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妖 第66节

  “不行就给三人来个仙人跳!”

  赵安情急之下竟想到设局断人举业,在场一个是知县,一个是县教谕,一个是府教授,三人联手断送三个有污点学生的举业还是轻而易举的。

  只是丁知县和宋教谕都不愿做这缺德事。

  这已经不是一般缺德,而是缺大德了。

  作为县学主管,宋教谕对自己的学生也是爱惜的,说三人平日表现很好,都是读书的好苗子,家里也均对他们寄予厚望,这要因为他们的事无辜断了举业,良心真的难安。

  见状,赵安也觉自己过份了,心念一动有了主意,忙道:“既然二位不想干缺德事,那我这个府学教授就送他们一场造化吧.这么优秀的学生县里和府里哪能不重视,这样,我以扬州府学名义将三人保送进京到国子监当贡生如何?”

  确是一场造化,贡生可以不经科举直接授官。

  用后世话讲,赵安这是将高中生直接送进比清北还要高一档的学校了。

第97章 可以良性循环嘛

  解决麻烦有时候不一定要解决麻烦,只要远离麻烦或暂时冻结麻烦就行。

  有能力了再予以一揽子解决。

  两位老领导不过是怕三个学生看出赵安这个副考官身份有问题,那就让三个学生远离赵大人便是。

  这一远离可把赵大人的便宜占的不轻。

  因为赵大人给他们办的是岁贡生,按规定府学每年只能选一人,州学三年选二人,大县二年选一人,小县三年选一人。

  也就是成绩特别优秀的学子才能被举为岁贡生,含金量与举人相当,故而又与举人合称“举贡”。

  岁贡生入监学习个两三年就能到吏部报到,有的甚至都不必入监学习,报个名办个入校手续就能等吏部选官了。

  吏部选官是按照年份先后顺序进行的,岁贡生的主要分配去向就是各省的教官体系,也就是跟赵安一样在教育体系发展,运气好外加有背景的也有直接被授予正七品知县的。

  这什么概念?

  相当于三个中学生被赵大人这么一搞,两三年后就能跟他们的校长平起平坐,甚至还能和县长称兄道弟。

  搁一般人他敢想?

  真要按步就班的考府试、考院试,再考乡试、会试.

  指不定就卡在哪了。

  毕竟科举录取率太低,竞争也实在太过残酷,多少神童都过不了院试那一关。

  因此那三位甘泉县学子可不就得感谢赵教授他祖宗十八代么。

  只是按规定府里只能选一个,县里也只能选一个,还有一个怎么办?

  这就要感谢八十岁的老太爷了,因为老太爷大寿不仅开了恩科会试,还给全国各地的官学赏了不少恩贡名额。

  扬州府正好有一个恩贡生的名额。

  感觉就跟老太爷知道赵有禄有困难,特意开天恩照拂似的。

  也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举贡这办法可行!”

  宋教谕是三人中教育这方面的专家,第一个举双手赞成赵教授慷朝廷之慨成全他人的好主意。

  作为县学主管,老宋也是希望自己带出来的学生能有好前程的。

  本质上,教谕就是老师。

  世上哪有老师不盼着学生好的。

  再者三个岁贡名额全出在甘泉县,说明什么?

  说明甘泉县今年的教化质量全府第一,实实在在的一笔政绩啊!

  真就是面子、里子全都有。

  丁县尊思虑片刻,觉得也没比这法子更好的解决方案了,就是不知道那三位学生是否同意去京师国子监就读。

  好处虽然显而易见,可万一那三位学生有雄心壮志,想着乡试、会试一鸣惊人呢。

  同考中进士相比,举贡出身又不值一提了。

  一个是眼前小利,一个是长远大利,是人都要权衡再三的。

  “无妨,三人家境一般,真要有继续举业的想法,那下官便将举贡好处与他家中父母说明白即可,升斗小民知道什么。”

  宋教谕不认为这是个问题,表示三个学生真要有想法,那他这个教谕大人就亲自上门做他们爹娘的思想工作。

  赵安瞧着没说话,却知道宋教谕不是吹牛皮。

  搁他前世要是县教育局长上门跟学生家长说,因为你家娃特别优秀所以县里替你家娃争取了个免试就读且毕业就能选调的好机会,哪怕这学生有望考上清北,只怕那学生家长也是当场答应并激动的放上三天鞭炮。

  手续的事赵安这边操办,县学只需配合就行,需要什么材料盖什么章的丁县尊这里一路绿灯就好。

  三言两语就决定了三个学生的人生,纵是这事是三个学生占了自己大便宜,也让赵安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一种被人拿捏操控却浑然不知的可怕感。

  丁县尊的脸色又好看了许多,望着主动提茶壶给他们倒茶的赵安,带点小脾气的微哼一声:“赵安,你知不知道为你的事本县操碎了多少心!”

  “是啊,赵大人,自打你调到府里,下官也是多少晚辗转难眠啊,大白天的也老是眼皮跳。”

  宋教谕说的是实话,为赵安这事他真是好多天没睡个好觉了,有时在办公室坐着都没来由的心中一紧。

  赵安这边没接话只是专注倒茶,完了将茶壶放回炭炉,转身看了看两位老领导说道:“其实吧,二位完全可以不为我操心的,因为真没那必要。”

  “你这是什么话,难道你不知道我们现在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你要出了事我和宋大人能好过得了!”

  县尊大人又生气了,不怪县尊不来火,赵安说的那叫啥话!

  典型的忘恩负义白眼狼,只顾自个不管他人死活的德性。

  宋教谕也是微微摇头,觉得赵安这般与他们说话太没良心,搞的好像皇帝不急太监急似的。

  没意思了。

  “二位,我不是这个意思。”

  见二人误会自己,赵安不得不予以解释,“我的意思是说二位如果真不想为我的事再担惊受怕,夜里愁的睡不着觉什么的不若二位把贪污来的钱财都拿给我去买官,这样我当了大官你们不就不用怕了嘛。”

  “.”

  县尊大人和教谕大人差点没把入喉的茶水喷出来:你想的美!

  拿我们的钱去给你买官,你赵安是有多缺心眼才能说出这种不要脸的话来!

  县尊大人就差啐一口唾沫在赵安脸上了。

  “二位也别这么看我,我说的难道不是真话?如今我只是七品教授无权无势的自是担心被人查,可我要当上总督、巡抚,二位说谁还敢查我?啧啧,我不查他们就是好事了,二位说是不是这个理?”

  赵安认真讲道理的样子看着特别认真,也让县尊和教谕看的特别无语,觉得哪里不对又说不上来的感觉。

  丁县尊想到哪里不对了,他妈的,弄半天你小子是想薅我们羊毛肥自个啊!

  我们这哪是当官,分明成了替你小子打工的了!

  一怒之下就要发飙,赵安赶紧抬手制止:“二位对我的好赵安其实一直是铭记在心的,所以只要我赵安当上大官,我就免费提拔你们.

  嗯,你们升了官再去贪更多的钱拿给我去买更大的官,我就再接着提拔你们嗳,良性循环二位听说过么?”

第98章 我是和中堂的人

  话糙理不糙!

  赵安说的是发自肺腑的话,也是真心希望得到两位老领导精神上的支持以及经济上的资助。

  毕竟,光靠他一个人得捞到什么时候才能爬上去。

  这年头可不是大清开国那会,官价直线翻了好几十倍噢。

  就搁三十年前买个正八品的县丞吏部明码标价是980两,算上侯补打点费用最多1500两就能拿下赴任,可如今呢?

  就这小小县丞起步价就得7000两!

  足足涨了四倍。

  甘泉县税课司的大使丁大隆不就花了5000两买的正九品位子么,当然,税课司大使是肥差,比其它同品级的位子的确要贵。

  普遍行情价的话,九品官一般只有三千两左右,个别特别穷的地区几百两也能搞定。

  总体而言,官价不仅要参考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以及含权、含钱量因素,同时也受大时代影响。

  这个大时代因素就是乾隆朝白银大量涌入导致的高通胀。

  一句话,啥都贵。

  另外,吏部拿出来卖的官以及地方官帮着操作的官一般不会高于四品,四品往上看的就不是钱,而是人脉。

  当然,也要有些真本事的。

  也就是说如果丁县尊和宋教谕拼命捞够了往上爬的钱,他们的天花板就是四品以下。

  且不是一步到位买到四品,得逐级晋升。

  不可能你个七品官一下就给提拔到四品的,中间每个品级都要花钱,吏部要打点,帮忙的上司要打点,就算你买到四品官了,前前后后把账一算很有可能不划算。

  为啥要这么复杂?

  吏部敛财的鬼把戏呗。

  盖几次印可比只盖一次印划算。

  而且真当上四品官未必就能把前期投资全收回,还是有很多不可控因素的。

  最冤枉的就是钱花了,官在呢,人却没了。

  总而言之买官是个技术活,里面的水太深,不是脑袋一拍想买就买的。

  花钱买官的也都是没背景的,吏部跟上司想怎么盘你就怎么盘,真正有背景的根本不需要花这个冤枉钱。

  上三旗出身的满洲旗员就不受吏部拿捏。

  当然,汉官也有特例。

  比如老太爷钦点的,如赵安这个官升五级的存在。

  不在老太爷视线范围的幸运儿,那就只能不断往外掏钱了。

  所以,赵安希望两位老领导明白以他们的自身条件是很难爬到高位的,丁县尊估计五品到头,宋教谕是学官更差,能当上七品知县就算祖坟冒青烟了。

  既然二位进步空间有限,干嘛不把钱给赵安让他快速往上爬呢。

  这叫集中钱财办大事!

  赵安真当上大官,他们还担心个屁。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就是丁县尊不太服气:“本县堂堂进士升不上去,你一捐监的就能了?”

  “能!”

  赵安不加思索,一脸自豪状:“我可是上了邸报的,谁不让我往上爬,谁就是跟朝廷过不去,跟皇上他老人家过不去!”

  “.”

首节 上一节 66/8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