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是不仅在门前摆放“门松”,而且房间里有的也摆上松枝,表示喜庆吉祥。大正、昭和时代的著名俳句作家高滨虚子曾有“新年遣兴松室内,琴棋书画逸趣多”的俳句。其中所言“松室”,即指新年装饰有松枝的房间。日本关东地区每年自正月一日至七日,关西地区一日至十一日,有在房间内摆上松枝,借意吉祥之习俗。日本歌曲中专门有“门松歌”,文部省还将其确定为儿童歌曲。
在日本新年期间只有皇宫不立“门松”。因为过去天皇一直以神自居,人们也视天皇为神。直到1946年元旦天皇发表“人间宣言”,才从神坛上走下来。由于天皇是神,皇宫是神所居住之处,自然无需立“门松”之习俗。
前面讲“松明”用于照明,其实还有另一层意义,即借以驱灭避邪。幕府时代婚礼多半在夜间举行,新娘坐上男方来迎亲的轿子或马去新郎家。新郎家的门前通常都是要燃起松明。新娘下轿后,先得跨过点燃的松明火堆,然后才能进新郎家。有的地方新房里还要点燃松明,并且连续燃烧三天。还有的地方新娘进新郎家前,在门口用松明敲打新娘的屁股,祝新娘早生贵子。打完后便把松明扔上屋顶,但不能掉下来,否则是不祥之兆。有的地方以点“松明”来占凶吉。山形县地区在新年期间人们分成“位上方”和“先途方”,手举“松明”赛跑,如果“位上方”取胜则表示农业丰收的年景,如果“先途方”取胜则表示渔业丰收的年景。日本全国各地都有火节,火节是无一处不使用松明。
三、松树体现日本人的崇高精神
松树高大挺拔,不畏霜冻雪融,强风吹不断,一枝可负千钧重,即使长在悬崖绝壁也依然屹立生长。日本人将松树比喻为男子汉的气质、硬骨头精神。日本赞赏强者,松的精神就是强者精神。“雪压方知松坚强”。这是日本常用的一句话。日本所歌颂的人物都是那些不向困难低头,具有强烈的忍耐精神,能经得住各种考验的人。日本人从小所受的就是这种教育。明治时代的政治家胜海舟,9岁时曾被狗咬伤睾丸,生命垂危,有的大夫谢绝医治。可是当大夫为胜海舟动手术抢救时,其父却拔出大刀冲着胜海舟喊道:“你如果喊疼,哭出声来,我就杀了你!”胜海舟从动手术到痊愈,一直忍耐着疼痛,一声也没有哭过。他的父亲是有意识在培养胜海舟的忍耐力。安土桃山时代武将池田辉政,小时候看到父亲在地炉旁边烤吃栗子,自己也想吃,其父就用火筷子从中夹出刚刚烧好的栗子,放到辉政的手里让他吃。辉政毫不犹豫地将火烫的栗子吃了下去。其父见到辉政如此坚强而忍耐剧痛,心里十分高兴,认为辉政长大以后一定能成为一名勇将。江户中期的盲人国学家塙保己一,5岁失明后,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学习,为了集中精力听讲,他常常是将两手捆绑起来,忍耐着蚊虫的叮咬,专心求学,而后成了国学大家。有关他的故事一直为人传诵,并列入日本的伟人传中。
今日,日本父母是不会出现像胜海舟的父亲拔出大刀威吓其子,辉政的父亲故意火中取栗让其子吞下。当然也不会出现塙保己一捆住自己的手脚,任凭蚊虫叮咬,忍痛学习的一些做法。但是,他们崇高松树精神,培养子女具有松树的精神,这一点未变,仍然从小培养孩子吃苦耐劳,能忍受别人忍受不了的苦。为此,刻意让孩子干一下苦差事。我的一位日本朋友带孩子来中国旅行时,故意把沉重的大旅行包让孩子背着,把孩子压得怪可怜的。我和我爱人觉得孩子压得够呛。可是,我的这位日本朋友却说,锻炼锻炼没有关系。
中国人同样崇尚松树,正如陶铸《松树的风格》一位中所说:“自古以来,多少人就歌颂过它、赞美过它,把它作为崇高的象征。”但是,现实生活中中国人对松树的感情不如日本人那么深。日本人是松树底下好乘凉,而中国人是大树底下好乘凉。日本人烧柴、照明主要是松树,而中国人却不拘于松树。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人没有日本人那种奉松树为神木的信仰。自然中国人也不以松树为吉祥物。新年,中国人也有迎年神的习俗,但不是“迎松”。相反,中国人一般忌讳松树入宅,松树多植于阴府墓地之中。中国人崇高的是松树的精神,它代表一个人的坚强意志和崇高的品质。李白《赠韦侍御黄裳》可谓是一首赞松诗:“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愿君学长松,慎勿做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中国不少画家以“松”或“松与雪”为画。很多人取名,如松、劲松、青松、石松、显松、美崧、寒松、松义、松德、松立、松年、松青、松鹤、松龄、松华、万松、松山等,都是象征对松的赞美。这点上中国人与日本人都是一样的。松树用意表示祝愿人的益寿延年,永远常青。中国画家以“松与鹤”为画,但是很少把“松树与雄鹰”、“松树与白鹿”等作为比喻或配成一幅画面的。中日两国人民对松树的认识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这种差异是由于两国人民生活环境、地理、历史等诸多因素所决定的。正是由于存在着差异,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就显得更为重要与必要。有了文化交流的开始,才能进一步加强两国人民的相互信任与理解。
参考书目:
【1】日本を知る事典 社会思想社
【2】年中行事辞典 西角井正庆编
【3】世界大百科事典 平凡社
【4】日本伟人传 菊池宽编
【5】日本的民活 西本鸡介编
【6】日本俳句史 彭思华著
【7】日本文学全集(23) 新潮社
【8】盆栽村田宪司 村田圭司合著
《日本人与狗》
从狗论中日文化之不同
距今12000年以前,早在旧石器时代的末期,狗已经出现在世界上。但是,当时狗并没有为人类所驯服,尚未成为家犬。狗与其他动物一样还是一种野兽。狗进入人类社会作为家畜来饲养,那是新石器时代以后的事情。
狗被人类所饲养,与人类关系之密切,其应用程度之广泛可谓其他任何动物所不及,就其品种之繁多也是其他动物所罕见。
中日两国都有不少人养狗,并利用狗的功能使之从事多种工作。但对狗的好恶,却不尽相同。中国人提及狗,其贬义含之为多,日本人提及狗则褒义含之为多。这里反映了两国人民对狗的感情远近,对狗的认识角度有所不同。日本人喜爱狗之程度着实大大超过中国人。
日本人以狗(犬)为姓
姓名虽说是人们用于辨称谓、别甲乙之代号,但是任何人都不愿意将不喜爱的字为名为姓。
如前所述,由于“狗(犬)”在中国人的眼里更多的视为低贱,故以“狗(犬)”为姓者寥寥无几。据史书记载,汉代有姓狗的人,如狗未央,这可能是以狗为图腾演变而来的姓。《中国姓氏汇编》中虽然列有此姓,但现今以“狗”字为姓者尚未发现,以“犬”字为姓者全国目前只有数百人。
日本人则全然不同,以“犬”、“戌”为姓和带“犬、狗、戍”为姓者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