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事后诸葛亮,三兴大汉 第161节

  骑都尉崔琰,个性刚正不阿,当众劝谏袁尚应以大局为重,先将大将军印绶归还给袁绍,再与刘备讲和,同伐曹操,匡扶汉室。

  然而袁尚本就因八千常山兵倒戈后仓惶逃回邺城而气闷,骤闻崔琰要让自己归还大将军印绶,更还要与刘备讲和,登时大怒。

  逢纪又在一旁煽风点火,以“崔琰为郑玄门生、而郑玄如今去了涿县,崔琰定是想借此向刘备邀功。”为由,污蔑崔琰私通刘备。

  袁尚果然大怒,要处死崔琰以明心志,幸有阴夔、陈琳二人拼死劝谏,这才保了崔琰一命,但即便如此,崔琰也被袁尚关进了监狱。

  一时之间,有如崔琰一般想法的冀州士民,皆是噤若寒蝉,不敢再劝。

  邺城。

  大将军府内。

  袁尚啪的一声,将手中情报竹简投掷于地,怒声而呼:“刘备狗贼,辱我太甚!”随后转向审配、逢纪二人,问道:“如今冀州流言四起,官吏文武多有不敬我者,连崔琰那厮都敢劝我归还大将军印绶与刘备讲和,长此以往,如何是好?!”

  逢纪上前一步,谄媚而道:“大将军息怒。崔琰不过一介腐儒,不识时务,如今既已下狱,必能震慑宵小。眼下当务之急,是确定未来战略方向,再图后计。”

  袁尚瞪着眼:“还需如何确定?我既已跟曹操结盟,正可借曹操之手除掉刘备。稍后我就派人联络曹操,请其走河内出兵沿丹河北上,同取壶关城!刘备日益势大,已成曹操心腹大患,我料曹操定不会再坐等渔利。”

  逢纪观察了一阵袁尚的表情,小心翼翼的斟酌用词,道:“壶关城易守难攻,若走北面攻城,只能以凿山攻城的方式,以大将军的兵力,除非倾巢而出,否则绝无破关的可能;可大将军若是倾巢而出,邺城便无足够兵力留守。届时,不仅袁谭和诸葛亮会趁机来攻,曹操也可能趁机夺城。”

  袁尚心头不服,道:“我无需倾巢而出,要破壶关城,南面攻城最是容易,我只需配合曹操,让刘备的增援抵达不了壶关城就足够了!”

  见袁尚想得如此天真,逢纪提醒道:“可曹操即便打下了壶关城,他也不可能绕行千里越过雁门郡入代郡去打刘备所在的涿郡。打下了壶关城,曹操就能两路用兵直取邺城,届时大将军可就成了曹操随时可宰的鱼肉了。”

  袁尚愣了愣,又豪气道:“何须绕行千里?我可以向曹操许诺,只要打下了壶关城,我可助曹操直取常山和中山,而后会师涿郡,一鼓作气擒杀刘备!”

  逢纪嘴角抽了抽,接口道:“届时大将军便可趁机切断曹操的退路,将曹操这支孤军堵死在涿郡,如此,则河北可定,天下可安。”

  袁尚大笑:“逢统军妙计,我也正有此意!”

  逢纪无奈的看向审配,举目示意:别装哑巴了,这话我真没法接!

  审配亦是头疼,只能装模作样的呵斥逢纪:“逢元图,你怎能献此蠢计谋害大将军?曹操善于用兵,麾下也多有智谋之士,岂会愚蠢到孤军深入千里之地?若我是曹操,必会行假途灭虢之计,夺一城则壮一分声威,届时曹操声威日盛,大将军又如何能抵挡曹操?”

  看着审配那佯装愤怒的表情,逢纪也只能装模作样故作惊愕:“是我疏忽了!”随后又佯装怒目反问:“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审正南,你倒是说个良策让我听听?”

  二人成功的用相互争执遮掩了袁尚大言不惭后被打脸的尴尬。

  如今局势,与刘备未回壶关城不同。

  刘备未回壶关城前,袁尚是可以提前抢占壶关城阻挡刘备退回幽州,那么被阻挡的刘备就成了袁尚和曹操可以瓜分的鱼肉,且曹操和袁尚都不用孤军深入对方的地盘。

  可如今刘备回了壶关城,性质就变了。

  若跟曹操合谋打壶关城,壶关城就只能让给曹操,而得了壶关城的曹操就会觊觎冀州。

  若袁尚再让常山,那么得了常山的曹操必不会再深入中山和涿郡,一定会行假途灭虢之计,往回先取赵国,然后南下夺取巨鹿,最后直接拿下魏郡,将河内、上党、常山、赵国、巨鹿、魏郡跟兖州连成一片,届时曹操再将冀州诸郡和青州蚕食,只剩个幽州的刘备就只能坐地等死。

  袁尚想让曹操孤军深入去涿郡打刘备当渔翁,曹操同样想在打刘备之前兼并掉袁尚这个渔翁。

  念及此,袁尚顿感后怕不已,暗暗呼了一口气,袁尚又看向审配。

  审配斟酌了用词,肃容道:“眼下局势,刘备在北面虎视眈眈,曹操在南面虎视眈眈,不论是与刘备合谋还是与曹操合谋,都是与虎谋皮。当此危难之际,大将军应与谭公子尽释前嫌,同守青冀。”

  袁尚勃然变色,起身怒目:“审监军,我岂能与袁谭尽释前嫌?袁谭一向狡猾,又如何值得信任?”

  审配继续道:“若是以前,自然不能尽释前嫌,而如今,大将军与袁谭犹如唇齿,唇亡齿寒的道理,还请大将军细思。”

  袁尚的怒意因审配的劝谏而稍缓,但眉宇间的阴鸷未散。

  负手踱步堂中地图,袁尚盯着冀州与青州交界的标记,指节捏得发白。

  逢纪察言观色,趁机补充:“审监军所言有理。袁谭虽与大将军有隙,但如今刘备据幽州而窥冀,曹操屯兵河内虎视眈眈,若大将军与袁谭继续内斗,只会让外人得利。不若暂搁旧怨,共御外敌。待局势稳定后,再论家事也不迟。”

  良久。

  袁尚深深的呼了一口气,道:“即便我愿尽释前嫌,袁谭又岂会同意?”

  见袁尚改了口,逢纪当即请命道:“我愿前往平原游说袁谭!”

  4更来啦

第283章 袁氏兄弟共结同盟,二袁狡猾有小计

  为防生变,逢纪与随从数骑,快马飞至平原。

  得知逢纪来意,袁谭语有不屑:“袁尚一介忤逆之徒,软禁生父,窃取大将军印绶,竟也有脸与我谈唇亡齿寒?”

  逢纪也知道劝说不易,微微拱手,语气恳切,与往日里的骄矜截然不同:“谭公子,如今曹操屯兵河内,刘备又据幽州而窥冀州,倘若谭公子与尚公子继续内斗,只会让外人坐收渔利啊!尚公子愿摒弃前嫌,与谭公子共御外敌。还请谭公子三思!”

  袁谭斜倚凭几,冷笑连连:“逢元图,若你只有这等废话,就可以离开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我都无惧,不要将我跟袁尚那个废物相提并论,他只会坐收其成,而我能攻城掠池!”

  虽然心头很不屑,但逢纪此刻有求于人,只能强忍不屑继续劝说:“谭公子雄才大略,自然非尚公子可比。然而曹操和刘备也非等闲之辈,不论是尚公子还是谭公子都无法单独应付。若谭公子执意与尚公子相争,恐怕只会让曹操和刘备有机可乘。”

  袁谭冷哼一声,目光锐利如刀:“逢元图,你少在这里危言耸听!当初在邺城的时候袁尚何等嚣张,恨不得将我囚死在驿站,如今倒想起我来了?他若真有诚意,为何不亲自前来?”

  逢纪心中一紧,知道袁谭对袁尚的怨恨极深,连忙解释道:“尚公子身负冀州安危,实在无法轻离邺城。但尚公子已明确表示,愿与谭公子共商大计,同御外敌。只要谭公子点头,尚公子愿以大将军印绶为信,共分冀州之利。”

  袁谭眼中闪过一丝讥讽:“共分冀州?他袁尚也配?若非他软禁父亲,窃取印绶,冀州早该由我执掌,拿着本该属于我的冀州施恩于我,何其可笑?”

  逢纪见袁谭情绪激动,连忙缓和语气:“谭公子息怒。尚公子确实有错,但如今大敌当前,若再内斗,只会让亲者痛、仇者快。尚公子愿以大局为重,谭公子何不高瞻远瞩,暂且搁置旧怨?”

  袁谭忽然沉默,似乎在权衡利弊。

  逢纪见状,趁热打铁:“谭公子,曹操狼子野心,若让他拿下冀州,青州亦难保全。刘备又据连通了幽州、中山、常山、上党,其势日盛,若不及时遏制,日后必成大患。唯有谭公子与尚公子联手,方能保河北安宁、保住袁氏基业啊!谭公子,三思啊!”

  良久。

  袁谭终于松了口,语气稍缓:“逢元图,你口口声声说袁尚愿与我联手,可有何实质承诺?”

  逢纪心中一喜,连忙答道:“尚公子愿以安平、渤海为礼,赠予谭公子,以示诚意。此外,谭公子可自领车骑将军,共讨曹操、刘备。”

  袁谭冷笑:“区区两郡,就想打发我?自领的车骑将军又有何用?逢元图,你未免太小看我了。”

  逢纪连忙补充:“谭公子若有其他条件,尽可提出,尚公子必当竭力满足。”

  袁谭沉吟片刻,缓缓道:“要我与他联手,也不是不行。但他必须将大将军印绶给我,并承诺战后由我执掌青冀二州!”

  逢纪心中一沉,知道袁尚绝不可能答应如此苛刻的条件,但此时也只能先稳住袁谭:“谭公子的要求,我定当转达尚公子。但眼下局势紧迫,还望谭公子以大局为重,暂且搁置争议。”

  袁谭挥了挥手,不耐烦道:“你回去告诉袁尚,若他真有诚意,就亲自来见我。否则,一切免谈!”

  就在逢纪以为劝说失败时,一旁听了许久的郭图忽然出声:“谭公子且慢!若此时拒绝结盟,袁尚必被曹操吞并,而我青州孤悬东南,也难以抵挡。”

  辛评亦是谏道:“若坐视袁尚败亡,曹操势力膨胀,于谭公子不利,请谭公子三思。”

  原本看乐子的华彦,此刻也意识到了不对,不仅逢纪会低声下气的来平原求和,一向与逢纪不和的郭图、辛评二人竟然也附和了逢纪。

  念及此,华彦也劝道:“谭公子,我亦认为,可暂时与袁尚讲和,谭公子与袁尚终归是兄弟,论亲疏应比刘备、曹操更亲近也更为可信。不如暂时应允,以观后变。”

  见众人都赞成讲和,袁谭蹙了蹙眉,再次看向逢纪:“我可以答应你的条件,但我缺少粮草军需,袁尚可愿替我准备?”

  逢纪暗暗松了口气,肯讲和就好,其余的都可以商量,遂拍着胸口保证道:“谭公子放心,既然是结盟,粮草军需,皆可调拨!”

  袁谭见逢纪应下粮草兵马之事,眼中闪过一丝算计,冷笑道:“好!既然袁尚愿意调拨军需,那便先送五万石粮草以示诚意。不见粮草兵马,此事便作罢!为表我的诚意,我就不索要大将军印绶了,我自领车骑将军即可!”

  逢纪心头一紧,暗骂袁谭贪婪,但面上仍强笑道:“谭公子放心,我即刻传信邺城,必不误期。”

  华彦见状,适时插话道:“逢元图,空口无凭,不如立下文书,双方各执一份,以免日后生变。”

  逢纪暗恼华彦多事,但此时箭在弦上,只得点头:“理当如此。”

  但见华彦当场写了两份《交割令》,制式整齐如诸葛亮旧事,交予逢纪签字盖印,但逢纪签字盖印处是监交人而非交付人,交付人则是袁尚,需要逢纪快马将《交割令》送去邺城让袁尚签字盖印。

  逢纪心中暗恨,却不敢多言,只得硬着头皮签下名字,盖了私印,自去驿站安排快马。

  待逢纪离去后,袁谭冷笑一声,对郭图等人道:“袁尚小儿,真当我不知他打的什么算盘?他不过是想借我之力抵御曹操,待危机解除,必会翻脸不认人。”

  辛评沉吟道:“谭公子既知袁尚无信,为何还要答应结盟?”

  袁谭眯眼道:“他既送粮,我何乐而不为?待我粮草充足,大可先取渤海、安平,再观局势。若袁尚败于曹操,我便趁势收拢袁尚溃卒。曹操远道而来,粮草必不持久,待其退兵,邺城我唾手可得!”

  5更来啦。月初第一天如此辛勤,求月票!

第284章 封袁尚为大将军,曹操开始谋二袁了

  数日后,快马将逢纪的信件与那份加盖了逢纪私印作为“监交人”的《交割令》送达邺城大将军府。

  侍从将文书呈给袁尚。袁尚起初漫不经心,但当目光扫过袁谭索要“五万石粮草”的要求,尤其是看到《交割令》上“交付人”处空白的签名位正等待着自己,而逢纪却在“监交人”处签名盖章时,一股被轻视和勒索的怒火直冲脑门。

  “放肆!袁谭匹夫!安敢如此欺我!”

  袁尚猛地站起,将文书狠狠摔在案几上,额头青筋暴跳。

  “五万石?他把邺城当他的粮仓了吗?!还有这文书!”

  指着那张《交割令》,袁尚手指因愤怒而颤抖,“逢元图这个蠢材!竟敢签下‘监交人’?他是要做袁谭的保人,来逼我就范?!他算什么东西!”

  盛怒之下,袁尚恨不得立刻提兵问罪于平原。

  审配一直侍立一旁,见袁尚将文书投掷在地,这才上前一步捡起文书细看。

  目光扫过袁谭苛刻的条件和《交割令》上怪异的签字格式(接收人为袁谭,交付人为空待袁尚签,监交人逢纪已签),又思索着逢纪信中描述的平原城内郭图、辛评、华彦等人齐声附和劝袁谭结盟的情形,心中已明了大半。

  看向暴怒中的袁尚,审配沉稳而劝:

  “大将军息怒,属下深知大将军受辱,然而此怒暂不可发。我以为,袁谭索粮之举,意在试探。强索五万石,实则想验证大将军结盟诚意,若断然拒绝,袁谭必反诬大将军无信无义,正中其下怀。届时,袁谭便有十足借口拒不援手,甚至会与刘备、曹操暗通款曲,使我邺城孤立无援!”

  见袁尚情绪渐渐稳定,审配又道:

  “然而袁谭以此文书,也已经显露其心中的怯懦,逼大将军亲签盖印,也暴露其内心恐惧,既恐大将军不给粮草军需,又恐盟约如纸薄,色厉内荏,不足为怒。”

  道破袁谭的意图又贬低了袁谭后,审配这才正式劝谏道:

  “曹操大军已屯河内,其豺狼之心路人皆知。刘备新得幽州,兼连中山、常山、上党,其势日涨,已成心腹之疾,若此时因拒粮而与袁谭彻底决裂,则是同时树敌三方,我等危矣!当务之急,必先稳住一方祸水东引!袁谭虽恶,也只是个贪婪之徒。权且以粮为饵,驱其为鹰犬,使其与曹操或刘备火并,我等坐观虎斗,方为上策!望大将军忍一时之辱,行社稷之谋!”

  虽然很愤怒,但审配的分析也如冰水浇头,让袁尚不得不冷静的思考利弊。

  目光死死钉在《交割令》“交付人”那刺眼的空白上,强烈的屈辱感让袁尚几乎窒息,紧握的双拳指节发白。

  就在袁尚犹豫之时,又有人急报:“禀大将军,有曹操使者求见。”

  “曹操的使者?”袁尚登时一惊,暂时按下心头对袁谭的恼怒,让曹使进入。

  不多时,曹使抵达。

  曹使先是向袁尚深施一礼,随后又捧出一只精致的锦盒,恭敬呈上:“奉司空曹公钧命,特来拜会袁大将军,恭贺大将军主掌冀州,威震北疆。”

  见曹使话说得漂亮,袁尚心头顿感舒坦,随即让审配打开锦盒,里面并非寻常书信,而是任命袁尚为大将军的诏书,诏书大意就是以袁尚为大将军,并赐弓箭、节钺,兼管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州。

  “我正式受封大将军了!”

  袁尚的瞳孔紧缩,语气急促,那种难以言喻的喜悦在心头凝聚。

  虽说以袁尚对冀州诸郡的实际控制,也是可以自领官职的,但自领官职终究比不上大汉朝廷正式册封。

  大将军印绶在手再加上天子册封的诏书和弓箭、节钺,袁尚就法理大义可以征讨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州,即便是南下与曹操争锋也可以打出“清君侧”的名号。

  若是自领,就如袁术自立为帝一般,是得不到士民认可的,若无士民认可,终究只能算是反贼。

  兴奋之余。

  袁尚也知道曹操不会平白无故的送来册封诏书,遂又询问曹使:“曹司空派你来,可还有其他事?”

  曹使躬身,脸上堆起恭谨笑容,回道:“大将军明鉴,曹司空知将军新主冀州,外有豺狼环伺,内有不肖之徒觊觎。冀、青、幽、并四州,虽为将军辖制,但青州袁谭拥兵自重,暗结幽州刘备,恐为将军肘腋之祸。司空奉天子诏命,既封将军为大将军,更愿与将军结盟,共诛逆臣袁谭!”

  袁尚闻言,瞳孔一缩,瞥向案几上那张《交割令》,交付人处刺眼的空白犹在,袁谭索粮五万石的羞辱涌上心头。

  但袁尚也知道曹操不是善类,若听其言去攻打袁谭,等于是开门揖盗。

首节 上一节 161/18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