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我的一生--李服拴回忆录 第15节

点击:

困难时期过后,吃不饱饭的情况虽然稍微好一些了,但是肉还是很难买到,就更不用说吃了。就连花生、瓜子、芝麻之类的东西,都要受限制,油也是这样的。我记得我们家那会儿炒菜只放一点点儿油,根本吃不出油的味道。

后来我们的生活慢慢好了,也买了一些大件家具,还买了缝纫机。我们家买缝纫机还算是挺早的,不用凭票,不过等到后来再买缝纫机就得凭票了,包括手表、自行车之类的都得要票。我还记得当时我买手表是在1958年北京手表厂买的,那会儿手表是几十块钱一块。但是我一直都没买过新的自行车,都是旧的,大概八十多块钱,如果要是买新的自行车的话,就得一百多了,而且还得凭票,没票不行。那会儿我今儿买个零件,明儿买个零件儿,然后让认识的修自行车的师傅给我攒一辆自行车。

唐山大地震

我们可以对抗战争,我们可以改变命运,但是天灾人祸是我们无法预知与避免的。我总在想,灾难带给我们的除了痛苦,更多的是人间温情。

1976年7月28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唐山大地震,北京离那儿还是挺近的,所以也感受到了强烈的震动。

那段时间我们都不敢在屋里睡觉,我还记得地震的时候,我和老伴儿都立刻醒了。虽然北京的房屋没怎么塌,但是也照样感觉到特别晃,我们赶紧把孩子们都叫醒,一起到院子里待着。刚开始还没觉得怎么样,第二天就听说唐山地震了,而且震得非常厉害。

当时很多军队都调往唐山赈灾,我们在后阵支援,单位组织我们一起捐资捐物,我家当时捐了很多东西,像被子、衣服之类的都捐了。捐完之后,那些物品就由北京直接运往唐山了。

虽然说那时候我们都挺害怕的,但是光自己害怕也没用,日子还是得照常过。后来北京为了预防地震伤害,就组织搭地震棚了,那会儿要求所有的人必须住在地震棚里,不许回屋子里睡觉。我们家的地震棚是我老伴儿搭的,因为她经常搭菜窖,所以地震棚这样的东西对她来说再简单不过了。晚上蚊子特别多,住地震棚的时候天天被蚊子叮,好在没住几天就回去了。

1976年7月28日 唐山大地震惨状

注释:

① 风斗:纸板或三合板制作、安在门窗上的通风换气折板,主要用作冬季生火取暖时防止煤气中毒。

② 四害:1958年2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提出要在10年或更短一段时间内完成消灭苍蝇、蚊子、老鼠、麻雀的任务。渐渐的,麻雀被平反,由“臭虫”代替。之后,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臭虫又被蟑螂取代,因此现如今的四害应为苍蝇、蚊子、老鼠、蟑螂。

③ 军垦:派部队开垦荒地和生产。

孩子们的出生

我跟老伴儿一共有五个孩子,分别是大女儿李桂荣、大儿子李桂华、二儿子李桂山、二女儿李桂清和小儿子李桂林。

我大女儿是在1950年夏天出生的,那时候天气特别热。当我老伴儿确定怀孕之后告诉我的时候,我高兴极了。后来我们的第一个孩子是个女儿,第二个孩子是个儿子,我都很满意。

那时候没有计划生育,其实在我最小的孩子之后,我老伴儿又怀过两次孕,但是都打掉了。主要就是那时候生活困难,吃不上喝不上的,我们一家已经七八口人了,根本就养不起更多的孩子。我跟老伴儿商量的时候,她也同意不再要了,特别善解人意。

那时候我们家里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所以我每个孩子我父亲都特别喜欢。我的第一个孩子是个女孩,随后是个男孩,第三个又是男孩,第四个是女孩,第五个和第六个都是男孩,不过第六个孩子打掉了。

记得老伴儿在怀我大女儿的时候妊娠反应还是挺大的,她整天吃不进东西,恶心、呕吐,并且爱吃甜、酸的食物,我那时候能做的也只有尽量满足她的要求了。

那会儿我老伴儿还没有工作,只是给人洗洗衣服,缝缝衣服。怀孕几个月之后,她就不再接活了,顶多在家给人缝缝衣服。她为我受了很多的苦,孩子出生时,只在附近找了专门的接生员来接生,没去医院。

我老伴儿生这几个孩子都挺顺利的,没有难产的现象。这些孩子出生的时候,有的我在现场,有的我不在,都是靠街坊们的帮助。那时候我们跟街坊处得都不错,人家对我们也特别好,当然别人有需要的时候,我们也会去帮助他们。

我老伴儿的月子都是我伺候的,给她做做饭。刚生完孩子也不能给她吃什么别的东西,主要就是小米粥和红糖,红糖是补血的,小米粥是补元气的,都对身体特别好。

我老伴儿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很高兴,生第二个的时候,我心情也非常好,可是生了第四个孩子以后,我就开始愁了。因为那时候本来就困难,再要那么多孩子的话,根本养不起。我就跟她商量说,“孩子太多了,咱还是不要了吧?”我老伴说想再要一个,于是就一共要了五个孩子,等到怀第六个孩子的时候,我们就坚决没要,因为实在是承担不起了。

孩子们满月的时候,都没有大办,因为条件不允许,我们也就是把我老伴儿娘家的父母和两个弟弟请来,然后大家一起吃点儿好的。我老伴儿不经常回娘家住,因为太远了,在怀柔,离这儿一百五十多里地呢。孩子出生以后,她就专注于带孩子了,总是抱着不撒手,回娘家的次数就更少了。

怀柔青龙峡

我还记得当孩子第一次会叫爸爸妈妈的情景,我们别提多高兴了。平时我在外面工作,都是老伴儿教他们说话,我父亲也教他们,因为我不经常在家的缘故,我孩子第一声叫的是妈妈。印象中我大女儿是一岁多学会走路的,刚开始怕摔着她,都是扶着她走,或者让她扶着炕头儿走,这样安全一些。

儿女的成长

困难的时候,我最小的孩子才刚刚1岁。1963年的时候,我大儿子因为得了大脑炎①住在右安门医院。好在送去的及时,没有落下什么后遗症。那种病很严重,闹不好会要命的,我们到现在都不知道他到底是被谁传染上的,猜想也有可能是被蚊子叮的。把他送去医院之后,我们都不敢让其他的孩子跟他接触了。

我还记得当时是我老伴儿发现的,我正在上班,她给我打电话说我儿子刚开始还好好的,后来一下抽过去了。我老伴儿把他送到医院,大夫就说:“幸亏是来得及时,要是晚了的话就不行了”。后来总算是给治好了。那段时间小孩子得脑膜炎的特别多,我儿子住院的那段时间,我一有空就去医院看他,好在那会儿什么他都能吃,所以身体还没垮。

我这几个孩子里面,只有大儿子小时候住过医院,其他的孩子都一直挺健康的,生病也只是着凉感冒之类的,喝点姜汤水发发汗就好了。

上山下乡那会儿,我大儿子去黑龙江军垦去了,我还记得那是个叫“二龙山”的地方。而我大女儿是去昌平插队,我二儿子没去插队,因为他是1954年才出生的,没有赶上,他毕业之后就被分到卷烟厂工作了。

二龙山一景

我之所以说这几个孩子都很省心,是因为他们从小都是艰苦朴素教育起来的。比如说我大女儿,她到了爱臭美年龄的时候,都没向我们要过一件花衣服或者新衣服。家里的情况他们都知道,所以他们都很顺从父母,没有一个调皮捣蛋的,也没有一个成吃成喝成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