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事后诸葛亮,三兴大汉 第146节

  袁绍没有直接说出心头的考虑,而是反问许攸。

  此刻的袁绍正处于犹豫不决的迷茫状态,根本没办法自我决定。

  看着昔日意气风发、敢养死士、敢问天下的袁绍如今活成了迟暮模样,许攸亦不由暗自叹息。

  “三条路。”

  许攸竖起了三根手指,语气也变得凝重,这段时间,许攸也仔细考虑了袁绍的未来。

  “第一条,与曹阿瞒讲和,将河北让给曹阿瞒。不论是念及过往情谊还是安抚河北人心,曹阿瞒都得表一个三公的虚职给本初。如此一来,北方权力尽归曹阿瞒,而袁氏则成五世三公之家。今后本初及子孙只需远离军事,再效仿弘农杨氏一般著书立说,委屈本初一人,保全本初全族,今后再与曹氏通婚,那袁曹也就能如诸夏侯曹一般,不分彼此了。”

  许攸给袁绍设计的第一条退路,若能成功,便能让北方连年的战祸提前结束,也可以提前结束群雄战乱。

  若真如此,许攸在史书上也能浓墨一笔。

  然而,想让袁绍拉下脸面给曹操低头,比杀了袁绍还难。

  若袁绍肯拉下脸面,官渡之战后就可以直接投了,压根不会强撑一年后还在犹豫不决。

  深深的吸了一口气,袁绍直接无视了许攸所提议的第一条路,问道:“第二条路呢?”

  许攸似乎也猜到袁绍不会选第一条路,只是略微耸了耸肩,便又开口:“第二条,放弃河北,远遁辽东,将公孙度取而代之,即便不能中原称帝,亦可辽东称王。如此一来,本初既能保全袁氏一族,亦可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南取辽东诸夷,再招贤纳士,设馆开学,广招流民,威行海外。来日中原纷乱后,亦可越海夺取东莱诸县,卷土再来!”

  相对于第一条的委曲求全,许攸第二条杀意凛冽。

  虽说袁绍目前的势力威望大不如从前,但一个正当壮年的袁绍加上许攸的智计以及颜良文丑等文武,要对付公孙度还是有很大的胜算的。

  然而。

  袁绍为人,一贯的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义。

  昔日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曾以龙之为物来比喻世之英雄。

  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正如英雄为人,能屈能伸,即使处于逆境,也能屈身守分,以待天时。

  若是英雄,定会采纳许攸的第二条路,以退为进,于辽东屈身守分,以待天时。

  但可惜。

  袁绍不是英雄。

  许攸的第二条路虽然听起来挺让人热血的,但袁绍已经没了东征辽东的胆气。

  对于许攸的第二条路,袁绍依旧没有表态,而是直接询问许攸第三条路。

  “第三条”许攸语气多了几分复杂:“效仿陶谦。”

  袁绍猛然抬头,与许攸的目光对视,双眸瞬间迸射慑人寒意:“子远是要让我将河北拱手让给刘备?”

  许攸轻轻叹气:“本初。如今的你,又还能掌控河北几郡几县?说好听是将河北拱手让给刘备,说难听点,只是让本初赚个名头。就如陶谦昔日口称让徐州,实际上只让了个残破的下邳,就连麾下的丹阳兵都不听刘备的。陶谦一个粗鄙武夫都能落个三让徐州的美名,本初出身四世三公袁氏,美名又岂能不如陶谦?”

  “当今世间,若本初不能赢曹操,能与曹操相争的就只有刘备了;而刘备比之曹操,又有一个先天的优势。那便是,刘备姓刘,他是汉高祖的后人!昔日王莽篡汉,光武帝以高祖后人之身崛起于河北,扫尽群雄而得天下,方有汉室四百年的延续。假使刘备也能如光武帝一般,再延汉室,那今后这青史之上,定也能记载本初的美名;如此一来,既不用去辽东边陲之地,又不用向曹阿瞒这个阉宦之后低头。”

  许攸是懂袁绍的。

  能将效仿陶谦放在最后一条,也是基于袁绍好颜面的秉性。

  对袁绍而言,颜面更胜于生死。

  袁绍低头沉默。

  许攸的三条路,不论哪一条对袁绍而言都是艰难的抉择。

  屈居曹操之下,袁绍丢面。

  去辽东当王,过程凶险,若是一不留神被公孙度反杀了,更丢面。

  效仿陶谦让河北给刘备,虽然也会屈居于刘备之下,但刘备姓刘,是高祖之后,袁绍完全可以将匡扶汉室诛杀曹贼的大志让刘备来继承。

  虽然袁绍心头想的是今后能代汉而立,但至少目前而言,袁绍打的旗号依旧是匡扶汉室诛杀曹贼。

  只要袁绍不跟骷髅王一般拿个玉玺就火急火燎的称帝,袁绍就是大汉的臣子,若刘备真的称帝且能三兴大汉,袁绍就是大汉忠臣。

  至于过程?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没人会在乎过程!

  许攸没有去惊扰袁绍的沉思。

  即便提了三条路,以袁绍的秉性也不可能即刻决断。

  不想个三五天甚至半个月,袁绍是决断不了的。

  默默的退出房间,许攸的眼中亦是闪烁精光:“本初已经失去与曹操角逐的资格了,审配逢纪郭图辛评都各自有了新主,我也得为后事考虑了。”

  5更来啦,求月票!有1000票下个月就是我的日万动力

第249章 诸葛亮密请许攸入辽东,袁绍欲卸任

  许攸虽曾表态支持袁谭,但那不过是权宜之计。

  当时袁尚为了讨好审配,执意要杀许攸,许攸不得不暂时支持袁谭以求自保。

  然而,许攸从未真正站队支持袁绍的任何一位儿子!

  在许攸看来,袁绍正值壮年,此时去支持袁绍的子嗣,无异于舍本逐末,甚至倒反天罡。

  自古以来,主君在世时,继承人之争便充满变数。

  即便有“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规矩,但真正决定权仍在主君手中。

  若主君长寿,最大的威胁往往不是外敌,而是自己的儿子。

  因此,当审配、逢纪、郭图、辛评等人纷纷公开支持袁尚或袁谭时,许攸的目光始终锁定在袁绍身上。

  只要袁绍雄心尚在,袁氏基业便轮不到诸子染指。

  今日向袁绍献策三条,实则也是在试探袁绍是否还有争雄之心。

  而试探的结果,令许攸深感失望。

  袁绍虽然年岁未衰,但心志却已老朽。

  第一条路,袁绍犹豫,是因放不下四世三公的尊荣,不愿向昔日的小弟低头。

  第二条路,袁绍踌躇,则纯粹是没了魄力去辽东吃苦。

  第三条路,不过是换了个体面的方式投降刘备罢了,与第一条路没本质的区别。

  袁绍既无雄心,许攸便不得不另谋出路。

  河北之地,欲置许攸于死地者甚众,若不早做打算,许攸定会死于袁尚、审配等人之手。

  许攸,还不想死,在这个乱世中,苟住性命才是第一要考虑的。

  回到府中,许攸从暗格中取出一封信,这是数日前诸葛亮遣人秘密送来。

  信中寥寥数语,只问许攸是否有意前往辽东避祸,若愿往,诸葛亮可提供钱粮与护卫。

  许攸何等精明?

  诸葛亮虽未提任何要求,但越是如此,越意味着所求甚大。

  辽东的公孙度威行海外,多有中原人士避乱辽东,如北海管宁、邴原、王烈、国渊等,更有大量流民涌入辽东,带去了农耕技术,使辽东粮食产量大增。

  在公孙度的治理下,辽东地区有“强者不欺凌弱者,人多势众者不压迫孤寡,商人在集市交易时童叟无欺、价格公道。”的传闻,相对于动乱的中原,令士民趋之若鹜。

  不过公孙度也不是个偏安一隅的,在势力渐成后,便找人装神弄鬼的在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埋了一块形状与汉宣帝的冠石相似的大石头。

  之后便自封为辽东侯、平州牧,为汉朝的两位祖先立庙宇,按照古制在襄平城南设坛,在郊外祭祀天地,举行亲耕仪式,检阅军队,乘坐华美的鸾车,车驾前竖立九条飘带的旌旗,仪仗队手持牦牛尾装饰的旗帜,骑兵头戴羽饰奔驰护卫。

  如皇帝一般!

  细细一想,许攸也能猜得到诸葛亮的大概意图,不外乎看上了辽东的战略资源。

  如士人、溃兵和流民、优质战马、盐场、矿场等,但诸葛亮又无法直接去征讨辽东,不能用武力来要求公孙度献上资源。

  武力不能用,就只能用智力了,但刘备身边智谋之士本就匮乏,根本无力再安排一个智谋之士去辽东行计。

  于是乎,诸葛亮就相中了许攸,更是对许攸的困境一目了然。

  袁尚,许攸不能投。

  袁谭,许攸不愿投。

  袁熙、袁买,许攸压根没考虑过。

  许攸能投的,也只有刘备!

  随着袁绍威望的日益下降,想投刘备的能人志士也不少。

  许攸想出头,就必须立有大功。

  若依靠袁绍旧部的身份就倚老卖老,在刘备麾下是绝对不行的,刘备的核心决策层也不缺许攸这类的谋士。

  许攸想要立大功,就只能接受诸葛亮的邀请去辽东,这也是许攸避祸苟命的途径之一。

  再次看了信中内容后,许攸又将信放了回去。

  目前并不是去辽东的合适时机。

  许攸得先等袁绍做出最终的决定,才好仔细规划未来的路。

  自许攸为袁绍提出三条路后,袁绍便将自己关在内屋不见人,就连刘氏也是避而不见。

  而等袁绍走出内屋时,整个人也变得与往常不同了,竟给人一种如释重负般的轻松。

  袁绍再次召来了许攸,并告诉了许攸最终的决定:“我决定卸任大将军一职,不再督管河北军政。”

  看着一脸轻松惬意的袁绍,许攸不由回忆起了二十年前的袁绍,一样的轻松惬意,尽显世家贵子之风。

  “本初,卸任容易,再想拿回来可就很难了。”许攸直视着袁绍,凝声反问。

  袁绍轻笑一声:“诚如子远先前所言,这河北,我又还能掌控几郡几县?幽州已被刘备掌控,青州被显思掌控,冀州被显甫掌控,并州被元才掌控。我如今的号令恐怕都出不了卢奴城。又有什么可以眷念的?”

  顿了顿。

  袁绍又道:“子远所提的三条路,我也仔细思考过了。倘若我将河北让给了刘备,我的几个儿子又会是何种反应呢?假使刘备真有与曹阿瞒争夺天下的气运,想必有足够的本事震慑不服,不会重蹈徐州覆辙。”

  “卸任后,本初欲往何处?”见袁绍想明白了,许攸又问。

  袁绍看了一眼东方,略有怀念:“本想回汝南故居,但眼下局势,曹操肯定不会让我去,就先去渤海故居暂居一段时间。”

  “正好。我也要去趟涿郡,便与本初同往。”许攸没有隐瞒诸葛亮的密信,直言道:“诸葛亮有建交辽东之意,我准备前往辽东,促成此事。”

  袁绍轻叹一声:“未能让子远享受富贵,是我之过也。去辽东也好,我卸任大将军后,便不能庇护你了,你若留在中原,生死难料。”

  由于没有刻意的遮掩,袁绍与许攸的对话被刘氏听了个一清二楚,也把刘氏吓得心惊胆战。

  “卸任大将军?”

  “让河北给刘备?”

  “怎能如此?”

  强烈的疑问在刘氏脑海中翻滚,努力了多年,本以为可以让袁尚顺顺利利的继嗣袁氏基业,没想到先有袁谭相争,后有袁熙不服,之后更是半路杀出个刘备要争抢河北。

  “得速速通知显甫!”

  1更来啦(今天要出门,后面更新得下午晚一点啦)

首节 上一节 146/18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