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事后诸葛亮,三兴大汉 第168节

  颜良、文丑广发告示后,邯郸士民陷入一片惊惶:

  弃了麦田北逃,不舍得;即便逃了,也未必能在异乡活命;若途中遭逢曹操兵锋,恐全家罹难……

  对去留者,颜良、文丑不多劝,愿走的便走,愿留的也不强求,只陈兵邯郸,观望邺城动静。

  另一边。

  沮授突然抵达邺城,令邺城的局势更为复杂。

  昔日的沮授监统内外,威震三军,故而沮鹄、阴夔、陈琳、韩猛、吕旷、吕翔等人仍对沮授抱有期待;而审配、逢纪、尹楷、梁岐、李孚、马延、张顗、郭昭、审荣等人则对沮授深为忌惮。

  审配最为不满。

  沮授早不来晚不来,偏在他决意破釜沉舟之际现身,一来便引得沮鹄、阴夔、陈琳、韩猛、吕旷、吕翔等人倒向沮授。

  沮授虽在官渡之战后被褫夺兵权,但军中威望却不曾稍减。

  这位昔日“监军”,所依仗的从来不只是兵权,更是他实打实的智略、武略与威严名望。

  审配曾动念遣死士刺杀沮授以除后患,无奈沮授身边有刘备调拨的白毦兵贴身护卫,无从下手,只得眼睁睁看着沮授聚拢沮鹄等人。

  阴夔、陈琳趁势为狱中的崔琰求情,沮授毫不犹豫的释放了崔琰,并分派白毦兵保护。

  沮授此行目的纯粹:尽可能带走族人、亲朋及将吏家眷。

  眼见局面行将失控,审配终于按捺不住:“若将吏家眷尽被带走,将使吏固然有死战之心,可城内士民岂不因此人人惊惶,更无固志?”

  沮授冷眼盯着审配:“守城是将吏的事,跟城内士民何干?你若能守得住邺城,城内士民自然不用人人惊惶。”

  “强词夺理!”审配气得浑身发抖,却又见沮鹄、阴夔、陈琳、韩猛、吕旷、吕翔等人皆站在沮授后方,想说些狠话又怕惹了众怒。

  同样是监军,审配这个新监军在沮授这个旧监军面前,比威望竟然还输了,这令审配更是难受。

  “还请大将军决断。”审配转向袁尚,既然跟沮授争不过理,那就让袁尚直接下达军命。

  若是沮授没来,袁尚定是会支持审配的。

  以邺城如今的情况,要么投降,要么反抗,投降袁尚又不愿意,自然只有反抗这条出路。

  然而沮授来了,袁尚的想法就变了。

  尤其是沮授谎称袁绍怜爱袁尚,故请刘备相救;刘备又念及与袁绍恩情,遂遣常山之兵南下邯郸接应,又让沮授亲入邯郸为袁尚筹谋。

  这让袁尚一方面感受到了来自于袁绍的关怀,一方面又生出了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侥幸。兼之审配初时也曾说过事有不济就让袁尚先撤,故而在面对审配的询问时,袁尚选择了沉默。

  见袁尚惜命,审配暗暗恼恨不已,只能将目光看向袁谭。

  袁谭跟审配私底下有约定,自然不肯让沮授得逞,冷哼一声,道:“沮公与,你要带着将吏家眷离开,我不拦你,但你不能让邺城的防务有失。除非你能有两全之策,否则别怪我事先不提醒你,杀一儆百,未必不能杀你。”

  袁谭的威胁,并没有让沮授动容,真要怕死,沮授也不会屡屡直言劝谏袁绍了。

  “尚公子会与我一并离开,大将军的剑印可托付给审配。”沮授言简意赅的道出了令袁谭不能拒绝的策略。

  果然。

  一听大将军剑印会托付给审配,袁谭的眼都直了,跟袁尚斗了几年,不就是为了大将军的剑印吗?

  “口说无凭。更何况,沮公与你能做得了显甫的主吗?”袁谭转头盯向了挂在袁尚腰间的大将军印,暗暗吞了口唾沫。

  袁尚此刻也懵了:我什么话都没说,怎么就要托付剑印给审配?沮授你到底是帮哪边的?

  “尚公子,大将军剑印乃是维系邺城稳定的根本,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沮授看似在征求袁尚的意见,语气却有不容置疑的强势。

  这让袁尚颇为恼怒:“我若不愿呢?”

  沮授冷笑一声:“尚公子既然不愿,定是想留在邺城与曹操决一死战,此等勇气,我甚为佩服。既如此,我就只带尚公子家眷前往邯郸,预祝尚公子阵前显威了。尚公子的妻女,我会请左将军善养的。”

  袁尚顿时语噎。

  要么托付剑印给审配然后跟着沮授离开邺城,要么贪恋剑印留在邺城与曹操决一死战。

  至于带着剑印弃城而逃,袁尚虽然有这想法但不敢真的付诸实践,沮授带走将吏家眷就已经令审配袁谭恼怒了,再带着剑印弃城而逃,怕是连审配都得在背后给袁尚来一箭。

  最终。

  袁尚还是选择了托付剑印给审配,剑印乃是身外物,性命才是最重要的,若因剑印而丢了性命,那连东山再起的机会都没有了!

  看着袁尚托付了大将军剑印,沮授又冷眼看向袁谭反问:“谭公子,如今大将军剑印已在审配手中,你能否让邺城防务无差池,掩护我引将吏家眷前往邯郸?”

  2更来啦

第301章 河北版携民北上,刘备曹操正式交锋

  被沮授反向质问,袁谭心头虽无名火起,但此刻心思全系于托付审配的大将军剑印之上,哪里还顾得上与沮授理论?

  当即不耐地一挥手:“将吏家眷,你尽可带走!惟有一条,家眷可去,将吏须留!至于城中士民,若有愿随你北遁者,悉听尊便!”

  在袁谭看来,兵马尚在掌握,便存有与曹操一战的资本;而那象征着权柄的大将军剑印在手,纵使一时失利,亦可重返平原,图谋东山再起。

  此议一出,唯独苦了审配。

  他本欲借袁尚、袁谭之力来打压沮授,结果袁尚畏死装聋作哑,袁谭见到那大将军剑印后更是跟失了智一般,无暇他顾。

  没了袁尚、袁谭的支持,审配再如何激烈反对,亦是徒然无功,只得强压怒火,将今日所受之辱暗藏心底,咬牙切齿地默念:此恨必当百倍奉还!

  反观众将吏,闻此决议,却是心头为之一松。

  虽然自己必须留下,无法与家眷同行,但能保住亲眷性命让他们随沮授北撤,对邺城众将而言已是万幸。

  与曹操的决战胜负难料,家眷若留在死地邺城,多半难以活命,家眷撤离,也解了众将吏后顾之忧。

  同时,也令其中一些心怀投机之念者暗自思忖:若家眷日后落入曹操之手,兴许还能以孝道之名顺理成章地降曹。

  毕竟,眼下二袁之势早已日薄西山,真正相信曹操会败的将吏寥寥无几,绝大多数都在各自思量退路。

  昔日官渡之战,曹操军中尚有众多将吏暗通袁绍,如今强弱逆转,袁氏将吏欲另投明主,实在也是人之常情。

  随着沮授组织将吏家眷在城中聚集,袁尚欲率众将吏家眷撤离邺城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便在邺城士民中掀起了滔天巨浪:

  “战事尚未开打,大将军便要逃跑了吗?”

  “连大将军都弃城而逃,我等平民性命还有何保障?”

  “这等达官显贵都跑了,我等平民还留下作甚?”

  “听闻曹操破城必屠,如今围城日久,大将军又逃了,我等留下必死无疑。不如也跟着跑吧!”

  “跑?又能跑去哪里?我祖祖辈辈基业皆在邺城,逃亡岂不是连生计都断绝了?”

  “命都要没了,还顾什么生计!留在城中,有钱也没命花。赶快收拾细软,能带多少带多少,保命要紧啊!”

  “.”

  在生存本能的强烈驱使下,城中大量士民也纷纷收拾行囊细软,争相要求加入沮授北上的队伍,一时之间应者云集,声势浩大。

  见此情形,袁尚又深感忧虑,找到沮授:“若带着这许多拖家带口的士民一同北上,行进必定迟缓如牛,极易被曹操追兵赶上!”

  都到这般危机情形了,袁尚想的依旧还是自己,沮授不由暗暗摇头,干脆利落地回答:“尚公子不必忧心。公子可速速率领众将吏家眷轻装先行,不必与士民队伍同行。”

  沮授深知袁尚绝非刘备,要袁尚效仿刘备那般携民同行、甘苦与共,简直是痴心妄想。

  袁尚若真有这心,早就留在邺城与曹操死战了,又何必仓皇北逃?

  一个惜命之人,是决计不会与民共患难的。

  袁尚听了此言,如释重负,心头巨石瞬间落地。

  若只带将吏家眷轻装简行,一昼夜之间便可抵达安全地带邯郸城,曹操无论如何是追不上的。

  至于那些执意要跟随的城中士民?又非他袁尚召唤而来,自然无须理会他们能否抵达邯郸城。

  三日后拂晓,袁尚果真迫不及待,仅率众将吏家眷轻装简行,疾驰直赴邯郸城,将乌泱泱的士民队伍全然抛诸脑后。

  沮授则选择留在了后方,亲自引导并护卫着这如同长龙般庞大而缓慢的士民队伍一同前进。

  沮授心如明镜,刘备肯派兵接应,要的就是河北万千士民之心!

  因此,沮授必须以“左将军刘备援护邺城士民”的名义,竭力保住这群跟着北上的士民。

  得知竟是声名在外的“仁义”左将军刘备亲自在后方接应,惶惶不安的士民们果然安心不少。

  虽然前路漫漫,忧虑难消,但至少队伍秩序相对稳定,无人再给沮授增添混乱。

  邺城发生的如此巨大变故,自然未能逃过曹操的耳目。

  那些既不愿跟随沮授北上、又对死守邺城毫无信心的部分将吏,乘机带着家眷缒城而出,径直投奔曹操营寨,并将邺城内沮授撤离、军心涣散、士民惶恐北遁等所有变故巨细靡遗地禀告了曹操。

  这突如其来的情报让曹操在惊愕之余,心底也涌起一阵狂喜。

  曹操语带三分讥讽,对着帐下谋臣感叹道:“审配此人,愚顽至极!竟连麾下将吏与城内士民都威压不住,还敢效仿项羽破釜沉舟?着实可笑!”

  郭嘉目光如电,对战机的把握向来敏锐无比。

  闻言立即分析道:“明公,沮授携众北遁,刘备邯郸接应,意在收纳这数万邺城士民!若使其既得人口又得民心,势力必如虎添翼,后患无穷!不可不追!”

  曹操方才的嘲弄神色瞬间收敛,眉峰也随之深深蹙起。

  刘备在河北根基尚浅,若能骤然增添如此大量的人口与民心,必会威胁陡增。

  思及此处,曹操眼中寒光一闪,冷笑出声:“奉孝之言,正合孤意!刘备此计倒是美妙,欲趁孤攻伐邺城之际窃取人口民心!班门弄斧,孤岂能容他轻易得逞!”

  言毕,曹操猛地转身,帐内气氛骤然肃杀凛冽,令人窒息:“夏侯渊、徐晃何在?”

  帐下两员虎将应声而出:“末将在!”

  “命你二人引本部轻骑二千,即刻出发!”曹操语气斩钉截铁:“绕开审配邺城守军,直扑沮授后队!那些拖家带口的士民,辎重繁多,行速迟缓。不必顾忌杀伤,务求将其冲散、拦截,破坏其北上之途!沮授此人,能擒则擒,不能擒…”

  曹操顿了一顿,眼中厉色闪过,“亦不可使其安然抵达邯郸!”

  “遵令!”二将抱拳领命,声若金铁。

第302章 曹操的狠辣果决,袁谭审配各自算计

  “再令!”曹操目光扫视营中,“余部严密监视邺城!若见孤分兵追击,审配近日或会出城寻孤决战,若其胆敢妄动,诸将无丝毫犹疑,全力进击!此正猎取功勋、报效朝廷之时!”

  “得令!”众将轰然应诺,声震营帐。

  郭嘉看着雷厉风行的部署,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嘴角浮现一丝笑意。

  智者谋事,需得果决之主方能成事,而曹操的魄力,正是郭嘉谋事的最大倚仗。

  果不其然。

  曹操分兵北上的确切消息甫一传至邺城,审配积压多日的屈辱与怨恨瞬间爆发:“曹操主力已分!此乃我军决死反攻之天赐良机!”

  主座上的袁谭却摩挲着新得的大将军剑印,眼神飘忽,迟疑道:“敌军虚实未明……况曹贼狡诈善战,安知此非诱我出城之计?”

  “战机稍纵即逝!此时不出,更待何时?难道要坐困孤城,束手待毙吗?”审配眉头紧蹙,心头更是暗生猜疑:大将军剑印我都助你得到了,现在你跟我说曹操在引蛇出洞?你莫不是也想跑路?

  诚如沮授猜测,袁谭还真有跑路的心思。

  袁谭本就狡黠,与审配合作也是为了袁尚手中的大将军剑印,如今剑印到手,袁谭可不想跟审配在这邺城与曹操死磕。

  只是心头这般想,袁谭不能直接将这个想法表露出来,遂寻由头道:“审监军,稍安勿躁,出城也是需要时机的。眼下天正明亮,我等行动,皆会被曹操的斥候探得。我军将士骁勇不如曹操,正面对决难有胜算。可让将士饱餐一顿,养精蓄锐,待天黑后奇袭曹操大营,方有可趁之机。”

  待审配离开后,袁谭又暗中召来了阴夔、陈琳、韩猛、吕旷、吕翔。

  沮授入离开时,只带走了沮鹄、崔琰,而阴夔、陈琳、韩猛、吕旷、吕翔则是留在了城中,这几人与尹楷、梁岐、李孚、马延、张顗、郭昭、审荣等人不同,皆是对审配想与曹操决死战心有怨念的。

  但这几人又不愿意投降曹操,故而又想跟着沮授一起北上,但最终又因为将吏身份的限制而无法与沮授同行。

首节 上一节 168/18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