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事后诸葛亮,三兴大汉 第166节

  虽说幽州广阳郡、上谷郡、代郡、渔阳郡、右北平郡和辽西郡配置的有名号的文武少,但这六郡暂时已无外患,有齐周、刘放、田豫、鲜于辅、鲜于银和田畴,足以应付。

  刘备的核心势力仍集中在涿郡、上党郡、常山国与中山国。

  若非占据之地苦寒人稀、钱粮不丰,仅凭这文臣武将之盛,便足以与曹操一争高下。

  不多时,诸葛亮、徐庶、田丰、沮授相继应召而至。

  “仲治自邺城而来”刘备言简意赅地将邺城战况、袁曹现状及未来可能的危机告知众人,又道:“援与不援,诸君且议。”

  其实,早在返回涿县时,刘备便与诸葛亮探讨过如何应对曹操吞并袁氏基业。

  诸葛亮当时明确指出:争天下者,非争尺寸之地,乃争生民之数;不在疆土之广,而赖仓廪之实。当务之急,乃速聚人口,巩固根本。

  刘备深以为然,一直力行蓄养民力之策。

  如今邺城之变虽然突发,但未出刘备预料,刘备自然也无意动摇既定战略。

  与其说商议是否救援邺城,不如说意在商讨如何从中渔利。

  然而,沮授听闻邺城状况后,神色有异,先是欲言又止,继而低头盯着手中书卷默然不语。

  徐庶注意到沮授异常,稍加思索,便洞悉了刘备的用意:刘备欲收沮授之心,今日召沮授议事,亦有暗示沮授之意,若其提出救援邺城,刘备或会放弃成议发兵。

  念及此,徐庶于是拱手进言道:“曹操图谋河北之心若昭,得魏郡必望渤海,主公不可不防!故我以为,邺城不可不救。”

  沮授惊讶地望向徐庶,心中暗道:以元直之智,岂能不识左将军当下窘境?曹操兵精粮足,我军固守尚且艰难,何谈远征数百里之外与曹操争锋?元直这分明是顾虑我儿困于邺城,才违心建言啊!

  沮授同样参透了刘备的心思:这是暗示他,只要他开口求援,即便与蓄养民力之策相悖,刘备也会发兵。

  但如此一来,幽州、中山、常山、上党军民必将受累,战略大局或因此受损。

  沮授委实不愿刘备为私情而动摇根本。

  念及此。

  念及此处,沮授收起书卷,毅然拱手谏道:“左将军!我认为徐长史此言不妥!春耕在即,当全力推行安民聚田之策!若此时分兵远征,粮秣必匮,安民政令半途而废,根基动摇!届时莫说救援,恐自保都难!况我军长途跋涉至邺城下,正值力竭之时,若遭曹军以逸待劳,必是凶多吉少。万望左将军三思!”

  话音一落,徐庶故作惊愕地看向沮授,眼神分明在问:我为你说话,你竟反驳我?

  在场的都是人精,同样能参透刘备的心思,而徐庶和沮授的回答也论证了这个猜测。

  刘备端坐主位,神情深沉,面上看不出喜怒实则暗暗欣喜:沮公终于肯献策了。

  按捺内心的喜色,刘备并未立即回应沮授,而是缓缓将目光转向尚未发言的诸葛亮与田丰:“军师、元皓,二位有何高见?”

  诸葛亮轻摇羽扇,眼神清亮地看向沮授,语气平和而深远:“公与先生所言,乃金石之言,切中根本。亮前日亦曾与主公详论:争天下者,争生民而非争城邑,务仓廪而非务疆场。邺城虽重,但远不如蓄养民力。此时远征,千里馈粮,师疲而锐失,也会中曹操‘以逸待劳’之计。况我幽并之地,初得喘息,春耕为万民生计之本,万不可废弛。亮附议公与先生,此时不宜发兵。”

  田丰虽然耿直但也不傻,一瞧徐庶和诸葛亮一唱一和的,也明白了二人之意,遂也附和道:“主公!诸葛军师与公与之见,实乃至理!徐长史之议虽有道理,但轻动刀兵必坏根本大计!昔者袁公不敌曹操,正因其屡屡因私情而坏公议大略!主公岂能重蹈覆辙?”

  辛评的目光从先自徐庶移至沮授,后自沮授移至诸葛亮,又自诸葛亮移至田丰,最后又落在刘备嘴角那微微勾起的笑意,又敏锐的觉察到了四人在称呼上的不同。

  徐庶、诸葛亮、田丰都称呼的是“主公”,而沮授称呼的是“左将军”,虽说工作场合多称职务,但此刻属于私下商议,沮授的称呼未免生疏了些。

  辛评暗暗有了猜测:沮授在涿县日久,却依旧只是个文学从事,对左将军也有生疏之意;况且依常理而言,以沮授目前的身份也没资格参与议事。我若要投效左将军,也当先为左将军分忧解难。

  念及此,辛评假意附和徐庶,拱手进言:“沮从事之子陷于邺城,左将军若不相救,只恐审配孤注一掷之时,沮从事之子也会玉石俱焚啊。”

  沮授脸色一变,眼神随之变得复杂,最后狠心而道:“辛从事护持之意,我甚为感激,然而乱世之中,各有命数,不得强求。岂能因我之故而乱左将军部署。”

  话音刚落,诸葛亮大笑而赞:“公与先生心系主公基业,甘舍私情,此等公心,令亮敬佩!亮有一策,或可两全,还请主公斟酌。”

  今日外出有事,才回来没多久。我努力更新,若今日没能更完,明日补上

第296章 诸葛亮两全之计,弥补携民渡江之憾

  刘备闻言暗喜,表面不动声色:“军师计将安出?愿闻其详。”

  沮授的目光投向了诸葛亮,呼吸也变得急促。

  邺城不只有沮授的儿子,还有沮授的叔父、老母、弟弟等族人百余,虽然口称“乱世之中,各有命数,不得强求”,但人非圣贤孰能无情,沮授内心也是极为忧心的。

  “审配祖辈基业都在魏郡,亮料其必不愿粮尽之后弃城而逃,兼之郭图求援不成而邺城又孤立无援,故亮以为,审配定会再用旧谋。然而亮观审配之谋,颇为刚猛,以袁尚的胆气必不敢执行此策。审配若想执行此策,定会游说袁谭。”

  诸葛亮如郭嘉预料般洞察了审配之谋,又提议道:

  “主公可委派亲信之人速入邺城,谎称袁绍怜爱袁尚,故请主公相救。主公又念及与袁绍恩情,遂遣常山之兵南下邯郸接应。再劝袁尚托付审配剑印,而后亲率众将吏家眷撤往邯郸以壮邺城将吏死战之心。然而此策凶险,未必能成,前往邺城之人亦需智勇兼备德高望重。”

  “我愿前往!”话音刚落,沮授的请愿便脱口而出!

  沮授何等聪慧,自然明白诸葛亮口中两全之意:以刘备目前的军力民力,的确不适合与曹操正面争锋,但若只是派兵接应邺城众将吏家眷,刘备却有余力;兼之救下邺城众将吏家眷后,刘备亦能在河北获得大量名望,足以弥补派兵接应所耗费的军力民力以及需要承担的风险。

  “沮公义气,亮拜服!”诸葛亮向沮授深深作揖,跟聪明人谈事,不需要诸葛亮耗费太多的口舌。

  随后,诸葛亮向刘备微微颔首,刘备会意,应诺后道:“沮公既愿亲往,我再调五十白毦精兵以助沮公。”

  沮授心头感动不已。

  看着刘备那温和的目光,听着刘备关切的话语,沮授作揖再拜:“若我不死,定报左将军大恩!”

  刘备忙扶起沮授,道:“沮公不可再说这等不吉利的话,唯祝此去邺城,马到功成!”又吩咐陈到引沮授去挑选白毦精兵。

  待陈到与沮授离开,刘备又长长的呼了一口气,又向众人拱手道:“沮公今后若肯助我,皆赖诸位之功。”

  众人皆笑,尽在不言中。

  笑声过后,诸葛亮又肃容而道:“沮授去了邺城,亮料其定可将邺城众将吏家眷带出。然而带出家眷最是简单,掩护其抵达安全之地最是困难。若是袁尚及邺城将吏家眷都出了城,城内士民亦会惊惶而逃,沿途诸县官吏士民定也会闻讯加入。及至邯郸时,恐怕其众不会下于十万。”

  刘备亦是凛然:“邺城到邯郸百余里,袁尚若轻装简从,急急而奔,一夜便可抵邯郸,但携老弱家眷,日行不会超过二十里。而曹操击败审配后,快则一日便可追上。”

  两年前曾将下邳之民带入涿县,个中辛苦,刘备深知;而沮授这番前往邺城,要面临的辛苦比刘备将下邳之民带入涿县时更甚。

  尤其是曹操的追兵,会成为沮授面临的最大挑战。

  诸葛亮又拱手道:“主公勿忧,亮会亲入常山统筹接应之兵。”

  此番决定,诸葛亮并非是无的放矢。

  刘备虽然文武众多,但能统筹十万人以上军民的,唯有诸葛亮一人能成事。

  下意识的,诸葛亮想到了记忆中刘备携民渡江的往事。“曹操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刘备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操大获其人众辎重”

  当时的诸葛亮,初出茅庐,尚未完全成长起来,面对这等险恶的困境,几无还手之力。

  而今,事后诸葛亮磨砺数十年,在统筹十万以上的军民上已有了心得,一国丞相,统筹的何止十万人!

  面对相似的困境时,诸葛亮亦想求一个不一样的结局。

  倘若能让邺城将吏家眷及加入的士民百姓脱离曹操的虎口,刘备在河北的声望将会超过袁氏。

  而得了邺城的曹操,只能将邺城视为军事重心,而无法视为政治重心。

  故而这次,诸葛亮得亲自走一趟常山!

  刘备不愿过度劳累诸葛亮,心忧道:“士元亦在卢奴,何须军师亲往?军师在涿县已经够疲累了,再舟车劳顿,耗费心力,我于心不忍啊。”

  诸葛亮拱手再拜:“主公心意,亮深感恩怀。然而此役关乎河北民心所向,士元虽智,但不通晓常山地理民情,更未统筹过十万流徙之众。非亮不可。”

  若是旁人这样评价庞统,有自大且不失礼的嫌疑;诸葛亮评价庞统,没人敢说个不字。

  两年半的时间,让刘备从一个自许都脱身仅有百余健儿的流亡武将,一跃而成如今名震北方,坐拥幽州七郡以及中山、常山、上党,麾下核心文武数十人,聚兵马三万余人,天子降诏加封都督幽并二州军事以彰其戍边之功的左将军。

  就这履历,普天之下,谁来了都碰不了。

  见诸葛亮坚持,刘备又转向田丰,道:“军师一人前往,我不放心。元皓亦知河北民情,仲治亦知邺城详情,可与军师同往。”

  诸葛亮刚要开口,又被刘备抬手打断:“若军师不肯让元皓同行,我亦不肯让军师前往。于我而言,军师为诸事之重!”

  这一幕,令田丰和辛评看得羡慕不已,心头皆在暗暗感慨:若袁公亦能如此,何至于今日?

  “愿助军师!”

  田丰、辛评纷纷拱手。

  刘备的真挚和关怀,令诸葛亮感动不已,遂也不再坚持,拜道:“亮,谨遵主公之意。”

  议定诸事后,刘备又急令人准备酒食,要亲自为诸葛亮及田丰、辛评践行;到了夜里,刘备又留诸葛亮同塌夜话到半夜,才堪堪入睡。

  到了次日一早,刘备更是亲自将诸葛亮三人送至城门口,平地眺望不到人影后,又登上城楼眺望,直到诸葛亮三人的踪影消失在视线范围内。

  “军师才二十啊!尚未娶妻,我竟让军师操劳如斯。”刘备又转向徐庶,道:“先前我派人给沔南名士黄承彦去了一封信,盛赞军师之才学、秉性、大志,以及军师倾慕其女月英才学。黄承彦只言其女年幼未言其他,元直可再回封家书,托令堂替我询问一番。”

  今天晚了。就三更吧。欠两更,后面补上。抱歉抱歉。

第297章 诸葛亮飞马入常山,刘备图河间渤海

  当初自荆州投奔而来的四人之中,除黄忠外,诸葛亮、庞统、徐庶三人皆有亲眷羁留荆州。

  然而如今两年半过去,诸葛亮、庞统、徐庶无一人曾回荆州探望亲人,更无一人成婚。

  对此,刘备深感愧疚。

  乱世浮沉,命途各异。

  刘备何尝不愿麾下文武功业有成、家室美满、父母安康?

  然则身陷乱世,能保全性命已是万幸,欲求功名显达更是难如登天。

  如今所能为者,唯有竭尽所能,倾心相待。

  “主公体恤之情,庶铭感于心。”徐庶望向襄阳方向,目光沉郁。

  素以孝行闻名的徐庶,为求功名而滞留老母于襄阳,个中煎熬,实非旁人所能深味。

  平日里,唯有勤勉于事,埋头公务,方能暂抑这萦绕心间的思亲之痛。

  片刻后。

  徐庶收敛心神,恢复素日的果断,向刘备进言道:“袁尚此前密令魏郡太守袁荣屯兵河间,实有防范主公之意。眼下邺城危急,袁荣的家小亲眷亦在城中。主公既已决意接应邺城将吏家眷,不妨亲笔致书袁荣,劝其归附。”

  话锋一转,徐庶又道:“河间与渤海毗邻涿郡,皆是膏腴丰饶之地,民户殷实。河间相张陟、渤海太守徐勋,均为袁氏门生故吏。主公亦可修书二人,剖析利害,劝其举郡归降。”

  其实早在袁绍卸任大将军隐退东海之滨时,刘备便有机会招抚二人。

  然而当时袁绍刚刚举荐田丰、牵招、陶升、颜良、文丑五位英才予刘备,若紧接着便让袁绍作书劝说其旧部归附,于情于理,实有夺人所恃、操之过急之嫌。

  如今时势迥异!

  袁尚在邺城岌岌可危。更兼刘备已遣诸葛亮亲赴常山,统筹接应袁尚及邺城众官吏家眷,此举亦是援护张陟、徐勋二人家小亲朋。

  值此之际再致书二人,晓以时务利害,二人念及家眷亲朋安危,以及刘备援护旧主子嗣之情,便无拒绝余地。

  刘备微微颔首,沉声道:“当今天下,欲与我争河北基业者,唯有曹操。曹操行事急躁,我便以宽厚济之;曹操待人暴虐,我便广施仁德;曹操多行诡诈,我便秉持忠义。凡曹操所为,我必反其道而行之,此乃成事之本!昔日官渡,曹操悍然坑杀七万降卒,河北父老至今切齿痛心;而今其又陈兵邺城,强攻坚壁,致使冀州士庶昼夜惊惶。当此之时,正宜广布恩信,收拾河北人心!”

  徐庶拱手:“主公英明!”

  与徐庶商议了细节后,刘备便着手致书袁荣、张陟、徐勋三人,又令典客从事孙乾亲往。

  自娶卢植之女、且迎恩师郑玄回涿县后,孙乾可谓是春风得意,事业、家庭都令人羡煞。

  得知刘备欲招抚河间国和渤海郡,孙乾亦是没有半分推诿:能以舌辩之术助刘备得到河间国和渤海郡,其功劳亦不输于军事攻占。

  而舌辩之术,又正是孙乾所擅长的。

  即便当前局势有利于刘备游说,想凭借舌辩之术就得到河间国和渤海郡也得具备两个基本:一是学识丰厚且能临机应变,二是师门显赫且有不俗名望。

  而这两个基本,孙乾都具备!

  主对袁往来的典客从事,不是谁都能当的。

  不几日。

首节 上一节 166/18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