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事后诸葛亮,三兴大汉 第167节

  孙乾抵达了河间国乐成。

  河间相张陟与魏郡太守袁荣都在城中。

  得知孙乾来意,又见刘备致书,张陟和袁荣皆是惊讶不已。

  自得知袁尚袁谭在黎阳兵败又困守邺城后,袁荣就有引兵回援的想法,只是这个想法被张陟阻止了。

  张陟的理由很简单:袁荣守城尚可,去回援邺城与曹操在城外作战无异于以卵击石,不仅救不了邺城反而还会损害邺城的士气。

  袁荣亦有自知之明,在听了张陟的理由后便在乐成按兵不动;然而二人的家眷亲朋都在邺城,每日亦是煎熬,只能加派斥候打探邺城战况。

  如今得知刘备已派沮授前往邺城且刘备又令诸葛亮急赴常山统筹接应之事,惊讶之余,二人亦是欣喜。

  “素闻尚公子与左将军不和,不曾想左将军竟能舍小怨而顾大义,不仅请出沮公入邺城,还遣诸葛军师飞马入常山统筹接应之事!我本以为家小困于邺城,死生难料。故而夜不能寐、食不甘味。谁曾想左将军仁义至此,实乃大幸啊!”袁荣语气中掩饰不住的喜悦,端着刘备书信的双手也忍不住颤抖。

  张陟亦是拍案而起,面上罕见地绽开笑颜:“妙哉!妙哉!我等日日煎熬,斥候探报亦无喜讯,而今有左将军援护,可比你我亲率兵马回援邺城更稳妥!”

  袁荣亦是热泪盈眶,更是激动得语无伦次:“正是!正是!先前我欲回援,你只道此乃自寻死路,而今左将军出手,我无忧矣!久闻诸葛军师智谋无双,沮公亦是智勇之士,定能平安救出邺城将吏家眷。我更感左将军恩德:曹操坑杀降卒,害我河北父老;他却以仁济暴,以德报怨!我何德何能,竟能得左将军垂怜?”

  张陟深吸一口气,强忍激动,语气逐渐坚定:“乱世动荡,安身立命本就艰难,今得左将军援护家眷,已是天幸!左将军大恩,我等又岂能不报?”

  袁荣重重点头,道:“袁公卸任之时,便举荐了田丰、牵招、陶升、颜良、文丑五人入左将军麾下。若非尚公子和谭公子执意要与群雄相争,袁公定也会将我等也举荐入左将军麾下。而今之势,尚公子和谭公子已无力与曹操争锋,能相争者,唯有左将军一人!左将军一向仁德信义,若能执掌河北,定可助我河北士民击退曹操,报官渡坑杀之仇!”

  二人仔细商议了一阵,遂联袂出府,迎接孙乾,又表达了愿意依附刘备之意。

  如此直率,令孙乾也不由一惊:我还没开始游说,袁荣和张陟就投了?

  虽然袁荣和张陟直接表态归附,会显得孙乾很没成就感,但孙乾一向性情豁达。

  初时惊讶后,剩下的只有轻松惬意,毕竟也没有谁喜欢没苦硬吃。

  补更来啦。求月票

第298章 孙乾能言善辩,说渤海太守归附刘备

  游说了张陟和袁荣后,孙乾只在乐成呆了一日,又急赴百里外的南皮。

  渤海太守徐勋曾为袁绍的从事中郎。

  昔日刘协东归时,袁绍因麾下谋士意见不一,且忙于讨伐公孙瓒、臧洪等人,未能及时行动。

  而曹操则听从荀彧的建议,派曹洪率兵西进,欲迎刘协;袁绍恼怒曹操擅迎刘协又无法阻止,只能派徐勋委托曹操代为迎驾。

  相较于张陟和袁荣,徐勋虽然担忧在邺城的家眷亲朋,但对归附刘备心有疑虑。

  徐勋曾亲眼目睹过曹操及其麾下文武在决策上的高瞻远瞩以及执行上的果断坚决,时常担心曹操会成为袁绍的心腹大患。

  官渡之战后,袁绍由盛转衰,徐勋又曾私下与心腹讨论,认为能定天下者非曹操莫属。

  故而当孙乾送来刘备的书信后,徐勋并未如张陟和袁荣一般以归附刘备为幸事。

  “公祐先生。”徐勋放下书信,语气中带着审视:“左将军书信,拳拳之心,徐某感佩,派兵接应邺城将吏家眷,确也为仁厚之举。只是.”

  徐勋顿了顿,目光锐利地看向孙乾:“恕徐某直言,观今天下大势,曹公尽收中原腹地,雄兵悍将云集。官渡一战,虽因坑杀之失稍损名望,但其根基未伤,反吞袁公精兵钱粮。此番再图河北,又倾力而来,以邺城今日之势,城破恐只在朝夕之间。左将军虽然占据部分幽并之土,但根基初立,兵微粮薄,如何能与挟天子以令诸侯、又多精兵猛将的曹公争锋于河北之地?诚如左将军信中所言,曹公行事或有酷烈,然其横扫宇内之势,已非人力可轻易阻挡。徐某愚见,天下之局,归于曹氏者,十之七八矣。”

  孙乾并未因徐勋的直言而忿忿,神色从容:“徐府君深谙大局,所忧不无道理。然而乾所观之势,与府君稍有不同。”

  “愿闻高论。”徐勋伸手示意。

  “其一,在于民心。”孙乾目光灼灼:“曹操挟大胜之势席卷河北,其力诚然雄浑。然而力之盛,需以德维系。官渡坑杀七万降卒,此非战杀,乃戮降!此事如烈火燎原,已然灼尽河北士庶之心。纵使其能凭借兵威克邺城、服郡县,此怨恨已成痼疾,深入骨髓。左将军之所为,非意气之争,乃是承天下大义、顺百姓所望!

  曹操以杀伐立威,我主便以仁德聚心。冀州乃四战之地,民心不服,根基便如沙上筑塔,如何能安稳?即便曹操今日得河北疆土,来日要抚民心、征民力以固根基,其耗损,其阻碍,必十倍于今日攻城拔寨。

  反观左将军立足幽并,行安民聚田之策,收流民、垦荒地、蓄民力,虽非一时之耀,却是固本培元之基。试问府君,河北将吏更畏曹公之威势还是更感念左将军在邺城危急之际,不计前嫌援护其妻儿老小之举?民心即根本,望府君细思!”

  孙乾语气渐趋激昂,眼神愈发坚定:

  “其二,在于其情其性。曹操固然雄才大略,然其多疑、诡诈、刻薄之名,亦遍传于诸侯之间。曹操虽用降将但必以宗族为主、降将为副,府君若投曹操,焉能再有治郡机会?且其行事,向来务求斩尽杀绝,府君如今尚有家眷亲朋在邺城,若曹操破城,以旧恨相加,或为立威而屠戮,后果堪忧!反观左将军,行事光明磊落,此次出兵非为攻城略地,乃是为接应邺城将吏家眷,其诚意,河间张相、魏郡袁府君皆已诚服。此高下、安危之别,徐府君乃当世智者,当能明察。”

  徐勋听到此处,尤其是孙乾点出其家眷在邺城安危这一软肋,又结合曹操以往行事风格,脸色终于不再如先前那般笃定,露出了忧虑与挣扎。

  “其三,在于谋臣勇将。”孙乾趁热打铁,又道:“曹操确为当世至强,无可厚非,其兵锋所指,少有能挡者。然而左将军今日所得麾下谋臣勇将远非曹操麾下可比。军师将军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两载半间助左将军崛起于幽并,堪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非常人能及也。庞统、徐庶、田丰、沮授有经世之才,关羽、张飞、黄忠、赵云,皆有万人敌之勇,其余如颜良、文丑、高柔、牵招、田畴等人,皆为当世俊杰,有此谋臣勇将,何愁讨灭汉贼匡扶汉室?”

  看着面色越来越复杂的徐勋,孙乾又加重了语气:“曹操之‘势’,乃兵锋之锐,如烈火烹油,其烈虽可破邺城,但其酷却难安冀州!左将军之‘势’,乃民心所向,文武效力,蓄养以待天时。其发于邺城救孤之举,显于安民聚田之政,根植于反曹之暴而行大义!为天下计,为河北计,更为府君阖家老小计,徐府君若能以左将军为明主,此非苟全,乃择木而栖,顺势而为!”

  徐勋沉默良久,手抚书信,眼神反复在孙乾诚恳的面容和书信上刘备的印绶之间游移。

  孙乾所言,徐勋亦知。

  曹操的本性、邺城的形势、刘备的大义,诸葛亮的智慧,关羽的武勇,以及连袁绍都宁可隐居东海之滨而让位给刘备,甚至于还将田丰及颜良、文丑等人都举荐给了刘备。

  让徐勋不得不再次审视归附曹操还是归附刘备的利弊权衡。

  徐勋这类袁氏门生,在亲眼目睹袁绍战败又退隐后,难免会生出迷茫。

  亦或者说:身为袁氏门生的徐勋,内心并不想投曹操,但又找不到不投曹操而安身立命的理由,只想在迷茫之际能得到一个可以说服自己不需要投曹操就能安身立命的理由。

  而孙乾对大势的剖析,则犹如春风一般,将徐勋心头的迷茫吹散,也坚定了徐勋继续坚持袁氏门生荣耀的想法。

  良久。

  徐勋长长叹了一口气,缓缓起身,对着孙乾郑重一揖:“公祐先生之言,剖析大势,直指人心。徐某愚昧,今日方知何为大势。左将军仁德昭著,徐某愿举渤海一郡,附于左将军麾下,以安此郡士民,亦求保阖家老小周全!”

  补更结束,今日努力,求月票

第299章 诸葛亮再定奇谋,关羽田丰争相效命

  真定,诸葛亮引田丰、辛评星夜兼程而至。

  诸葛亮骤然亲临,令关羽、颜良、文丑、高柔、张燕等人惊愕不已。

  在众人眼中,诸葛亮常镇后方,极少轻离,即便昔日袁尚欲断刘备归路之时诸葛亮也只是在涿县运筹帷幄。

  “军师何故亲至?可是大哥有谕令?”关羽疾步上前,肃容将诸葛亮让上主位,沉声相询。

  诸葛亮亦不虚礼,入主位坐下,羽扇轻摇间,将邺城战况、袁曹现状等等诸事,简要陈述。

  又道:“审配妄行破釜沉舟之策,亮料其必败于曹操!然而邺城将吏家眷、满城士庶何其无辜,岂能皆因审配而亡?故亮星夜来此,欲助邺城忠义之家、城中良善百姓,北入常山以避兵祸!”

  闻言,关羽丹凤眼陡然锐利如刀锋,寒意隐现:“审配竟敢裹挟一城军民性命,与曹操赌这输赢?!”

  一侧的田丰已是面沉如水,冷笑连连:“哼!审配自恃族势雄厚,一向跋扈专行!在审配眼中,举城军民皆受其供养,其性命又岂能比得上审氏的族业存续?”

  田丰性刚如铁,平生最恨这等为一己私利罔顾大局的小人:审配为一族存续,视满城生民为赌注草芥,这般行径又与曹操何异?

  或许在审配心中,唯有这玉石俱焚之策,方能绝地求生;然而在田丰看来,审配专而无谋,不谙大势,只知道工于心计。

  任何不谙大势而制定的谋略计策,在大势面前都只会显得苍白无力。

  辛评、颜良、文丑、高柔、张燕等人,皆是议论低语,或是愤怒,或是悲悯,或是讥诮。

  诸葛亮羽扇轻摇,压下帐中议论之语,道:“审配对错,暂且不论。沮授奉主公之令已入邺城,我等亦不可耽误,且听亮言。”

  众人皆凛,堂内立时安静,只余诸葛亮的号令声徐徐而起:

  “颜良、文丑听令!着你二人率轻骑一千,火速奔赴巨鹿郡邯郸城。入城后,广张告示,遍陈曹操屠城之恶,劝诱士民速往常山或中山躲避兵祸。”

  “高柔听令!着你火速征收今岁税粮,并号召郡中豪族大户捐输粮秣,以济北上避祸之民。郡内但有拖延抗命者,可引兵执行度田令,严催历年逋欠!”

  “张燕听令!着你晓谕郡内屯田黑山民众,凡家有余粮者,可量力捐输。时局维艰,当同舟共济,安身立命之本皆系于此。待局势稍定,亮必增其分成,绝不亏负。”

  “田丰听令!命你速往巨鹿,劝募郡中豪强大户,调其家兵部曲相助。凡有响应者,亮定面呈主公,厚彰其功!”

  “辛评听令!令你速往邺城与沮授汇合,若有变故,立即回报;若无变故,则与沮授同行。”

  诸葛亮威仪赫然,一道道军令排布如阵。

  田丰本为巨鹿人氏,更曾位居冀州别驾,名望素著,只需片言只语,巨鹿豪族都得竞相献兵。

  虽说豪族私兵难与曹操百战精锐争锋,但诸葛亮此举也不是要与曹操正面决战,正兵如何用,杂兵如何用,诸葛亮胸中自有丘壑。

  “军师!”关羽踏前一步,声调难掩焦灼:“诸将皆有军命在身,唯我没有!却是何故?”

  堂内瞬间安静,众人目光齐集关羽身上,复又看向主位的诸葛亮。

  “云长稍安勿躁,”诸葛亮的声音沉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亮留你在后,非是无事相托,实乃关键重任,非你莫属。”

  “军师但请吩咐!我必不负所托!”关羽暗暗松了一口气,焦灼之色渐缓,虽然不知道具体是何重任,但只要能有军命在身就行。

  诸葛亮轻摇羽扇,语气中竟隐隐有三分宠溺:“巨鹿郡豪强大户若调家兵部曲相助,亦需有一虎将统率,方能震慑不服,令其效命。非云长莫属!”

  关羽闻言大喜:“谨遵军师之命!”

  诸葛亮又仔细叮嘱道:“曹操多疑,可用疑兵惊退!切记,此战非是与曹操厮杀,豪强大户的家兵部曲亦不可折损过甚。”

  关羽凛然点头:“谨遵军师之意!”

  随着诸葛亮军命的下达和执行,常山士民间亦起波澜,郡中豪强大户多有对诸葛亮军令不满的。

  但随着高柔带兵执行度田令,将以褚婴为首的常山褚氏族中之田重新度量,依照法令严催历年逋欠,有理有据的将常山褚氏家财抄没后。

  郡中豪强大户终于想起了昔日被诸葛亮支配的恐惧:昔日常山章氏不肯履行已签署的交割令,惹恼了诸葛亮。随后真定吏兵在陶升亲自督率下,一日之内便将煊赫一时的章氏连根拔起,阖族下狱,章氏积年累月盘踞的土地、华宅、财物尽数抄入官库。

  而今常山褚氏也步了常山章氏的后尘,剩下的豪族大户哪还敢阳奉阴违?

  相对于常山的豪族大户,在常山屯田的黑山民则在张燕的晓谕下,家有余粮者纷纷捐输。

  一者是刘备仁德昭著,黑山民钦佩。

  二者是张燕威望依旧,黑山民敬服。

  三者是常山章氏常山褚氏相继被抄没了家产,让黑山民对诸葛亮又敬又畏,兼之诸葛亮又历来重视法度权威,既然承诺“待局势稍定,必增其分成”,就一定会履约执行,对此,黑山民深信不疑。

  与此同时,田丰在巨鹿郡劝募郡中豪强大户调其家兵部曲相助,亦是进展顺利。

  不得不说,田丰虽然忠诚于事,但这走一趟巨鹿就能轻易让郡中豪强大户调其家兵部曲相助的本事,在外宽内忌的袁绍眼中,属于极度危险的人物。

  兼之昔日兖州名士陈宫开了个头,趁着曹操远征徐州的时候说反了兖州大半豪强大户,差点让曹操无家可归,亦让袁绍对本州郡的名士心生忌惮。

  只可惜,袁绍只顾着忌惮本州郡的名士,忘记了田丰忠诚于事的本事,但凡当初对田丰多几分包容,亦不会有官渡之败。

  而在邯郸。

  颜良、文丑引兵先至,按诸葛亮的吩咐:入城后便广张告示,遍陈曹操屠城之恶,劝诱士民速往常山或中山躲避兵祸。

  1更来啦

第300章 沮授入邺城,旧监军威望力压新监军

  操用兵,深谙《孙子兵法》“因粮于敌”之术,每每动兵都与收获时节相配合

  至于敌方士民是否会饿死,曹操并不在意。

  曹操秉持的信条是:投降可生,反抗即死。

  城邑官吏与百姓,若坚决守城反抗,一概视为共犯,偏偏守城的袁尚、袁谭等人还不争气,出城打不过,守城也守不住。

  按常理思维,河北兵马本该更为雄壮。

  然而事实上,兵马雄壮不在南北之别,而在于谁能吃饱。

  曹操自身节俭,有钱粮优先供给将士;袁尚、袁谭却穷奢极侈,钱粮尽归自己享用。

  靠桑葚果腹的袁兵自然比不过饱食的曹兵。加之曹兵劫掠成性,将“征讨”视为发财之机,士气更是远胜饥疲的袁军。

  因此曹袁冲突初起,魏郡、巨鹿郡便有士民纷纷北逃,这些士民压根不信袁尚、袁谭能与曹操争锋。

  只是能举家北迁的多是略有家资或北方有亲朋可依之人,大多数士民还得留下守着田里未熟的小麦,指望收割后养家糊口。

首节 上一节 167/18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