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在路上--王全祥回忆录 第37节

点击:

他上三年级的时候我才转业回来,所以一二年级的情况我不太清楚。但听我爱人说他开始上学的时候,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大概还没找到感觉。等我回来以后,基本上就是以我为主,以我爱人为辅,教育他、管理他,他到了四五年级的时候成绩开始有起色了。

我儿子从小爱看书,这个好习惯应该说是得益于我爱人的教师职业。在学龄前,我爱人就给他买了很多书,什么小人书、连环画之类的。我爱人很擅长讲故事,他也爱听她讲。所以他一上学写作文就非常的流畅,我记得他们的班主任姓刘,教他们语文。刘老师非常欣赏他的写作能力,还在他们班里挑了几个写作文的尖子生,专门组成了一个文学写作特长小组,其中就有他。

当时,有一本《全国中小学生优秀作文选》,里面曾经登过他的几篇文章,其中有一篇是《好爸爸,坏爸爸》。这其中还有个有趣的故事:他一开始学习习惯不好,丢三落四,总把书本、作业本忘在家里。每天早晨上学的时候,我们不帮他把一天的学习用具备齐了,他就肯定会落下点东西。我那时候基本负责他学校所有的家长会,每次去的时候老师先表扬:“王东作文写得好。”然后就批评:“他丢三落四,不带学习用具。”

有一次开完家长会,刘老师跟我说:“你一定要好好地管管你儿子,老这么着可不行。”我也特别生气,他这个丢三落四的习惯是屡教不改。结果回去以后我就在他屁股上狠狠的打了一巴掌,因为当过兵,手特别有劲,打得他屁股上清清楚楚的五个手指头印。

第二天上课的时候他坐不下去,只好靠在那个凳子上。老师问他:“王东,你怎么回事啊?好好坐着。”他屁股疼,不敢坐。

老师追问:“你怎么了?”

1982年,春节在营房全家合影

他可怜兮兮地回答:“爸爸头天晚上打了我一巴掌,屁股打疼了。”这样一连好几天都坐不稳当。但是他也没怨恨我,因为当时一打完我就跟他讲道理。我引导他:“当兵的上战场打仗,不带枪、不带子弹,算个好士兵吗?能打胜仗吗?”

他回答:“不能。”

我接着问:“那你当学生的上学,不带课本、不带作业、不带纸墨笔砚,学校老师们不批评你吗?这不影响你学习吗?”于是他终于明白了我的苦心,给我保证以后再也不丢三落四了。晚上吃饭的时候我还特意给他炒了两个好菜,鼓励他。

于是他把这个经过写成一篇作文,也就是《好爸爸,坏爸爸》,写得非常生动有趣。后来又一次开家长会的时候,我一进学校,就看见他们学校的宣传栏里贴着这篇文章。开会的时候老师也给他们班的学生和家长读了这篇文章,当时我感动得都掉眼泪了,觉得我这儿子太懂事了。而且我发现他很知好歹,不是那种“孺子不可教”的人。只要老师和家长适当地教育他,他是能够成为一个积极有为的好孩子的。晚上带他回家,我一边走一边给他买了一个糖葫芦,鼓励他,表扬他。

爱看书为他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文字基础,而他独到的观察事物的角度为他的写作积累了不少新鲜的素材。比如说当时砖塔胡同口有一个小食品部,经常换牌子,标明每天卖的食品的种类。他在六年级的时候就以此为素材,写了一篇文章,叫做《食品店的变迁》。他通过食品店更换牌子、调整里面卖的东西,发现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在悄然地发生变化,这种看问题的角度是很深刻的。一个小学生能够写出这样一篇文章来,也算是相当不错了。

我的儿子

他上六年级的时候,单位给我分了一套五十二平米的两居室,我们就从西四搬到设计院了。他在小学一直是尖子生,他们学校教育质量很好,后来他们班的学生基本上都成才了,考上了重点中学。

三里河那儿有一个四十四中,它不是西城区官方意义上的重点中学。但是它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设施都是有口皆碑的,在西城西边这一块号称“无冕之王”,是一所没有“重点中学”牌子的重点中学。我们就选择让他考这个学校,最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四十四中录取了。

在初中他的学习成绩也一直比较优秀,在班里担任班干部,我记得担任过文体委员、学习委员、宣传委员等等,属于全面发展型的。基本上那时候我们就不怎么操心了,他完全可以把自己的学习安排得妥妥当当。当时我们的两居室一大一小,大卧室是15.6平米,小卧室是12平米,他在小间里有一个独立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四十四中的教育质量很好,为他后来考重点高中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初中毕业以后他考上了北京实验中学,是北京市的重点高中。当时因为他是教师子弟,所以优先录取。在实验中学这三年里,他的学习又上了一个台阶,自觉性也更加强了。我印象特别深,那时候开家长会,没什么事我就基本上不用去了。有时候跟老师通个电话,了解一下情况,彼此都非常放心。

到了快毕业的时候,学校组织家长参加填报高考志愿的班会,跟自己的孩子一起商量、考虑。我希望他学法律,征求他的意见,我说:“咱们学法律专业行不行?”他当时回答说:“你说了算,爸爸,你让我学什么专业我就学什么专业。”我爱人一开始不太赞成,但最终我们的意见都达成一致了。于是他填了两个志愿:一个是北大的法律系,一个是首都经贸大学的金融系。前三年,北京大学法律系的录取分数线基本上是在五百一到五百五之间,而他模拟考试的时候成绩是五百三十多分,所以第一志愿就填了北京大学的法律系。结果他们那一届高中毕业生填法律系的特别多,把北大法律系的录取分数线一下子提上来了,提档线是在五百五十分左右。他当时的总分是五百三十八分,就落到第二志愿了,首都经贸大学的金融专业。就这样开始学习金融了。

上大学的时候他是学校学生会宣传部的部长。当时他们班三十六个学生都是重点高中毕业的,素质非常好。最后大学毕业分配的时候,什么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行、农行等几大银行都蜂拥而至,到他们金融系抢高材生。当时他是准备考研究生的,但是我觉得大学毕业了以后考研究生,还要再读三年,很浪费时间;而且国内的研究生也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所以我主张让他先上班,积累一段时间的社会工作经验以后,再去读研,继续攻读博士也行。他在这些方面比较尊重我的意见,所以就准备参加工作。后来选择哪个银行也是征求我们的意见,我和爱人都觉得工商银行是个老牌子,比较踏实、稳当。所以最后他选择了工商银行北京分行。

他在北京分行工作了三年,调到工行的总行,在那里干了两年。然后他自己报考了悉尼的麦考瑞大学,这个大学在东南亚金融专业里边是号称老大的,教授都是世界各国的名教。他从2004年开始到那里读研,2006学业结束。毕业的时候他们学校邀请学生的家长参加毕业仪式,我和爱人就过去了,在悉尼待了一个月的时间。

2006年儿子拿到了悉尼麦考瑞大学硕士学位证

当时我们去一方面是参加毕业典礼,另一方面也想找他商量一下,不知道他毕业以后是要继续攻读博士,还是就地参加工作,还是回国。我们是想说服他回国的,我觉得金融专业读不读博士没什么实际意义,也特别得不愿意让他留在澳大利亚。跟他一商量,大家不谋而合,他也不愿意留在那里。其实悉尼是个宜居城市,环境特别好,四季如春,冬天最低温度也有十多度。草地一年四季都是那么绿,树木一年四季都开花,散发出淡淡的芳香,氛围很宜人。但是那个城市的人工作和生活都没有激情,他特别不喜欢这一点。和他一起过去的几个男生也都觉得悉尼不是创业的城市,而是养老的城市,适合养精蓄锐。所以他们都主张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