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种恭敬、驯服、和蔼、斯文、礼貌、伶俐、脆快等等融合在一起的味儿,竟是他前世今生都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
就连乾清宫的太监,相比之下也要逊色不少,比如那戴权叫人看着就不够顺眼。
再思及她刚刚开口第一句话,就明白告诉了自己,舒妃是有意在制造偶遇。
由此可见,自己这个和蔼慈祥的祖母,实则更是个深不可测的权术高手啊。
姚弘旭不惊反喜,心内暗暗一赞,随着甄妃走过明堂,进了东明间的起居室。
这儿很是豁亮,临南是一面大玻璃窗,床下有一铺条山的炕,从炕上往外一看,全部的承乾宫便一目了然,此刻正见到舒妃竟真的领着人进了承乾门。
甄妃也不以为意,只嗔着让姚弘旭更坐近一些,一面认真地端详着他,一面细细询问着他在江南的见闻。
姚弘旭自然一一地回答着,语言也尽可能地详实,好让这个离家几十载,自父母亡故后便再无娘家人有资格入宫探视的祖母能稍稍多些慰藉。
——甄家老太太不算。
不在话下。
第214章 享天伦祖孙情深
等舒妃小坐了一会儿,送上两份表礼,说是庆贺姚弘旭被封爵、赐婚的,又着意瞧了眼殿中侍候的女子中,那位服色不同,像貌脱俗的妙龄女官,便带着微微的得意,笑吟吟地告辞去了。
这边甄氏眉间轻蹙,笑意稍敛,缓声吩咐着:“这里不用人了,你们且都下去,元春...也先去歇歇罢。”
一水的窄袖圆领绿绸袄裙,满帮碎花青缎绣鞋,梳得乌油油的大辫子,鬓边戴一朵红绒宫花,多只在二八年岁,个个俊俏伶俐的宫女们忙都上来齐齐一福,侧着身子悄步出去。
那位穿着花冠大袖袄裙,发间轻簪一树花钿的九品女官也小心敛了忧色,盈盈上前福辞。
只见她大约二九年纪,生得宽额广颐,曲眉丰颊,五官大气端庄,又不失青春明艳,极有国泰民安之相。
而且体态秾纤合度,肌肤莹腻如酥,才是妙龄便有了种珠圆玉润的美感,就宛若一朵含苞吐萼,妍美初绽的人间富贵花。
这便是贾政之女贾元春了,可当真叫人难以割舍啊。
姚弘旭心内惋惜一叹,也在炕沿上稍稍欠身,口称“元春姐姐”。
许是察觉到了青年的惋惜与歉然,失落无措的少女悄悄飞红了脸蛋,清婉的声气微微发颤:“子......子明弟弟。”
这称呼原就是甄妃让唤的,故而她也不以为意,只柔声笑道:
“且去罢,巳儿还能待上半个时辰,待会儿你们再来说话。”
“...是,娘娘。”
元春微微一怔,一面婉声而应,一面悄抬杏眸,望了眼如今出落得越发英武,又高贵沉静的青年。
却正迎上了那双微微亮起的湛然凤目,心内顿知他一定也在疑惑,为何他明明婚姻已定,甄妃还会让自己两人亲近相处。
但除此之外,他眼中分明还有着难掩的欣喜......
一念及此,便不觉两腮作烧,双眸羞垂,却仍轻敛莲步,款款而退,消失在微漾即止的竹帘之后。
行动间不露丝毫慌乱,打骨子里透着一股/寻常大家女儿也难有的/从容端方。
“这丫头贵气天生,原合该是皇家的人儿,如今倒有些可惜的了。”
甄妃轻轻一叹,威严内敛的凤目中泛起了温和柔润的满满笑意,看向了面前目光流连,怅然若失的大孙子。
虽然和兴泰帝一般,前身一年到头也难见到几次甄妃,但孩童敏锐的第六感/却让他从十岁那年/第一次进宫给甄妃请安起,就对这个亲祖母十分亲近孺慕。
故而姚弘旭在承乾宫也有种在乐志堂一样的安心感,浑然不似在兴泰帝面前那般时刻谨慎小心,生怕行差踏错而失了难攒的圣眷。
此刻闻言才忙从玻璃窗外挪开了目光,一面端起茶盅奉到了正要抬手的甄妃面前,一面“腼腆”着笑问道:
“祖母才说还让孙儿和元春说话,如今......是不是有些不大好了?”
“你这孩子......果然是年少慕艾,连要多个弟弟的事情都不担心了?你舒妃奶奶可都上窜下跳地急着替你出主意呢。”
甄妃优雅地浅浅抿了一口清茶,随手递回了茶盅,笑呵呵地嗔了眼越发孝顺的庶长孙。
“家中添丁进口原是大好事的,孙儿高兴还不及呢。
就算太太真生了个小弟弟,日后承袭了爵位去,但只要祖母还偏疼我,孙儿又有什么好担心的?”
姚弘旭连连摇头,嘻嘻笑回,哄得甄妃凤颜大悦,连平日最在意的鱼尾纹也顾不得了,直掩着宫帕笑得花枝乱颤:
“猴儿猴儿,如今果然是大了,都知道专拿好话来哄祖母了。”
姚弘旭自然无辜喊冤,越发让甄妃笑得开颜,好半日才渐渐地止住,拉过姚弘旭坐到了近前,一面慈爱地百般摩挲抚弄,一面轻笑地叹道:
“我的儿,只去了一趟泰陵回来,你就出落、长进得这般模样,可见真真是老祖宗的保佑了。
今儿你太太一来便真心实意地夸你不住,说你十分孝顺体贴,后来你爹爹又来和我转述了那一大通话,还说都是你想的,祖母原还不大信呢,如今再没不信的了。”
“往后你只管好好孝顺你父王母妃,和睦姊妹也就是了,旁的且有祖母在呢。
人都说,‘小儿子,大孙子,老人家的命根子’,祖母就算真得了个嫡孙儿,这心里最疼的终究还是你啊。
若不然,祖母才刚也不会巴巴地打发了人过去那边,就是怕有人得了风声,想要坏了我儿的大事,结果还真就有个戴权在吃里扒外。
虽不知他背后是何人,但总逃不过你那些叔伯,往后你可要多多留神,梁九功也会暗中帮衬些的。”
姚弘旭听了这话,才知道了/戴权方才突兀的举动之后/那深深的恶意,竟不觉就被惊出了一身冷汗。
别看他现在口中说得大气,其实只是因为兴泰帝金口玉言已出,再想更改就有了不小的成本。
——就比如刚刚赐婚的事情,他之所以等到刘墉领旨去了才陈述内情,以示坦诚,便是因此缘故。
而年妃一来产期尚早,二来男女未定,三来更未必就能养成,所以兴泰帝就算不久后知道了此事,也不大可能再收回成命了。
如此一来,就算年妃顺利诞下一子并成功养大,那时候敦王府要么早已败落下去,没了争夺的必要;
要么......就已经从争夺长子、世子的爵位,升级为争夺皇太子,乃至皇帝宝座了。
自己虽是庶子,却有最少16年的年龄优势,加上自己往后的认真经营,欺负一个半大的孩子还不是手到擒来?
就算自己父王长命百岁,能一直拖到嫡子羽翼丰满,且还一心要传位于他......那【神武门】也未必不能改名【玄武门】的。
可如果在兴泰帝下旨之前就知道了年妃有孕的情况,老头子为了避免日后可能的同室操戈,极大概率是不会册封自己为郡王长子的。
而自家皇祖母先知先觉地发现了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及时果断地将其扑灭,足见得她还是倾向于自己日后来承袭爵位。
一念及此,姚弘旭心中便更生孺慕之情,哪怕两世为人的他还有些不习惯被长辈摩弄,也再生不出半点的抗拒之心,只一一地答应下来,又还百般地凑趣讨好,好哄甄妃开心。
第215章 知内情千头万绪
膝下荒凉的甄妃自然也十分受用,拉着姚弘旭很是说笑了几回,方才说起了赐婚的事儿:
“那林家女儿祖母虽未见过,但你这挑剔的孩子既是情愿,足见她品貌才情都是好的。
其母是荣国嫡女,其父是侯门贵子,一甲探花,如今又简在帝心,想来日后是定要入阁的,如此家世人品倒也堪配我儿了。
可你皇爷爷连林家女儿的有无婚约、年岁八字都没问,就紧着给你赐下了婚,还有意问你喜欢大的还是小的......
这却分明是在敲打祖母,不准你和贾家联姻的意思了。”
说着又含笑点了点一旁满脸恍然的姚弘旭:
“你这猴儿分明早猜到了,如今又装佯来哄祖母,真真可恼!”
姚弘旭忙赔笑道:
“祖母息怒,孙儿虽隐约猜到了一些,但若非祖母提点却也不敢确认的。
不过,祖母才刚仍不让孙儿和元春姐姐避嫌,莫非...这其中还有转机不成?”
“转机......转机倒是也有,只是就得你自己去想法子了。”
甄妃随口笑了一笑,不觉便神色微肃:
“你可知你皇爷爷为何明明疼你,却独独不准你和贾府联姻呢?”
“这......”
姚弘旭扭头瞧了瞧窗外,不禁压低了声音:“想是因为贾府势大?”
“这话儿是也不是。”
甄妃微微颔首又轻轻摇头:
“贾氏一门双公,姻亲故旧无数,势力自然是极大的,但你三伯母是南安郡王的女儿,七伯母是老东平郡王的孙女,这不比贾家更显赫吗?”
姚弘旭凤目轻闪,声音越发低了下去:
“那......那是因为兵权?贾家虽没王爵,却一直实掌着京营,哪怕如今换了人,那王子腾也还是贾家的姻亲,更是元春姐姐的亲舅舅呢。”
甄妃掩帕失笑:
“你四伯母云氏、八伯母卫氏、九伯母冯氏,如今娘家可都有人在任着【领侍卫内大臣】的。”
“这......好像还真是欸。”
姚弘旭一时没了头绪,只得讨好地去问甄妃。
甄妃双眸微凝,沉吟着吐出几个字来:“想是因为......你爹爹有望大位罢。”
???
真的假的?!
因为自家父王有望大位,才会刻意限制姻亲的实力?免得他们在野心家的挑唆下没了耐心,就如当初的太子一样?
而那几家因为大位无望,反而要给个显赫妻族补偿一二,顺带平衡下诸皇子的势力?
那七皇子、九皇子也就算了,一个先天残疾断了念想,一个长得痴肥,圣眷稀薄,确实无望夺嫡,就连三皇子的口吃也是极大的减分项,可四皇子、八皇子,乃至十四皇子却还不好妄下断言吧?
姚弘旭心念急转之间想了个大概,可还是没能解开心中疑惑,因而便把想法润色之后细细说与了甄妃去听。
“我的儿,难为你能想到这一步,真真是很有进益了。”
甄妃听得眸生异彩,不禁欣慰地揉了揉他的脑袋,一面又轻轻地笑叹道:
“但你不知道,当年太宗爷和你皇爷爷的母妃原都是满蒙王爷之女,他们即位的时候尚且激起了好大物议。
可你三伯、四伯、八伯、十四叔的母妃都只是旗下包衣出身的异族女子,现如今她们的儿子若想夺嫡,只怕满朝文官是绝难答应的,且你皇爷爷也曾说过,‘汉官满官一体升迁,但若有一汉一满两人堪用,则必先用汉臣’等语。
所以,除非你二伯、大伯,还有你父王他们几个,要么实在扶不上墙,要么真的无心权位,你皇爷爷大约才会另择人选的。”
“至于选配妻族的事情,其实你皇爷爷最开始是极爱和四王八公联姻的,你大伯、二伯、三伯便都是同时挑选的高门贵女。
可你大伯的岳父西宁郡王,你二伯的亲戚北静郡王、贾代化等人都因有出格之举而遭废黜,只南安郡王尚且安份守己,没有撺掇你三伯去出头夺嫡。”
“打那之后,你皇爷爷虽不明说,可是祖母留心查看,就发现出身好的皇子,妻族便多是家世清白的文官之女,偶尔有武勋之家,也绝不会在京畿带兵,只除了老七、老九。
等到了你们头上,也基本还是这个规律,所以你皇爷爷今儿才会特意给你另选林家女为正妻。”
自家皇祖母和兴泰帝做了几十年的夫妻,且一路顺顺当当地升到了皇贵妃,对他心理的把握肯定是错不了的......
所以,原来皇子的出身对夺嫡的影响/竟比自己想象中的还要更大,甚至大到了在兴泰帝心里直接降档的地步!
不是,太祖说好的“汉旗一体”呢?皇祖父你好歹面上装一装啊!
不过如此一来,父王的竞争对手其实就是大皇子、二皇子了,如果五皇子真地退出了夺嫡的话......
可这好像还是很难啊,除非大皇子和二皇子都“坏了事”,自家父王的顺位才能排到前面去。
而且还得慑服包括四伯、八伯、十四叔在内,这些个出身不好但能力出众的皇子。
四伯虽说没有表露出夺嫡的意向,只是埋头做事,左右逢源,似乎主打一个“不争是争”,但他其实自傲得很,父王真上位了他肯定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