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妖 第280节

  某日,定远县一乡镇集市突然来了一伙手持刀枪的大汉,他们于集市上强行高价售卖所带来的食盐,不肯买的、稍有迟疑的都被拳打脚踢。

  不仅如此,他们还在镇上挨家挨户踹门强索粮食,看到鸡了鸭了的也顺手拎走。

  走的时候自称是谢老大的手下,只因官府威逼的紧,这才找村民借些粮食。

  同样的事于皖北大地到处发生,区别在于抢的东西不同,欺负人的方式不同,但无一例外全是自称盐匪。

  若有心人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匪徒行动间颇有章法,彼此配合默契,撤退时路线明确,绝非乌合之众的土匪所能为。

  因为他们是安徽绿营抽选的营兵假冒的。

  消息很快传开,盐匪凶残暴虐的恶名在乡野间迅速蔓延,以往对盐匪还抱有几分同情,或者至少是畏惧而不愿合作的百姓此刻对盐匪只剩恐惧。

  当接到消息的官军闻讯赶来假意追击盐匪时,百姓无不感激涕零,主动提供线索者大增。

  赵安这一手嫁祸于人的阴损手段,不仅彻底败坏谢、杨二匪苦心积攒的名声,还将民心从盐匪那里一点点的拉了过来。

  外围的一些小盐匪团伙莫名其妙就背了黑锅,被愤怒的乡民组织的团练围攻,或是被闻讯而来的官军轻易剿灭。

  针对盐匪流动性极强,一旦在安徽境内压力过大可能会窜入相邻的江苏、河南等地暂避风头这一事实,赵安的工作重心已然转向“扎紧篱笆”,瓮中捉鳖。

  收到赵安以署理巡抚请求协助的公文后,两江总督孙士毅立即给苏北三府派发调兵公文,同时遣督标一营前往凤阳参战。

  这其中固然有娄老师的帮忙,但与总督府也一直密切关注皖北盐匪一事有关。

  谢、杨二贼早就上了总督府通缉的黑名单。

  扬州,两淮盐政阿克当阿这几天一直在等待,之前派往安庆的使者带回赵安请求盐政“协调”十万引的事,这位“活财神”既没拒绝,也没答应。

  原因在于阿大人要等一封回信。

  其任广东粤海关监督的叔叔常福的回信。

  小心驶得万年船,虽然扬州官场如今猛刮赵有禄是皇帝私生子的风,阿大人也觉这事多半是真的,但心里总有那么一点担心,万一不是怎么办?

  那自己不就上当受骗,活活损失几十万两么。

  叔叔常福早年在内务府当差时伴驾四次南巡过,对皇家秘事了解不少,当能推测赵有禄这事的真假。

  千盼万盼,终是等来广东回信。

  “老爷,广东叔老爷的信!”

  听到管家的声音,正在办公的阿克当阿一个激灵,赶紧从管家手中一把接过信,拆信封时手指甚至都在抖。

  真,还是假,都在信中了。

  带着对真相的无比向往之心,信纸刚取出阿大人就迫不及待看了起来,结果看完却是原地发怔。

  脸上既没有知道真相的激动,也没有被骗的愤怒,就呆呆发愣。

  因为叔叔常福表示他也无法确定此事真假,但劝侄子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第384章 不好意思,大人不在

  常福的确无法给侄子准确结果,尽管他当时是皇帝身边的内务府近侍,但毕竟不是跟皇帝朝夕相处的太监,有些事只知个大概,具体详情却是不知的。

  其给侄子提供的有效信息就是皇上南巡多次幸进民女,且常微服私访,被废的那拉皇后就是因为皇上欲将一有孕民女纳入宫中为妃以死相谏,后来那拉皇后被圈身死,皇后身边的宫人太监也都被杖毙。

  那位有孕民女的结局常福并不知道,但若那位民女真诞下龙子,年龄推算的话今年应有二十三四岁了,跟侄子提供的赵有禄信息倒是能合得上。

  总之,常福的态度是既然两江官场关于此事谣传力度很大,本着空穴未必来风的原则,侄子最好相信有这么件事。

  哪怕不相信也要采取中立旁观态度,千万不要去试图探究真相,更不要去质疑此事。

  因为就算谣言是假的,那个赵有禄得宠却是真的!

  问题来了,皇上为何在短短一年时间就将一个九品学官提拔到从二品布政使?

  这个问题,必须深思。

  背后是不是有不为人知的内幕?

  事情还牵扯到当朝第一红人和珅,那么,质疑甚至得罪赵有禄就没有必要。

  如果是真的,皇子身份摆在这,更没有必要去得罪。

  宁信有,不信无,是常福给侄子的忠告。

  至于侄子是否要攀附那赵有禄,常福就不给意见了。

  毕竟,他远在广东,对两江官场不熟悉,也没有任何影响力。

  侄子却难办了。

  “老爷,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跟随多年的管家给出自己的参考意见,叔老爷没有否定赵有禄身世传闻,那说明叔老爷至少没有怀疑这件事。

  既然如此,老爷也没必要再抱着“小心”。

  如今两江官场上哪个不去巴结那赵阿哥?

  江宁将军大人都派八旗兵护送赵阿哥的福晋去安庆呢!

  将军那么大的官都表明态度了,老爷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管家的建议让阿大人不再犹豫,左右已送给“赵阿哥”五十多万两的物资礼物,这笔感情投资总不能浪费了么。

  索性再加大投资力度,以换取“赵阿哥”能对他另眼相待。

  当下,不仅让工作人员协调十万盐引的事,更以“盐匪危及淮盐产销”为由,正式行文给漕运总督衙门请求调派兵力协助封锁江苏与安徽的边界,军饷开支费用均由盐政衙门承担。

  当然,事后这笔花费肯定得盐商们负责。

  谁让剿灭盐匪本质上是替盐商“打工”呢。

  总督衙门的出面使得徐州、淮安、扬州三地的绿营驻军纷纷出动,盐政衙门的活财神求到漕运总督头上,漕督本着漕盐一体原则,加上还不必他出钱,自然大笔一挥派出漕运标兵跨过运河“参战”。

  一时间,苏北各地与安徽接壤的主要交通要道、水路隘口均设卡盘查,对可疑人等严加审讯,巡逻的绿营兵更是日夜沿省界巡弋,唯恐叫安徽的盐匪窜入自家防区。

  漕运总督衙门的兵船则直接控制洪泽湖、高邮湖等关键水域,一张无形大网就这么在苏皖边界铺开。

  没过几天,几股试图从凤阳、泗州地区向东流窜进入江苏躲风头的盐匪,就一头撞上了这张天罗地网。

  盐贩子们惊讶发现以往只要塞点银子就能通融的江苏绿营,此刻却如同换了人间,不仅检查异常严格,稍有反抗便刀兵相向。

  后面是安徽绿营的抓捕围剿,前面是江苏绿营的封堵,盐贩子们有的选择同大当家们汇合抱团取暖。

  这些是脑子不灵光的,因为安徽对他们的打击力度太大,回去抱团跟组团等死有什么区别。

  脑子灵光的选择冲卡,只要冲破江苏绿营的封堵,苏北那么大,随便找个海边滩涂一躲,天王老子来了也找不到他们。

  冲卡与反冲卡使得一场场小规模遭遇战在省界线上爆发,试图闯关的盐匪非死即伤,余部只能狼狈地退回安徽境内,等待他们的则是早已张网以待的安徽官兵。

  凤阳这边赵安亲自坐镇指挥,根据之前“假冒盐匪”行动中获得的情报以及百姓的举报,调派营兵接连端了几处盐匪的外围秘密据点。

  由于信息隔绝,这帮盐贩子对官军的行动毫无防备,有两股是直接在睡梦中就被包围。负隅顽抗者当场格杀,投降者则被捆缚拘押另行审讯。

  对于擒获的匪首,赵安直接下令一律就地正法,首级传示各县以儆效尤。

  不是赵安非要杀的人头滚滚,而是盐匪中的小头目于地方都是地头蛇的存在,相当于漕帮的小老大。

  这些人因为扎根本地势力很大,若不斩草除根,后患无穷。

  随着各地抓捕力度加大,各地城门口悬挂的匪首首级也是越来越多,看着很是吓人,却也吓的不少盐贩子就此胆寒,或主动自首,或在亲人劝说下投降,转而成为官军的带路党。

  抚标及绿营部分精锐则在赵安指挥下收缩盐匪生存空间,据可靠情报表明谢、杨二贼躲在凤阳东南的韭山之中。

  这里地形比较复杂,山虽然不高,但丘陵特别多,易于躲藏,也易伏击。

  按照现在的进度,最迟半个月后就将对韭山形成合围。

  鉴于盐匪主力拥有不少军械,且有成功击败官军的经验,赵安对半个月后的总攻就特别重视,连日来一直在同有关将领研究如何攻占韭山。

  佐领八十六一行于今日赶到凤阳,问明署理巡抚行辕所在后便打马前来,下马之后却见一身穿六品官服的官员垂头丧气从行辕出来。

  出来之后这官员也没有就此离去,而是在行辕门口哀声叹气,一脸悲苦模样。

  八十六不识得这官员,到行辕门房递交“名片”表明身份后随口问值守军官:“外面那位是谁?”

  当值的是一名抚标把总,随意看了眼外面那不肯走的官员道:“回大人,这人是学政衙门的经历官。”

  “学政衙门?”

  八十六好奇学政的人跑行辕来做什么。

  把总告知是来求见赵大人的,但没见着人。

  八十六一愣:“赵大人不在么?”

  把总却道:“赵大人在的。”

  这下八十六更诧异了,赵大人在行辕,为何外面这官见不到人的。

  那把总本不想多说,但见眼前这位是八旗的军官,便低声道:“不瞒大人,上面吩咐了,别的衙门来人赵大人都在,可唯独学政衙门来人,赵大人就不在。”

  说完,也挺纳闷的。

  赵大人好端端的跟学政衙门讴的什么气?

第385章 债务纠纷,不好出面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这道理放之四海皆准,不能因为欠债的是当官的,这规矩就废了吧?

  要是当官的都能赖账,往后金融市场上哪个钱庄、票号还敢赊给他们半个铜板?

  当官的要是借不到钱,怎么疏通关系?怎么应酬上司?怎么在年节时给皇上他老人家表忠心?又怎么维持自家的体面,更别说治理好地方了。

  一环套一环,地方治理不好,咱大清朝的根基还能稳当?

  所以,学政大人这笔欠款表明看是小事,实则关乎大清国本。

  为了国本,必须还钱!

  而且人家咸丰行出借这笔款子的时候给的可是最优条件,不仅利息只收四百两且没有任何手续费,放款速度更是快如闪电,服务态度好到比自家老太爷还贴心。

  论口碑,那真正是业内第一人!

  不带半点夸张。

  可到了还款日,学政大人的卡上却迟迟没有能让咸丰行划扣成功的款子,这是什么意思?

  安庆分行的掌柜李青山起初以为学政大人忘记还款日期,便按规矩发了一份措辞恭敬的催款通知书。

  也就是欠债的是一省老宗师,搁平民百姓,早就派几个大汉上门送温暖了。

  这份通知书印刷的极为精美,上面还盖着鲜红的咸丰行公章,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家衙门的正式公文呢。

  学政大人收到催款通知书时正与管家老陈说事,看到催款通知书那刻,学政大人表情立时变得十分别扭。

  管家则被这份催款通知书的格式弄的发怔,忍不住嘀咕道:“老爷,这咸丰行派头不小,搞的跟给老爷下公文似的。”

  学政大人微哼一声,将催款通知书随手搁在案头,并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因为他已派衙门的李经历去凤阳跟藩台赵大人索要这笔欠款了。

  藩库五万两本金拨下来,区区四百两利息算个屁啊。

  出于对商贾的鄙视,学政大人没有就这份催款通知书回一个“收到”,结果人李掌柜那边左等右等不见还款,也不见学政大人回消息,心里不由打起鼓来。

首节 上一节 280/3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