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心逐浪高东已晓--韩桂山回忆录 第15节

点击:

部队里的训练很单调,只有刺杀、投弹、土工作业等项目。投弹是训练士兵如何能够将手榴弹投掷得更远;刺杀是考验和敌人格斗时的技巧,确保准确刺死敌人;而土工作业的内容是挖战壕等掩体的方法和布置,我们也是整日用小铁锹在地下挖,最终才能形成战壕。此外,我们还要每日进行运动,分为跑步和做操两项。以跑步为例,我们每日早起要先跑数公里,即便是领导也不例外。直到跑到满身大汗,浑身湿漉漉的,也来不及换衣服,再继续做下面的练习。而衣服则只能靠自己的体温来暖干。做操包含的项目稍广些,有投弹(练习臂力)、俯卧撑、单杠等。单杠的形式更是简单,只在两棵树间置一根木头棒子。我们便利用这个“单杠”来做引体向上等动作。其它诸如齐步走、正步走、跑步走等这些项目就更是必不可少的了。

制作手榴弹(资料)

训练场上刻苦操练(资料)

而即使我们被编入了四野,当时也只有步兵。像炮兵这种兵种,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我记得确实有另外一个部队专门组建炮兵,但却有名无实,只有“兵”没有“炮”。那时部队的炮都是打国民党和日寇时缴获的,数量不多。因此,一个师里面能够组建一个连的炮兵就已经很难得了,其他人则都是步兵。

步兵是持枪训练,分为步枪班和机枪班,所持枪械也是参差不齐。训练时,有人拿的枪是日本制造的,也有人拿的枪是捷克制造的。这些都是以前战斗胜利后从敌人手里缴械的枪支,分配给我们使用。

我被收归在机枪班,很快又获上级提拔。由于我以前参加土地改革的时候曾经接触过枪,对于枪支的性能和使用方法自然比其他人熟悉一些。加之我为人机灵好学,初次接触到部队这些枪支感觉很新鲜,这要比在我土改时使用的枪好多了。所以,我对于枪支的学习更为上心,很快便能领悟要点。再者,由于幼年受父亲影响,“忠诚”二字始终深植我心。我深知,一个人,只有对祖国忠诚,对部队忠诚,对同志和朋友忠诚,才能够在事业上展现出更高、更快的进步。上级见我为人忠诚正直,又能吃苦,对枪支操作的掌握也明显优于其他人,指派我任副班长兼全营教员。在当时,部队的训练并没有正规的教材或教令,都是老兵手口传授给新兵们。因此,我能够作为教员,甚至是教授全营将士的教员,已是莫大的光荣与荣耀。

此外,由于部队中多是没有读过书的文盲,我一个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在其中已算得上是知识分子,能写上几个字那就更是很不错了。那时,每每要写些东西的时候,领导都会交给我来做。及至1950年,我们开设了文化教育课。知识分子充实到部队中来,这情况又有了新的变化。

我那时能够在部队中初露锋芒,有两人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们当时的师长赵国泰,后到旅大警备区任司令员。赵师长注重体质和身体训练,部队中有关训练方面的问题都是他负责,对我的教育很深远。另一位则是我们的寇副师长。他们都在我前进的道路上为我提供了机会。我在部队的训练和生活等各方面均表现出色,凡事力争上游。担任副班长之后,更是带领我班获得了“巩固部队模范班”、“生产模范班”、“训练模范班”等诸多称号。而我自己,也立过一次小功(当时只分大功和小功两种),并曾在四野的评选中被评为乙等模范(当时分为甲等模范和乙等模范两种)。

夙愿得现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终于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喜讯。

那时,我还随同四野在抚顺进行普通军事训练。没有收音机,只是得知了全国解放、新中国成立的好消息。部队里也没有举办庆祝活动。毕竟,在那种驻地分散的环境下,能够将一个营四个连组织在一起开会已是不容易。若要组织起全团士兵,则更为困难。连我们的总司令林彪,也只是针对当时正如火如荼进行着的四平保卫战说了一句:“攻打四平 ,四平打得好呀!”

环境并不允许我们肆意庆祝,我也无缘感受到北京城中举国欢腾的热闹景象,但在我以及和我的众多战友心中,都产生了一种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究其根本,我最初参军就是为了能够实现国家统一,人民解放,真正让老百姓们翻身做主人。如今,这夙愿终于得以实现!我们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国家,属于全国人民的新中国。不再是伪“满洲国”,不再有国民党的暴虐统治,更没有那嚣张跋扈的日本鬼子。我们终于靠着自己的双手打拼出了美好的未来。

新中国的成立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拳拳报国心。我亦相信,自己将在未来的生活中,必会成长得更为坚毅!

经历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开始,我163师也奉命参战。

战争开始前夕,部队已经热火朝天地进行起了官兵动员。“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些如今仍回荡在耳际的振奋歌声就是我们当时情况的真实写照。但是实际参战时,我师并未真正跨过鸭绿江,而是奉令坚守中国海防。我们主要负责的是——丹东、大东沟、庄河、大连、旅顺至新义州这条海防线上的据点。

我们所坚守的海防线对面是朝鲜,与之仅有一江(指鸭绿江)之隔。我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美国飞机在朝鲜境内狂轰乱炸,看到朝鲜人民奋起反抗而击毁的美机。虽然仅有一条鸭绿江为界,但江水两边则是不同的光景。在我坚守中国海防期间,还未见有美机向中国投放炸弹等。

如今回想起来,那时的朝鲜战争真是打得十分艰难。虽然我最终并没有被派遣到朝鲜境内参加战斗,但是作为我国军队的候补力量,我们也是时刻为了冲锋陷阵而做着积极的准备的。投弹、障碍、越野、射击,这些实战技巧我们都烂熟于心,亦每日都要进行高负荷练习。

那时虽说是支援朝鲜作战,但是我国军队的各种武装力量和后勤补给都明显欠缺。有种“小米加步枪”的说法,就是形容我们参战时的状态。我们每名士兵身上都背着一个子弹袋,看起来好像有数百发,但实际上却只有几发子弹,其它口袋里装的都是苞米秸子、高粱秆等。虽然新中国成立,部队中的各种装备较之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许多部队都配备有正规统一的枪支,但也并不充裕。记得我们有的团还曾经在战争中负责押运枪支炮弹,这些都是苏联支援给我们的。这些武器在中国境内并无危险,而一旦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国境范围,美国的飞机则会立即展开激烈的轰炸。因此,我们在运送时也要格外地小心翼翼。

除了枪支以外,我们同样要学会用各种方法来保护自己,争取战斗的胜利。那时,虽然子弹很少,但是我们作为步兵,手榴弹还是比较充裕的。我们一人身挎十余个,面对敌人时毫不留情地进行投掷、引爆。对面而视,我们的刺刀也可以派上用场。部队对我们进行过训练指导,传授我们如何用刺刀置敌人于死地。

而我们那时对于战事仅知的一些报道只能源于报纸。诸如某日美国飞机炸平了朝鲜的一座山头,战争愈演愈烈等信息。此外,在战争中,部队里也涌现出许多先进事例,比如黄继光舍身堵枪口等,号召广大士兵向其学习,激发我们的战斗热情和爱国精神。但如今想来,却有些悲哀。若是当时我们的国家能够有足够强大的后备供给,士兵们能够使用更加先进的作战武器,是否就能有更多鲜活的生命从那场惨烈的战争中存留下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