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这话是问其他几位会计的。
“别说本朝找不到第二个,就是前朝它也没有啊。”
会计们连连点头,都觉这事挺稀罕。
“老孙,你别卖关子了,说说,这位赵大人到底什么来头?”
问话的是刘会计。
刘掌柜也是一脸想知道答案的样子。
“据说啊,我是说据说,你们听个乐呵就行,别出去瞎说。”
老孙头还挺严谨,不敢充当“传谣”主体人,继而轻咳一声,声音压的更低,“这位赵大人为何升官如此迅速,不为别的,就因为他是当今万岁爷南巡时留下的龙种!”
“什么?!”
刘掌柜惊的立起,眼睛瞪得溜圆,“老孙,你可不要活嚼蛆,这话你是打哪听来的!”
第355章 谣言的副作用
“掌柜的,我哪敢嚼蛆啊,都是外面传的,听说咱江宁城中当官的都知道这事这赵大人要不是皇上的亲骨肉,皇上能对他如此另眼相看,圣眷隆的叫人眼红?没这个道理吧。”
老孙头承认自己在“传谣”,但绝不承认自个是在活嚼蛆,因为这“蛆”是当官的嚼出来的,跟他有什么关系。
刘会计点头附和:“是这个道理,掌柜的,这种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对,若不是这原因,一个九品芝麻官怎么可能一年时间升为一省藩台?”
“听说皇上不仅赏了赵大人黄马褂,还赐了遏必隆刀,还赏戴双眼花翎,这是一般臣子能有的?”
“.”
其他几个会计理智分析得出的结论一致,私生子传闻绝不是空穴来风!
众人的分析直接影响到刘掌柜判断,心脏“砰砰”狂跳:是啊,除非赵大人真是皇上的私生子,要不然根本无法解释得通在其身上发生的事。
自家主子是什么人?
那是当今皇上跟前最得宠的“四福儿”,赏赐不断,恩宠无双,连宫禁都能自由出入,待遇远超一般臣子,连和中堂有时都要避其锋芒,没见过去一直被和中堂把持的户部和崇文门税关都被自家主子拿了么。
朝野私下早有传闻自家主子能如此得宠,皆因其母与皇上关系匪浅,其身上也流着爱新觉罗的血脉,只是名份未定,但圣心早就默许,故而待遇实同皇子!
如果那位赵大人也是这般出身,那么其身上发生的一切就都说得通了。
旋即意识到自家主子这二百万两哪里是普通放贷,分明就是做哥哥的对弟弟的一种特别照顾和鼎力支持。
只是因为种种原因,这个照顾和支持不能公之于众,只能心照不宣。
否则,以自家主子的精明,岂会冒如此之大风险借出二百万两巨款!
刘掌柜越想越觉得合理,越想越觉得这就是唯一的真相。
用二百万两白银既解了同父异母弟弟的燃眉之急,又助这位弟弟在地方建功立业,同时又让弟弟感受到来自兄长的关怀与支持,自家主子这一手妙,妙啊!
想通了,还有什么好顾虑的,刘掌柜顿时轻咳一声:“老孙,此话出你之口,入我之耳,绝不可再对外人言及半分!”
老孙头忙道:“掌柜放心,这么大的事我哪敢出去乱嚼舌根。”
刘掌柜点了点头,又对其他人道:“你们几个也不要瞎说,这种涉及天家隐密之事,纵是晓得也不要瞎讲,否则祸从口出。”
“晓得,我们晓得厉害的。”
几个会计连忙点头。
刘掌柜又对老孙头吩咐道:“你马上盘点号中存银,暂停一切大额放贷和提取业务,所有在外账款加紧催收,另外,动用一切关系从相熟钱庄拆借一百万两现银,记住,这件事一定要保密,若有半分泄露,我唯你老孙是问!”
老孙赶紧照掌柜吩咐做事,其他会计们也分头行事。
二百万两白银不是小数目,用车拉的话都得几十大车,刘掌柜准备把银子凑齐后直接雇船走长江拉到安庆,不过在此之前得给安庆的赵大人通个气,让他派兵沿途保护才行。
只是通州钱店到处拆借现银,且拆借的是一百万两白银,这么大的事怎么可能保得了密,也根本不可能瞒过江宁官商两界那些嗅觉比猎犬还灵敏的人物。
尤其江宁金融界的同行们。
很快,各大钱庄银号主事们就议论纷纷:
“奇了怪了,通州钱店这两天怎么像是疯了似的,到处调头寸,市面上银根都紧了些!”
“何止调头寸,听说还在向几家钱号短期拆借,利息给得还挺高,这是出了什么大事?”
“通州钱店背后那位主可是军机处的人,能出什么大事?看着当是要做什么发财的大买卖。”
“若是发财的买卖该是别人送钱上门才是,怎会如此急切地往外掏银子?我瞅着倒像是要急着付一笔天大的款项。”
“.”
各种小道消息如瘟疫一般在江宁城中肆意传播,秦淮河的画舫、夫子庙的茶楼、各大衙门的后宅,无不是在讨论通州钱店“大动作”的事。
有心之人暗中花高价弄到了准确情报,原来通州钱店这么着急拆借现银,是因为要借给安徽布政使二百万两。
二百万两这个数目立时引发江宁官商界的集体“地震”,知道此事的无论是官员还是商人都惊的目瞪口呆。
都在议论安徽那位赵大人借这么大笔高利贷为的是什么,有说用来填补安徽藩库亏空的,可安徽是穷省,藩库亏空了不起几十万两,怎么也不可能有二百万两的亏空。
真有这么大的亏空,朝廷早就派钦差查了,跟新官上任的赵大人又有什么关系,江宁城中百姓哪个不知道赵大人是清官,大大的清官!
又有人分析说赵大人之所以要借这笔巨款,八成是因为安徽刚经大灾处处要用钱的缘故。
若真是如此,那赵大人不仅是清官,更是一个豁出去要为百姓做实事的好官。
旋即一个疑惑来了,赵大人借这么大笔银子,又是个清官,一年俸禄不过万把两,别说还二百万两的本金了,就是利息他也还不上。
那通州钱店怎么肯借的?
“疯了,绝对是疯了!借钱的和放贷的都疯了,诸位,我看这事背后定然有我等不知的天大隐情!”
什么隐情?
江宁城中越来越多的人在冷静过后,都开始细细琢磨二百万两借贷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逻辑。
结合之前传言的赵大人身世,再看通州钱店背后的福中堂,脑袋活络的人都意识到了此事背后存在一个大机遇。
一个烧冷灶的天大机遇!
通州钱店刚把二百万两现银准备好,还没有启运安庆时,城中就有几位大商人组团前往安庆了。
陪同他们的是安庆府早些天派来的招商专员,不过这位招商专员工作能力实在不怎么样,在江宁招商引资好几天也没任何成绩,结果他都不敢想的那几位富商却主动找到他,且流露出对在安庆投资的巨大兴趣。
这让招商专员高兴的跟过年一样。
因为上面说了,招商引资成果超过五万两以上的就“民转吏”,十万两以上的就“吏转官”,五十万两以上的候补知县起跳!
一百万两以上,藩台大人亲自接见,原地官升三级。
第356章 私生子夺嫡?
两江总督府。
刚刚看完京中来信的两江总督孙士毅眉头轻锁,信中说皇上有意在年底之前召他回京陛见,之后改任四川总督,以接替年老多病的李世杰负责出征高原大军的钱粮军需。
在外人眼里,相比两江总督,四川总督虽兵权重一些,但肯定不及两江富庶,管辖地盘也不及两江大,因此由两江总督改任四川总督于孙士毅这一级别的重臣而言连平调都算不上,而是“下调”使用。
然而孙士毅却知当今皇上最重武功,因此直接负责前线军粮的四川总督在皇上心目中的地位反而要比两江总督要高一些,待高原战事结束定能重回军机处任职。
其之所以眉头轻锁是因为他若去了四川,江苏巡抚福崧最有可能接替他的位子。
福崧这人,孙士毅评价不高,尤其福崧如今在江苏大搞卖官产,竟把苏州学宫卖给商人改成园林,光这一项就获利多达数百万两。
各地有样学样,如今除徐州、淮安、常州三府,全江苏的学宫都被地方官以种种理由拿出来出售,参与其中的官商无不从中分润好处,搞的江苏“教育界”乌烟瘴气。
偏孙士毅无法干涉,因为福崧卖学宫是向皇上请示过的,也得到了皇上高度赞许,为此还赏了福崧一根双眼花翎。
这个福崧可能卖官产卖出经验、卖出油水了,据说正盘算着把巡抚衙门也给卖了,新巡抚衙门就建在新的苏州府学边上,说是这样能带动地方发展,让百姓们跟着受益,同时也能有效改造苏州城,解决老城区车马“交通难”的老问题。
另外,福崧还在苏州府学新址边上盖了不少房子,叫什么学区房,只要买了这学区房就能获得苏州府学的免试入读名额,吸引不少有钱人去买。
原本每年只固定招收不到二百人的苏州府学,如今竟一下招了两千多学生。
短期来看,福崧搞的这些新政的确能给朝廷带来大量赋税收入,但从长期来看,孙士毅却认为得不偿失,完全是鼠目寸光的行为,是挖读书人根的蠢事。
奈何,皇上眼里就只有福崧搞来的真金白银,压根不考虑这种科举“商业化”会对大清根基造成什么样的损害。
若再让福崧接替自己成为两江总督,孙士毅敢断言福崧定会将“妖风邪气”从江苏一地刮到江西和安徽去,从总督到知县,上上下下的官员若个个只知卖官产变着法子谋利的话,这吏治恐怕就彻底崩坏,再无挽救余地。
可是,这继任人选又不是他能左右的,连给朝廷一个人事参考都不行。
因为,这是两江总督!
只有皇上才能决定人选的岗位。
无奈叹息一声,门房来报说是江宁将军永庆求见。
永庆是为公务来的,今年由于安徽闹旱灾,所以户部免去了安徽今年多地赋税,也免了安徽今年的漕粮份额,除已经起运的漕粮外,其余漕粮一律转赈灾用。
这对安徽百姓是个好事,可对江宁将军和江宁城中的十几万旗人而言,则是天要塌了的大事。
原因无它,江宁八旗吃的就是安徽漕粮!
户部把安徽的漕粮免了,江宁八旗吃什么?喝什么?
这不,永庆过来请总督大人给协调一下,看看是不是能从江苏和江西的漕粮解征份额截留部分粮食供给江宁八旗。
这件事孙士毅早就在办了,与户部的来往公文都有好几份,在其协调下户部同意将江苏今年漕粮应解份额的三成留给地方,江西那边则留两成,若仍有不足处则由两江总督府出面补足。
孙士毅想到的补足法子还是打安徽的主意,安徽受灾严重的地区是淮北,淮南灾情有限,所以他昨天就给代理安徽巡抚的布政使赵有禄发去公文,要求对方想办法替江宁八旗解决五十万石粮食。
对赵有禄,孙士毅是颇为欣赏的,其能从粮道跃升布政使,同孙士毅给朝廷的那份夸赞赵有禄清廉能干的奏折脱不了干系。
以致朝堂上有些官员还以为赵有禄是孙士毅的什么人呢。
要不然怎么会给出两江第一能吏的评价。
赵有禄在安徽所做所为,孙士毅肯定是了解的,不管是积极救灾还是以雷霆手段绞杀白莲教起义,又或是以遏必隆刀斩杀贪官糊涂官,都表明赵有禄这人不仅清廉,也具备地方大员的基本“素质”,假以时日或将成为大清整顿吏治的一把利剑。
故而,对于赵有禄上报的一些事项,孙士毅都是尽力予以协调办理。不管是赵有禄继续推行朱珪的团练政策,还是其拟将安徽绿营整改事项,总督府这边可谓“一路绿灯”。
总督大人和将军大人的会面地点就在总督府的小花厅中,不劳永庆询问,孙士毅便将解决方案一一告知,听的永庆不住点头,连连称谢,对曾做过军机大臣的孙士毅也是极为尊敬,言行举止不敢有半点失礼之处。
公务说完,二人自是谈些其它事,谈着谈着,永庆就随口道:“不知制台大人可曾听说过那个传闻?”
孙士毅不解:“什么传闻?”
永庆轻笑一声:“关于安徽那位新上任的布政使赵有禄赵大人的。”
“赵有禄?”
孙士毅愣了下,“这赵有禄有什么传闻?”
永庆有些意外:“制台大人是真不知道?”
孙士毅淡淡道:“将军觉得老夫像是说谎的人?”
永庆忙摇头道:“制台大人怎么会是那种人,不过这传闻听着有些无稽之谈,也不知是谁传出来的,说赵有禄是皇上流落民间的骨血。”
“噢?”
孙士毅先是一怔,继而莞尔一笑:“这等荒诞之言怎么传入将军耳中的?”
永庆笑着道是府上一师爷告知的,他知道后派人打听过谣言是谁传的,但查来查去都查不出根源来,继而有些凝重说这谣言如今不仅在江宁传播,江南各地也都传遍了,说的有鼻子有眼,让人都没法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