用。
一个让更多官员放下身段来到田间地头的榜样作用。
莫要小看这个榜样作用,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抚台大人作为一省之长与民同劳,下面的官员不学一学,是不是不想进步了?
只要官员有想进步的心,就得紧随领导脚步,要不然很容易掉队的。
环顾隔壁那块田,发现宿州那帮官吏干的也不慢,见抚台大人在看他们,那帮官吏赶紧直起身挥动手中的红薯苗:“大人辛苦!”
“不辛苦,不辛苦,”
赵安微笑挥手:“劳动人民最辛苦!”
这时,跟赵安一起下田的某鹰狗侍卫怯生生问道:“大人,您看我这排苗插得可好?”
赵安仔细看了看,点了点头道:“深了些,浅半分就好。这红薯啊就像人一样,埋得太深了,憋得慌;太浅了,可就站不稳喽。”
说话间娴熟得将手中最后一根红薯苗给插进了土中,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几个老农纷纷点头,感慨道:“大人就是大人,连这农活都说的那么有道理。”
赵安轻声一笑,正欲开口时,田埂上有两人在朝他这边跑来。
前面的是被自己任命为行辕办事人员的漕帮子弟庄迎九,后面的好像是江宁粮道衙门的陈大华。
“大人,生了,生了!”
高兴坏了的庄迎九带着来报喜的陈大华深一脚浅一脚,险些滑进边上的水沟里。
“什么生了?”
几个老农不知何事,却见赵大人突然激动的冲上田埂,一把抓住来报讯的人:“哪个夫人生了!”
眼神之中满是急切。
“大人,都生了,都生了!”
陈大华将书信呈上,脸上笑出了花,“恭喜大人喜得一儿一女!”
“噢?!”
赵安赶紧在衣襟上擦了擦手接过那封信。
拆开后,映入眼帘的就是婉清隽秀字迹,信上详细说了生产经过,母子平安。
春兰小娘子生的女儿,婉清后生的是儿子,因当时安徽闹灾,路上流民太多怕出意外,加之赵安不停换地方便没有第一时间派人报讯,等到稍稍太平了些确认赵安在宿州,方才派陈大华北上报喜。
春兰产后有些虚弱但无大碍,婉清则说自己一切都好,信中还描述了两个孩子的小模样。
读着信的赵安嘴角不自觉地已经上扬,眼中的笑意更是藏都藏不住。
能不喜么!
这一儿一女可是他亲骨肉,便如刚刚栽下的那些红薯苗,是他亲自播的种。
当然,跟土壤肥沃也有关系。
“恭喜大人双喜临门啊!”
隔壁田干活的崔同知第一时间就送上祝福,“大人得麟儿千金,百姓得甘霖丰收,都是大喜之事!”
小崔这人不错。
赵安哈哈大笑,正要说话,却见远处又有人奔来,正是过段时间就要回京的御前侍卫庆遥,跑的飞快,大老远就喊了起来:“大人,升了,升了!”
赵安笑着回道:“庆侍卫慢点跑,本抚知道生了。”
“啊?”
跑过来的庆遥气喘吁吁同时一脸发怔:“大人知道升了?”
庄迎九在边上笑道:“大人已经知道了,夫人给大人生了一儿一女!”
“啊?不是这个生,是这个升!”
庆遥急的朝远处一指:“大人,不是生孩子的生,是升官的升!京里来了圣旨,大人高升本省藩台署理巡抚事,请大人赶紧过去接旨!”
第337章 二品大员
算算时间,给老太爷发去的精修删节版报告可能还没送到承德,因为得先经京师过一下,这怎么直接就给自己转正了?
赵安估计和庆遥报上去的大捷有关,事后他问过庆遥怎么报的,结果答案让他都觉得脸红。
没文化,真可怕。
但就算是庆遥那份夸张的捷报效果,照规矩地方官报捷朝廷是要派人过来核验一下的,避免夸大浮报、杀良冒功什么的。
只有核验无误,兵部和吏部才会根据地方官上报的有功人员事迹和功劳拟定封赏,然后统一报皇帝批准,整个流程下来最快也要一个月。
结果捷报刚上去,一个实任布政使的奖励就下来了,怎么形容这种感觉呢,就跟到店里买包烟将店主找的两个硬币随手塞进老虎机,结果全屏闪动飙的一声中了个大BRA。
完全想象不到,挺叫人惊喜的。
排除所有不可能,那就只能有一个可能,三生义父和中堂暗中拿遥控器偷偷捏了下。
不管是和珅出力还是老太爷真的爱材,实任布政使意味着赵安在清朝官场上踏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从三品跃至从二品,用后世官制形容,其实就是由厅进部。
或者说练气终于筑基,从此在修仙界也能耀武扬威了。
后世,五十岁之前能进部的后面有很大概率上国字头,赵安才多大?
便是不打算反清,就这么实打实干,四十岁之前恐怕也能混个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谥“文襄”,发挥好的来个“文正”都有可能。
可惜,赵安必须反清,没办法,谁让同嘉庆结下梁子呢,还欠了老太爷和福长安一笔高利贷。
借钱,他没问题。
还钱?
那是哲学问题,与现实无关。
虽然清朝有很多十几岁就荣升国字头的满洲少年贵胄,但即便赵安现在户籍归了内务府,属皇帝包衣奴才,这个升官速度也够吓人的。
满打满算从实任江安粮道到实任安徽布政,也不到十个月。
整个清朝历史上,就他这升官速度,屈指一算,不过四五人而矣。
没什么好说的,谢主隆恩去呗。
京里这次过来宣读晋升旨意的不是宫中侍卫,也不是吏部的人,而是一位内阁中书。
内阁中书是七品官,相当于内阁秘书,虽然内阁如今名存实亡,朝政由军机处掌握,但内阁仍旧是不少官员镀金的好地方,里面任职的官员也十分清贵,军机处不少满汉章京都是从内阁调过去的。
随行的还有四个内阁笔帖式和三十名步军统领衙门派出的八旗护军。
这是规制。
赵安过来时这帮京里来人也被眼前的大生产活动现场看的目瞪口呆,倍觉稀奇,留用的几个巡抚衙门工作人员正在热情为“京爷”们讲解活动意义,并按规矩奉上辛苦费用。
人人都有。
这种小事根本不须赵安交待,回头有账就行。
虽然赵安自个不收漏规,但他喜欢给别人送,尤其京里来人不管官大官小都要提一档、甚至提二档接待供给。
接旨的香案工作人员已经备好,赵安一到便按规矩开始接旨流程,就是他那身农民装束看的人宣旨中书怪怪的,同京里流传的赵安就是个投机取巧,靠钻营和珅门道发迹的小人形象完全不同。
看来,百闻还是不如一见啊。
中书倒也没耽搁时间,展开黄绢绸缎便宣读起来,无外乎赵安救灾有功,平乱有功,简在帝心,特别晋升为安徽布政使,仍署理巡抚事。
“赵大人,接旨吧!”
中书笑着将旨意递到赵安手中,尔后一挥手,四名随员立即捧上四只一尺见方的描金朱漆木盒。
盒子均被打开,里面有从二品官员佩带的镂花珊瑚顶戴,以及二品官员才能穿的九蟒五爪蟒袍,那上面的蟒纹乃是用金丝银线绣成,看着特别高贵,自自苏州织造衙门。
其余就是锦鸡补服、朝带、朝靴等。
四整套,一样不少,就这么一一摆在赵安眼前,那股特有的荣耀以及所带来的无形威压看的不少官吏为之羡慕,也为之敬畏。
赵安闻到的则是权力的味道。
从这一刻起,他就是事实上的安徽第一人,除非老太爷出于权力制衡需要再往安徽派个巡抚。
但这也是明年的事了。
“恭喜大人!贺喜大人!”
现场官员无不喜气洋洋为赵大人“转正”送上真心祝福,来宣旨的中书也象征性的送上几句。
赵安的心情肯定是激动的,再如何淡定脸上的笑容也是难以抑止,但神情突然一凝,沉吟片刻后,吩咐左右道:“更衣。”
“嗻!”
左右忙上前请赵安到不远处的“休息间”更衣,未想赵安却摆手道:“不必麻烦,就在这里换。”
“啊?”
众人为之一怔,颇是不解,附近可是有好多百姓在看着呢,赵大人这般当众更衣似乎不太妥当吧。
赵安却没那么多顾忌,众目睽睽之下命人取来清水洗净手脚,继而粗布短褂缓缓褪下,九蟒五爪蟒袍和锦鸡补子一一加身,头上用于遮阳的斗笠也被镂花珊瑚顶戴所取代,一切显得那么平静,那么从容,与其尚不算太成熟的脸庞形成鲜明对比。
现场很静,所有人都屏着呼吸看赵安更衣。
当穿戴完毕的赵安再次转过身来时,整个人已然焕然一新,若隐若现的蟒纹、色彩斑斓的锦鸡补子、红的耀眼的珊瑚顶戴,看的在场众人哪个不眼亮一眼,赵安脑后那根二品官员标配的单眼花翎更是在微风中轻轻颤动。
方才那个看着与农夫无二的年轻人,就这么转眼间便是威仪赫赫的封疆大吏模样!
“恭贺大人!”
众人再次跪拜,声音比先前更加恭敬。
“免礼!”
赵安目光扫过众人,缓缓道:“今日本官当众换上这身官服,就是要让尔等做个见证,我赵有禄食朝廷俸禄必为朝廷做事!从今往后,若我有负圣恩,有负百姓,人人可指我赵有禄脊梁骨骂!”
第338章 大人,我们不敢送礼啊!
圣旨下来了,灾情也有效缓减,白莲教更是没了影,赵安在宿州能表演的表演了,能做的也都做了,工作需要迫使他必须结束在宿州的活动,前往安庆主持全省工作。
毕竟,他眼下可是安徽实际军政一把手,总不能一直留在宿州,安徽作为一个两千多万人口的大省,也不光是皖北一个地方。
该省精华都在淮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