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惠”及人生--李宗惠回忆录 第49节

点击:

《日本国技大相扑》

相扑誉为日本国技。这项竞技运动是,两个人进行角力的较量,场地为一圆形土台(土俵),选手几乎赤身裸体,只有布带兜着裤裆,先倒地或出圈者输,另一方则获胜。相扑竞技分为职业选手与业余选手两种。通常所说的相扑指职业相扑。

我与日本大相扑朝潮太郎

相扑的出现与发展

四世纪“古坟时代”(710-784年)的史书《古事记》中已有关于相扑的文字记载,天照大神的使者建御雷神通过与大国主命的长子建御名方神进行角力相争,取胜之后夺得了出云国。另一部史书《日本书纪》第六卷垂仁天皇项中,也有野见宿弥和当麻蹶速角力争夺的记述。后人将宿弥推为日本相扑的始祖,并各地建起宿弥神社加以祭祀。

相扑最先是各村落每年7月举行的相扑比赛,作为祈祝五谷丰收的祭祀活动。从奈良时代圣武天皇起,每年七夕祭时都为天皇举办表演。到了平安时代(794-1192年),成为宫廷仪式而固定下来并发展成为相扑节,延续了300余年到承安4年(1174年)高仓天皇时代为止。

幕府期间,相扑最初作为武士习武的手段。据镰仓时代(1180-1333年)的史书《吾妻镜》记载,在镰仓鹤冈八幡宫也举办类似的活动,幕府鼓励武士练相扑。从镰仓时代后期至室町时代(1336-1573年),其间300年,统治阶级对相扑失去了以往的兴趣,但是相扑并未衰败,因为庶民百姓、地方大名一直喜爱相扑。

江户时代(1603-1867年)初期陆续出现职业相扑。最初始于神社,京都、大阪等地的神社雇佣无业的浪人组成相扑集团,在其神社境内进行相扑比赛,为神社的修建、桥梁的架设募捐,所以当时称为“劝进相扑”。尔后逐渐发生变化,相扑发展成为谋生的手段,以营利为目的,活动范围也不仅限于神社境内,而走向街头巷尾。开始没有什么规章制度,也没有固定场地,不时出现摩擦,甚至发生武斗伤人事件。为此,在17世纪中叶,相扑曾一度被取缔。但是相扑力士中的积极人物一直暗中活动,甚至成立了组织,制定了比赛规则,场地也作了规范。从1670年德川家纲时代筑起土台(土俵)。没有土台时,观众围成圆圈,力士就在观众圈内比赛,可是人们挤来挤去,有碍比赛,也引起争斗,后来比赛场地四角立起柱子,用绳子围上,却依然有问题,最后筑起土台。土俵也从起初的方形改成现今的圆形。到了江户时代中期,职业相扑有了相当大的发展,涌现出了谷风、小野川、电雷三大力士。江户时代后期,相扑空前繁荣,力士人数大增,根据从师不一出现了不同师门的“相扑部屋”即相扑房。同时,也有了全国统一的管理机构“相扑会所”,即今日相扑协会的前身。江户时期,相扑比赛一年举行两次,一次在春季,一次在冬季,其间到各地巡回表演。

明治维新(1868年)初期,文明开化之风盛行,首先是东京。明治4年东京发布了裸体禁止令,认定裸体操业为丑陋习俗,放之任之必将有损日本国格,为此,“从今以后,任何人一律不得赤身裸体”,这一禁令发出后,相扑受到了极大冲击。“相扑无用”,“相扑野蛮”,要求取缔相扑之声顿时频出。加上明治政府废藩置县,大名不复存在,原在大名庇护下活动的相扑自然困难。在这种异常困难情况下,明治17年(1884年)明治天皇观赏了为他举办的“天览相扑”。当时正值反对极端欧化,国粹有所抬头之际,天皇的这一举动,无疑起了使相扑回温的强心剂作用。1909年在东京两国地区建起了相扑常设比赛场地——国技馆。相扑被称为日本国技大约也就是从这时开始的。相扑终于又迎来了黄金时期,当时出现了柏谷、常陆山等有名的力士。

大正时期(1912-1926年)特别是大正后期与昭和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爆发经济危机,相扑界围绕待遇出现纷争,加上米骚动(1918年)等的影响,相扑低迷,尤其是大阪的相扑实力骤然下滑。为了摆脱这种困境,1925年,大阪大角力协会与东京大角力协会宣布合并,组成了财团法人大日本相扑协会;摄政宫(昭和天皇)又特赐金设立了优胜杯奖;1928年日本广播电台开始转播大相扑实况,这样一来相扑又兴旺起来,成了全国性的群众娱乐活动。

昭和时期(1926年-1989年)这一时期可分战前与战后两个阶段。战前,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特别是在侵华期间,相扑出现了由双叶山筑起的黄金时代。由于战争,可供日本国民享受的娱乐活动寥寥无几,相扑就成了日本国民的特别娱乐节目。随着侵略战争节节失败,双叶山也节节失利。年轻的力士,有的被迫应征走上战场,有的被迫参加军训,相扑遭受挫折。1945年日本战败,双叶山也解甲引退。战后初期,相扑很不景气。东京两国的国技馆在二战中遭美军空袭,只剩外壳,战后又被美军占领,更名为纪念馆。现今的国技馆叫新国技馆,是1985年建成的,地上三层,地下两层,可容纲11000多人。1953年,相扑比赛上了电视节目。自1955年起,天皇裕仁几乎年年观赏相扑比赛,于是相扑乘机借势又兴旺起来。从1958年起根据国民的要求,大相扑比赛全年改为6场,分别在东京(1月、5月和9月)、大阪(3月)、名古屋(7月)、和九州(11月)4座城市举行。此外,相扑还要去其他地方巡回表演。巡回表演不单是力士相争,包括表演歌唱、结发、横纲扎系腰带,相扑的基本动作,以及与各地业余小相扑摔逗等活动。这既是下去体验生活,又是宣传与普及相扑,很受国民欢迎。1964年东京举办奥运会,电视走向普及,导致相扑热更加升温。

平成年代(1989年——)相扑热依然不减,只是近两三年日本国民有些沮丧,因为一直纲横被外国人力士占据,日本人力士上不去。

力士的选拔晋升与待遇

根据1957年的相扑协会规定,入门弟子一般要求不满23岁,新弟子20岁以下者,身高不得低于1.73米,体重不得低于75公斤;21岁以上者,身高不得低于1.76米,体重不得低于78.75公斤。1959年作了修改,入门弟子不限年龄,但身高须达1.73米、体重须在75公斤以上。到1971年又增加了一条:新弟子的选拔对象必须是完成义务教育的人。具备以上条件,经过体检,身体健康者,可入门拜师。

合格以后,新弟子之间要进行比赛,称为“前相扑”。“前相扑”比赛通过后,可身着花边大围裙。第二年,在相扑“番付”(排行榜)上的最下位“序之口”级别里就挂上了名。力士的最高级别是横纲,其后依次是大关、关胁、小结(三段)、前头(幕内、平幕)、十两、幕下、序二段、序之口。序之口是最低一级。

力士入门后6个月,先在国技馆内开设的教习所里学习技艺与文化。文化课有相扑史、生理学、运动医学、社会(史地自然)、书法、吟诗等。一年后留起长发,梳起发辫。力士结发叫“力士鬏”,分两种,十两以上的力士梳结大银杏鬏,而十两以下的力士则梳结“丁鬏”。力士晋升到十两,也叫关取,可谓进关。力士只有升到十两才算出了头。不到十两,连身着的花边大转裙也不一样。十两以上的大围裙是白地,十两以下是黑地。横纲的大围裙,有的镶着宝石,有金丝、银丝的刺绣,一条围裙价值在一亿日元以上。力士的花边大围裙都由后援会赠送,每个大力士都有十几条围裙。

力士连胜三场就有可能晋升。晋升一般要由番付编成委员会即名次编成委员会推荐,报经理事会认可。大关升横纲,必须通过横纲审议委员会。晋升,除了看比赛成绩,还考虑该力士的品德。如果连败两场,横纲以下的大关、关胁等力士都要降级。取得横纲以后,连吃败仗也不降级,但要受到批评,实在难以再创出好成绩的横纲,就被要求引退。引退的力士要断发。断发,有的举行断发式,有的不举行断发式。力士只有取得十两(关取)以后才有此种资格。这也是一种荣誉。力士晋升到横纲绝非易事,从1780年到2004年历经225年,获得横纲称号的大相扑力士只有68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