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淑”质英才--孙淑琴回忆录 第15节

点击:

我的婆婆确实是世上难见的好婆婆。我们从来没有过口角,都是真心为对方着想。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婆婆对我的照顾,在我坐月子的时候帮我照顾儿子,还有婆婆对我们无微不至的体贴,这些都是我将永远牢记的,感谢我善良的婆婆! 

从细节着眼看中国的变化

北京市百货大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建造的第一座大型百货零售商店,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店”。位于王府井大街。其兴建于1954年,开业于1955年,是“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建设在商业领域的重点投资项目之一。无论计划经济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以后,这家商店都以其琳琅满目的商品、热情周到的服务,吸引着来自祖国各地的消费者。短缺经济时期,百货大楼曾经排在北京国营“四大商店”之首,为保障市场供给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直接展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就的“窗口”,也一直被外界视为我国国民经济起伏变化的“晴雨表”。

王府井商业街的变化

而我,作为一名从百货大楼营业最初开始工作的老员工,见证着百货大楼的改变,更体会着我们国家的腾飞。

最初在1955年,北京百货大楼是中国第一家大型百货商店,也是完全由国家经营的企业。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百货大楼包罗了食品、百货、五金、服装、布匹等各个方面的产物,百姓们无论是日常生活用品,还是衣服、五金用品等,都是可以在百货大楼中找到的,这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当时我在百货大楼作售货员工作是非常忙碌、辛苦的。每日都要接待蜂拥而至的顾客,商品柜台也都是时刻拥挤着密密麻麻的顾客。因为在当时的中国,作为最早的国营百货商店,它的物资是最为丰富的,这是其它小型商店所不能比拟的优势。百姓要是想买些档次较高的衣服就都要去百货大楼,其它商店是没有的。再有,作为当时标志性的建筑,无论是外国访华团队,还是外地进京人员,人们都是要来百货大楼观摩一下的,顺便在百货大楼中买些东西带回去,这也是件非常实用又有面子的事情!

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的生产力和购买力水平都还是比较低的。比如一件款式新颖的衣服,现在要是设计出10000件,那在当时那个年代也就是100或者1000件,而且真正能消费得起的顾客也只是极少数人群,更多的百姓都是有一件衣服就知足了,没有那么多的讲究。就这点来说,真是变化很快。之后的几十年间,百货大楼也越来越注意顾客的需求和喜好,若大多数顾客有想要的面料,生产厂家就要及时提供出来,档次也是越来越高,从最初的花布、的确良、尼龙,到后来大家需要的纯棉、羽绒、轻丝、混合丝等各种各样的要求。这些原材料档次每年所提高的具体百分比我们不清楚,但是顾客实际的变化却是我们看在眼里的。有的顾客买衣物很有针对性,别的样式连看都不看,对于衣服的款式、质地都有明确的要求,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被动接受,有什么才能买什么了;有的顾客喜欢炫耀些,就对衣物的档次有很高的要求,价钱这些反而不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了……这些都是体现了我们国家发展变化的。

一者,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上升,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二来,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不仅仅是局限在温饱,而是开始注重更高层次的享受了。具体举个例子,上世纪50年代我刚来北京的时候,那时工厂里面流行布拉吉,但最初中国人还是没人舍得穿这种衣服的,也不喜欢穿。那时的年轻女孩更喜欢穿裙子,上面搭配个短袖衣服就可以了,当时的营业员都是这么穿的,一般的年轻人便也跟着喜欢。早期还是花布的,但花布洗过几次就会褪色。后来出现了的确良,让大家眼前一亮,这可是好东西,不仅穿上好看,而且又不会褪色,就是有些热。可是对当时爱美的女孩子来讲,热也不怕,只要漂亮就可以了——年轻些的就穿得花哨鲜艳些,年纪稍大些的就穿素净些的款式,但裙子也是花的,那时的的确良可真算得上是风靡一时了。除了的确良,那时还有些绸缎的。早时的花布很死板,穿起来不太好看,后来人们就都换成丝绸的了。孩子稍大些时,也都是穿裙子,但都改换了颜色,多用蓝色、黑色的了。大褂子这种衣服自我们参加工作以后就没了,当时都捎寄回老家了。

从细节着眼看中国的变化

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攀升,中国在国际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它开始被更多的国家所关注。最初,中国大多是和相对贫穷落后的小国家建交,像是最初的柬埔寨、朝鲜、缅甸等,而随着中国的不断腾飞,更多的世界先进国家也和我们的祖国建立了良好外交关系,如美国、日本、英国等。对于那些发达国家,特别是最初的发达国家,见到中国这么迅猛的增长势头,也是觉得中国实在是不可小觑,对中国也就更为好奇,想要来切实参观一下。从外国友人的眼中,我们也可以观察出中国的变化。大多数外国访团印象中的中国仍是解放以前贫穷落后的样子,第一次来访的时候所见所闻尚是中国满目疮痍的状况。那时中国很穷,许多人民的温饱问题还都没有解决,衣着打扮就更是落魄。经济水平本就不高,百姓就更不会把金钱浪费在这些服装上,普遍都是不太讲究的。而两三年以后,那些人再次来访,看到中国的变化都是瞠目结舌。仅这几年间的变化就能让外国友人对中国的印象完全改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种变化,在百货大楼的发展历程中也是多有体现的。最初成立百货大楼的时候,整栋楼的装潢、设计、建筑,在当时都算是位居首位的,而在之后的这些年间,它已经变得不再那么突出,有更多新修建的大楼、商厦栉比鳞次,矗立在北京城的各个方位,再也不是百货大楼独占鳌头的局面了。而到20世纪90年代,百货大楼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更是在1993年和1999年,斥巨资对商店从内到外进行了两次大规模装修改造,不仅彻底调整更换了所有陈旧落伍的经营设施和布局,还在卖场内为方便顾客购物安装了自动扶梯,实现了购物设施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社会在进步的体现。

就我们自己的生活而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初我结婚的时候,婚房都是借的,这一住就是20年。等到1979年国家进行“房改”,单位给了我们一套50多平米的房子,我们也拥有了自己家的房产证,当时还交付了2万元,这在当时已经是一笔很大的支出了。虽然很不容易,我们仍是凑足了这2万元,比之过去,仅是听听就已经觉得这是一个无法企及的天文数字要强多了。搬家以后,我们还把最初购买的黑白小电视(大约是1972至1973年间)换成了18色的彩色电视。大约在90年代初期,我们又一次搬家了。我们现在的住房那里初时还是一片荒野,有些平房,后来盖成了楼房,我们便搬了过来。可那会儿的绿化还不好,只有一条很窄的马路,也没有公园,都是一些荒芜的树木和野草。但随着社会的变化,我们的住房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公路变得繁华宽广,周围兴建了绿化的公园,银行超市比比皆是,连我们的楼房也是又重新翻盖过的,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更为舒适、更为便捷。

衡量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最直观反应就应该算是人民的工资了,就我自己的情况来看,就已经非常明显了。我最初在百货大楼参加工作的时候,每月的工资只有30元,后来工作的几年中,工资一直处于上涨状态,每一两年涨2至3元,到1959年,我结婚那会儿也有47元了。那时普遍工资都低,我们百货大楼这样的工资水平在当时已经算是不错的了,而且那会儿物价低,这样的工资也足够我们的生活消耗了。等到我即将退休的时候(1984年),工资已经达到了78元,退休后的退休费是58.9元。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家开始给人民大幅度地涨工资,虽然我那时已经退休,没有赶上,但我还是有些体会的。我在贸易公司兼职的时候,工资已经增长到了100余元,而我那时兼职的工资也有近200元的收入,可见涨幅的巨大。以后的日子里,国家也没有忘记我们这些退下一线的老员工,退休金也是时有调整,早期是三五七十的涨幅,后来就一两百地增长,及至现在,我的退休工资已经达到了2200余元。从30元到2200元,这将近70倍的增长,足以说明我们国家的经济状况,更说明了我们这些百姓的生活是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