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我一直都扮演着平凡的角色,我每天也过着平凡的生活,可是,这些平凡却组就我不平凡的一生,因为,这些经历都是不可复制,独一无二。我从懵懂的年少走来我历经了生活的磨练,尝尽艰辛我走遍未知故事里所有的情节但是最后我依然看到了阴霾之后的阳光。我叫张建志。一个平凡却又不平凡的人。
家庭背景
童年,可以简单的理解,自由、烂漫、天真、纯洁。童年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为美好的时光。岁月从这儿开始,我们和时光玩起了追逐的游戏。
我们那个年代,经济处于恢复和发展时期,条件各方面都是比较艰苦的。不像现在的孩子,童年都是那么的幸福,我们没有玩具,也没有琳琅满目的零食,但也有不一样的童年记忆。
解放前我父亲在中国银行上班,不过过去银行都叫银号。解放后先到财政局,然后又从财政局到民政局。父亲上的是私塾,算高小毕业,实际上也就是小学生。父亲毕业以后就到北京当学徒,在西郊民巷那边。刚开始做学徒什么都干,一开始先搞卫生,很辛苦的,要伺候师傅还要学习打算盘,父亲两只手都会打算盘。还没解放的时候已经是会计主任了,而他那时候才24岁。
中国银行
我父亲的家庭背景还算不错,在当时能够进私塾上学是很不容易的,我的爷爷、奶奶都是地主,姥姥、姥爷也是地主。如果要不是地主的话,他们也没有钱上私塾。我母亲是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上服装厂上的班。因为那时候我们家孩子多,母亲不愿意做家务,想出去工作,她觉得在家老受气,做家务也没意思,想自己挣钱养活自己。但实际上我父亲那时候工资呢,刚解放的时候工资有78块钱,也够养活一家人。母亲工作之后,家里的家务活也是她做,下班回来之后,又洗衣又做饭。
出生,开始与社会交集
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从一颗小小的细胞在母体成长,慢慢变成天使,再来到人间,我们的出现,是给世间最宝贵的礼物,也是给家庭最宝贵的礼物。
我1955年11月28日出生在西城区东斜街,11月北京秋高气爽,我觉得出生的正是时候,我们家在东斜街住了两年,两岁的时候,全家一起搬到了灵境胡同,之后也一直住在皇城以里,没再怎么搬过家。东斜街当时的情景现在也记不住了,不过出生后到的第一个地方,名字还是没有忘记的。
小时候父母上班都比较忙,我就去幼儿园了,那时候也有幼儿园,我和哥哥姐姐都去。幼儿园是街道成立的,属于日托性质,早晨八点送,下午五点父母到幼儿园来接。第一次还是不太愿意去幼儿园,总觉得环境过于陌生,没有安全感,但是没办法,父母都要工作,没人照看我们。
我们小的时候没有什么可玩的,因为家庭不是很富裕,家里孩子也多,所以只能和小伙伴们一起玩玩游戏。比如玩杨树叶,杨树叶的根有手指那么长,然后把杨树叶放在鞋里熏,熏完之后,相互勾着拽,谁的拽折了就输了。
要不然就玩烟盒,叠成三角,然后放在地上拍,谁能把烟盒拍翻面,那么烟盒就属于谁。小时候家里面都很不富裕,我们家不穿补丁的衣服应该算过的比较好的日子了。有的人穿的衣服全都大补丁、小补丁的,鞋子缝了又缝,真的像过去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不过过年就感觉是小时候最美好的事情,所以就盼着每一年过年的时候,过年能穿新衣服,还有一到过年的时候,一个人可以享受半斤花生二两瓜子,还有糖果,这些东西也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可以吃到,平时都没有这些东西吃。
过年的时候我们会弄一个纸灯笼,别提有多高兴。然后点着大灯笼,上各家去串门,邻居之间互相拜年,其实目的也是去显摆自己有新衣服,当时小孩子们都是这样想的。
家里兄妹比较多,如果父母不在家,也会吵闹或是因为吃而争执。不过我们家因为女孩多,所以没觉得有多穷吃不上。在过去我们家银行多多少少还有一点底子,解放以后家里困难的时候就把首饰之类的卖了,然后维持生活,所以小时候也没怎么受苦。
其实我父母重男轻女的思想也有,从什么时候体现出来的呢,就是我二哥生了一个男孩,从那时候我们才发现家里也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以前还是可以的,因为我最小,我父母都特疼我,我长这么大在家里面都挺受宠的。
父母很重男轻女,不过有时候还是会觉得心里特别不高兴,就因为我有了小孩以后,由于工作的缘故,我没办法照顾孩子,所以想把女儿托给母亲代为照顾,可是母亲不愿意。因为母亲一直在照顾我二哥的孩子,可小侄子都已经五岁了,我就觉得心里挺委屈的,我心想:“都是您的孩子,为什么这样呢?”,我父亲身体不好,最后我还是决定自己雇了个保姆来照看孩子。
文革的记忆
我们所生活的年代,政治运动层出不穷,幼小的岁月记忆里,也有些许对社会的胆怯和无助,有一些事情现在在脑海里依旧清晰。
我记得“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有一天晚上把我吓的都不敢出屋子了,从那一天之后就好几天晚上都不敢出去。红卫兵闯进院子,然后把我们院子那些老头老太太都集中在一起,然后红卫兵手里拿皮鞭子还有腰带让他们跪在地上打。我觉得他们这些人都有点变态,打两下就得了,把这些老头老太太打的皮开肉绽,简直是照死里打,打完以后拿盐撒在伤口上,我觉得这些红卫兵就有点报仇雪恨的样子。反正我觉得他们这些人挺不地道的,不能因为身份的差异而摧残别人的身体。那时候红卫兵都是祖孙三代出身好,所以就爱欺负出身低的人。
儿时生活,单纯简单
我们小时候没怎么看书,就有时候学校组织看看电影。我们小时候最爱看地道战、地雷战,就是到现在我都爱看,只要是有关抗日的就很喜欢,过去的那些演员比较真实,不像现在演的特别做作。
过去娱乐活动比较少,老百姓能看的电视剧、电影也很少。那时候毕竟困难,平常老百姓家里也没有电视,我们都上公园看电影,晚上在中山公园栓条大绳子,上面绑上帷幕,就可以看电影了。
我印象挺深刻就是搞“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父母上班,家里没有人给我们做饭,所以只有自己学会做饭。那时候我才上三年级,学着做烙饼,结果把饼烙的特别特别硬,咬不动,不过积极性还是很高。每天放学回家都给家里人做饭,感觉特别高兴。总的来说,我们那个年代的孩子都是非常懂事和体贴的,而且独立性也很强。
我们生活的年代经济条件艰苦,物资也极其缺乏,冰箱之类的家用电器也没有,照相机也很少,所以没怎么拍照片。不过我印象最深刻的照片就是我两三岁的时候,拍了张照片,就作为了童年的留恋。
父母的婚姻
我父母年轻的时候,都长的特别漂亮,特别是我的父亲,一看照片就像公子哥儿,西装革履,很正派的感觉。
我听母亲给我提及过,她和父亲结婚时父母包办的,不过妈妈比父亲大一岁。那会儿正值抗日非常时期,社会动乱不安。当时姥姥家有五个女孩,一个男孩,母亲又到了该结婚的年龄,所以很着急想赶紧嫁出去算了。社会太乱,女孩子也不安全。母亲说过,我姥姥家比奶奶家富裕。可是社会环境太乱,姥姥家把所有值钱的东西全部都埋在地下,一直没有挖出来。后来姥姥家的房子被大部队给占用了,所以到现在也不知道这些东西在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