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惠”及人生--李宗惠回忆录 第51节

点击:

日本大相扑还去过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英国、奥地利、韩国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每次出国在国外都引起极大反响,大大提高了相扑的影响。

相扑与日本人

相扑称为日本国技,不仅是指技艺,而且有很深的涵义,它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相扑历史悠久,深受日本国民喜爱,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曾有过低潮,但总体上是越来越兴盛,越来越趋于完美。如今,日本职业相扑力士约有700多人。

相扑每年有六场比赛,一场为期15天,名相扑出场时,一年前,内部就开始发售预定票。1909年国技馆刚刚开馆时,连日盛况空前,场内定员为1.3万人,可是每天入场人数都达1.5万人以上,当时是十天为一场,十天比赛总计观众达17.8万。更多的人是通过电视观赏比赛。据调查,相扑节目的电视收视率达50%以上。

相扑比赛体现堂堂正正,两个身躯巨大的力士光身较量,不带任何器物,一般不会伤人,日本人称之为“没有血迹的体育活动”。观看相扑是一种美的享受。当裁判(行司)宣布“时间到了”,两个力士立刻精神抖擞起来,面部表情顿时发生变化,各自手上抓起一把盐,有的低撒,表示沉着应战;有的高扬,显示要决一雌雄。特别是开始对撞的那一瞬间,其势之凶猛,令人震撼。其后的每招每式,推、拉、抱、摔,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不同美的感受。因而,相扑为历代画家提供了绝好的题材。淋漓尽致地描绘相扑力士风貌的浮世绘最为珍贵。从相扑锦绘的祖师爷胜川春章,到北斋、歌麿、写乐、歌川以及广重等大画家,都绘制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相扑锦绘。这些锦绘不但在日本美术史上列为珍品,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于研究相扑历史也是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在1978年至1979年,日本选用这些名画师绘制的浮世绘,发行了五套相扑邮票,每套三枚共计15枚。这些邮票成了邮票爱好者最抢手的收藏品。

相扑之美为日本人所歌颂,还见诸日本民谣。日本民谣——“甚句”歌词形式,曲调多种多样,其中之一就有“相扑甚句”。“相扑甚句”起源于江户时代的享保年间(1716-1736年),至明治时代初期便广为流行。其中有一首《花赞》,把相扑美誉为“国花”,歌词大意如下:

论花种种 唱民谣

正月当先 福寿草

二月说花 数梅花

三月是樱 四月藤

五月菖蒲 燕子花

六月牡丹 蝶飞舞

七月遍山 胡枝开

盂兰八月 莲花生

桔梗获草 女郎花

冬天水仙 美山茶

相扑大腹 真气派

身缠织锦 垂花坠

云洲一束 美发鬏

驱邪食盐 化装水

两腿高踏 土俵上

双双出手 雄姿舞

当之无愧 为国花

由此不难看出,相扑也体现了日本人独特的审美观。

相扑深深地植根于日本国民心中,表现在方方面面。电影就有许多部以相扑为题材的,如《国技大相扑》、《擂台鼓》、《充满泪水的敢斗赏》、《若之花物语》、《土俵物语》等。日本古典剧目净琉璃有《关取二代》、《娱乐圈日记》(双蝶蝶曲轮日记)等。歌舞伎有《名寄岩》、《单刀入土俵》等。小说《平家物语》、《伊势物语》、《今昔物语集》、《枕草子》、《源氏物语》、《宇治拾遗物语》等,均有描写相扑的内容。而且,通过诗歌、短句、俳句歌颂相扑的作家也很多,比如有平安时代歌人藤原为忠、西行,后来的折口信夫(释迢空)、斋藤茂吉、芭蕉、岚雪、燕村、一茶、鬼城、柄井川柳等人。还有的艺人将相扑编成讲谈(说书)、落语(相声)来加以表演,其内容在日本可以说家喻户晓。

相扑对日本国民的影响十分可观,从新年伊始张贴的挂历,有相扑挂历;日本人作为娱乐的有相扑扑克;日本特有的清酒,以相扑力士命名的有“梅谷”;日本全国有30多处有名的人形(玩偶)都有自己独到的“相扑人形”;采用相扑横纲肖像烧制的陶瓷;有以相扑内容制作的各类磁卡;还有相扑大手印的色纸都是日本国民抢手的收藏品。另有一件物品,即相扑番付编成委员会编制印刷的每场“番付”(名单),倍受人们的喜爱,被日本国民视为艺术品而珍藏。“番付”的文字是一种特殊字体的文字,称为“相扑文宇”,“番付”通过排列先后及字体大小、粗细、长短体现其力士的地位,观赏起来别有一番乐趣。

从体育竞技来看,现今相扑热不及足球热、棒球热,但从日本传统文化底蕴来看,足球、棒球远不及相扑。可以说,要了解日本文化,研究日本文化,那么,对相扑的了解与研究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而且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参考书目:

①《日本相扑大鉴》 (日)窪守广一著。

②《大相扑观战道场》 (日)《相扑》编辑部著。

③《相扑、国际となる》 (日)风见明著。

④《大相扑人物大事典》 (日)《相扑》编辑部著。

⑤《相扑大事典》 (日)金指基著。

⑥《日本大百科全书》 (日)小学馆出版。

⑦《世界大百科事典》 (日)平凡社出版。

《语言教学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关于这一点,中外学者都有过很多论述。美国社会学家福尔森,人类学家A•怀特、林顿,中国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等都有专著作过阐述。概括他们的观点,其一是讲: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文化行为,语言是作为表达人类行为的一种手段,语言产生了文化,语言与文化是相伴而生的。其二是讲:语言不但产生了文化,而且哺育了文化,使文化得以存续与发展,使文化得以交流传播、世代绵延。语言体现了文化,没有语言也就没有文化。其三是讲:两者关系又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在语言与文化关系之中,文化又是语言的“底座”。没有文化,其语言也将随之消亡。语言是不能脱离文化而孤立存在的。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也使其民族语言从中获得发展,它不仅增加了词汇量,还使其语言的表现力变得更为丰富,更加细腻。

语言与文化有着如此紧密的关系,自然语言教学也理应与文化联系起来进行教学。完全脱离文化进行语言教学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因为语言与历史、语言与社会发展、语言与宗教、语言与民族思维、语言与民族心态、语言与民族生活方式、语言与民族价值规、语言与民族习俗等等诸多方面都保持着切实的联系。问题的提出是在于,如何有意识、有计划、更积极地在语言教学中渗透进文化教学。

高等院校的外国语教学之目的,不是简单地解决读外语书,识外国字,扫除外语文盲。不论是专业日语还是公共日语,其教学大纲中都明文规定:日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日语进行笔头与口头的交际能力,造就出祖国所需要的合格的外语人才。一个是“交际能力”,一个是“人才”,要达到这一目的,只单一强调加强听、说、读、写、译的表达方式与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