够她吃一年的了。
知青们欢天喜地的领了口粮走人,盘莲花和田桂花就体会不到那种喜悦,毕竟已经习惯饿了。
两人领了口粮,方唯和方平才姗姗来迟,用板车把稻谷推了回去。
当天晚上,有不少知青都喝醉了。
一会哭一会笑,谁能理解他们的心酸?除了吃大锅饭那几天,他们敢敞开肚皮使劲吃,平时都得省着点,要不然吃了上顿没下顿,总不能老在外面借粮食吧?
现在好了,大家只要好好干活,起码不用担心会饿肚子。
他们从心里感到庆幸,庆幸自己分到了二队。要是在其他的生产队根本不可能分到这么多的口粮,要是去了更艰苦的地方,能吃到杂粮就不错了。
方唯也在喝酒,今儿郭永清去一队看望老婆,顺路到方家坐了一会。
既然来了,方平和方唯就不会让他饿着肚子走。田桂花炒了几个菜,兄弟俩陪着对方喝了一壶红薯酒。
“郭叔,你在单位上还好吧?”
“其实也挺好,待遇没变就是整天闲的发慌,迟到早退也没人管。唉,只是苦了你婶子,还好,有大家的照顾,要不然我都怀疑她能不能坚持下来。”
郭永清说了一下自己的情况,以及沈钰的情况,然后向方唯表示了感谢。
沈钰在一队总的来说还不错,苦活累活都不让她干,但农村的条件终究是不如城里。
方唯就安慰道:
“郭叔,你放宽心,这点事肯定会过去的。到了那时,婶子就能回城,好日子在后头呢,你再熬一熬。”
郭永清点点头,就不再说这些事情。
吃饱喝足之后,时间也不早了,他便骑车返回了县城。到了家才发现,自行车后座上绑着一个袋子,里面有一些腊肉、笋干等东西。
“这两兄弟,都是重感情的人啊。”
郭永清觉得鼻子有点发酸,患难见真情,他果然没有看错人。
方唯吃过饭就回到了家里,小家伙还没睡,缠着他让要听故事。
“那你赶紧洗澡,洗了澡躺床上我就给你讲故事。”
方唯从来不会拒绝孩子这样的要求,盘莲花笑嘻嘻的去给小宝洗澡,他坐下来喝了几口茶。
过了半个小时,他进屋去给儿子讲故事,小家伙听了一个故事觉得不过瘾,还嚷嚷着要继续听。结果第二个听了个开头,小家伙就睡着了。
一周后。
方唯和方平赶早进了山,他们今天要去采草药,天不亮就出发了。
“老三,咱们大队以后会统一核算吗?”
前天下了一场小雨,一路上有些闷热。
方平走着走着,忽然开口问了一句。
这些天各种传言都有,因为牵扯到个人利益,社员们都很关心。
“现在还不好说,当前的主流还是‘三级管理,队为基础’,核算权既然下放到了生产队,再想收归大队阻力还是很大的。
不过这事还要分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管理水平到位、经济发展的好的地区,核算权收归大队肯定利大于弊。反之,则弊大于利。”
正好方唯也走累了,就示意大哥停下来歇歇脚。
然后他详细说了一下自己的理解,这些话可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现在有些地方的大队经济就搞得非常好。
但对于多数地区来说,还是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比较切合实际。
“老三,上次说合并的事情我就不乐意,你犯不着那么辛苦,现在的日子不是过得挺好?”
“大哥,这事我可做不了主,上面如果非要这么搞,我不同意也没用的。看看再说吧,咱们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方唯也不知道这件事会演变成什么样子,他已经想好了,反正自己肯定要把二队抓在手里,其他的事情就随波逐流吧。
方平也觉得此事很复杂,低头抽了一锅烟,熄灭了火,便重新上路。
两个小时之后,两人来到了最远端的草药生长区。
这一带基本上无路可走,林木枝繁叶茂,各种植物长得很疯狂,就像是走进了原始森林的深处。
两人用柴刀开路,当看到成片的草药的时候,忍不住露出了欣喜的神色。
这些草药看起来不仅年分足,而且长得都非常好。
距离上一次来采药也不过一年的时间,可看着眼前的景象,就仿佛已经过去了几年似的。
方唯准备动手采摘,方平一把拉住了他。
然后方老大双手抱拳,冲着四方分别行了礼,这才让开始干活。
方唯偷偷地乐,他知道大哥这是在感谢四方山神,以前父亲在世的时候教过对方这些东西。
可实际上他的心里最清楚,那有什么山神,这一切都是属性加成的功劳。
接下来,兄弟两人便闷着头采摘草药。
两家的开销都不小,方唯家里添了一个小宝宝,王竹韵帮忙带孩子。虽说瑶寨承担了人家的工分和口粮,但人家住在这边带孩子,总得管饭吧?
一年到头还得给人家添置一些东西,不说报酬,零花钱总要给点的。
方平家里有一个还在上学的婷婷,涛涛那边从端午节过后就停课了,以后也不用再去上学。初中毕业证倒是发了,但升学无门,只能回来务农。
家里早早开始存钱,过几年得给孩子娶个媳妇。
兄弟俩现在唯一的外快就是采野生草药能赚点钱,不像以前有一亩坡地,培育一些高产作物的种子,就有不少钱进账。
第185章 义务劳动得人心,无视安全
大家这一忙活,又是一个多星期的时间。
方涛每次都跟着小叔和婶婶一起进山,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方唯将草药加工好,给孙道人留了一些急需的草药,其余的都卖给了收购站。
这一次的收获比较大,正好碰到有几味药材加价收购,一共收入了2860元。
方唯两口子一商量,将零头860元给了侄子,也算是对他能坚持下来的奖励。
方涛拿了钱,回去之后就交给了田桂花。
“你这孩子,满满给你就要啊?也不知道谦让一下。”
田桂花对于方平、方涛他们父子都很无语,两个人的性格就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说话做事都是直来直去,从不知道“委婉”这两字怎么写。
“是满满和婶婶给我的,又不是外人给的,我谦让啥?”
方涛瓮声瓮气回了一句,把钱塞给田桂花就跑了。
盘莲花和方唯后续也没有继续进山,采摘草药这活儿不仅辛苦而且还有一定危险性,反正家里的钱够花就行,两人也不贪心。
方唯接下来就经常呆在育林区那边,盯着大家植树造林。
楠木打造的防护林带已经初具规模,之所以进度这么快还得感谢知青小组。姜霞每周都会带着知青们进行义务劳动,不计报酬,义务为植树造林做贡献。
知青小组的做法赢得了社员们好感,估计在年底重新评定工分的时候,有不少人会为知青们说好话。
“老高,咱们去油茶树林看看。”
方唯喜欢这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嘴上没说什么但心里给知青们记了一功。
随后他和高青山去了油茶树林那边,漫山遍野的油茶树生机盎然。
山上的油茶树全部都属于野生品种,但要细分的话,还可以分成十来种子品种。
今年开花结籽的油茶树大约占到了整体的6成以上,由于栽种面积的扩大,实际上今年的产量比去年还会有一定程度增加。
回首望去,半山腰的【1号禽舍】伫立在郁郁葱葱树林间。
“队长,油茶树的树种替换以及扩大栽种工作全面完成,目前看效果很不错!”
高青山觉得自己呆在二队,就像是躲进了世外桃源,外界的风风雨雨根本波及不到他。
他现在越来越喜欢这样的乡村生活,吃喝不愁,可以一门心思放在林业生产上。
方唯听了对方的工作汇报,点了点头,心里感到很满意。
“老高,板栗林和油茶林要加强管理,特别是林下种植的中草药将陆续进入采摘期,更要细心地照料。行了,你去忙吧,我去养鸡场看看。”
方唯从来都不喜欢废话,说完了正事,他便独自一人去了【1号禽舍】。
此时,罗工和几个知青正在忙活,都顾不上招呼他。
算算时间,队里又到了分鸡蛋的日子,上山的鸡蛋源源不断运下山,存放在库房里。
如今,禽舍每天的产蛋量在1600枚左右,产量还在递增。前段时间禽舍孵化了1000只小鸡,存栏数量增加到了4000只,最近打算淘汰一批鸡卖掉。
优质的产蛋鸡留下,一些公鸡和产蛋率差的鸡尽快出栏,这也是为了节约成本以及增加效益。
“罗工,我走了,你们忙吧。”
方唯在禽舍转了转,也没打扰人家的工作,便转身下了山。
下午。
队里开始给社员们分鸡蛋,现行的标准是每人每月平均20枚鸡蛋,一个月需要分出去将近6800枚鸡蛋。
当然,既然鸡蛋有大有小,分鸡蛋之前还是要称重的,尽量做到公平一些。
而禽舍的鸡蛋产量,每个月大约在50000枚左右,也就是5000斤左右。除了给社员们分配700斤,存库300斤,剩下的4000斤鸡蛋会对外销售。
如今鸡蛋的供应价(凭票)是0.71元每斤,如果在圩市上能卖到0.8元-0.9元(每斤)。
水泥厂每个月会过来拉走2000斤鸡蛋,煤矿一个月会拉走1000斤鸡蛋,剩下的1000来斤鸡蛋会在圩市销售。
队里的销售价也不贵,每斤0.80元,基本上去了圩上就被一抢而空。
鸡蛋这一块,每个月能给二队带来3000多元的收入,一年下来4万元的收入还是有的。
除去成本,实际上还挺赚钱。
方唯家里三口人,家里分了差不多70枚鸡蛋。
家里平均每天可以消耗2个半鸡蛋,在这年月来说已经相当不错了。
即便是工分少的知青也能分到15枚鸡蛋,平均两天吃一个鸡蛋,也还是可以的。
“虎子,这次队里准备出栏1000只鸡,你觉得应该怎么分配?”
方唯领了鸡蛋放回家,然后找到郑虎,和对方商量出栏鸡的分配方案。
“按人头分吧,回头从工分里扣。”
郑虎有经验,这些年队里的分配基本上都是由他一手操持的。
队里分东西之后,到年底是要从工分里扣除的。
如果还有剩余,那么在年底就会分红。如果没有结余甚至是倒欠队里的,该社员的名下就会多一笔债务。
工分值的关键是队里一年下来的总计可分配收入,具体的计算方法是可分配收入除以全队的工分总数。
个人总工分代表着分配比例,一个社员干得多那么工分数就高,能分配到手的物资和现金就多,反之拿到手的就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