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仰望青松--冯黎回忆录

点击:

前言

他曾经是懵懵懂懂的少年,也曾“少年不知愁滋味”,也曾饱受风霜、历经巨变,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任重致远;

他曾经是一个志在四方的青年,面对生活的坎坷和波澜,他没有意志消沉,而是坦然面对,百折不饶;

他曾经是一个血气方刚的海外游子,国外的一切苦难和挫折没有击败他,遭受了无数恶势力的打击报复,他发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豪迈呼声;

他现在尽管已贯朽粟陈、衣食无忧,但他仍心忧天下、济弱扶倾,竭自己之所能,为人民造福;

他现在是伟人特型演员艺术团的团长,重任在肩让他时刻未曾懈怠,鸿业远图的理想使他一刻未息,朋友们说:团队哪里有了困难,他就会在哪里出现;

他现在是共和国的伟人陈毅元帅的特型演员,尽管“创业艰难百战多”,但他依然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风行草偃,即事穷理。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去一起见证本书作者——冯黎先生一路走过地不平凡的业绩。

父亲——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我的父亲母亲

我的父亲叫冯国栋,是一位慈祥、善良的老革命干部。

父亲最初就职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后来由于工作需要,调入北海舰队。一直在山东长岛要塞、辽宁地区旅顺段、青岛等战略要地服役,退役后仍然铭记着自己的海军生活。

1962年,父亲三十岁时有了我这个爱子,当时他还在北海舰队长山水警区工作。1963年前后父亲转业来到北京,那时的我跟随母亲、姐姐一同前来。父亲一到北京就被分配去平谷区的一家银行做了领导干部,母亲也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因此家境状况在当时算是中等,吃穿都不愁。

刚到北京时,我们并没有和父亲住在一起,而是住在城里的舅舅家,周末或者不定期的随母亲去父亲工作的地方团聚,年幼的我对父亲的工作氛围有一种新鲜感,也对银行工作非常好奇。1966年我四岁时,“文化大革命”爆发,这也成为了我年幼时印象最深刻的记忆。

记得初期我父亲被迫戴高帽子去游街,穿着都已经不是正常人了,一切行动都是受控制、受限制的,整天被批斗、被整治,又称呼他为“叛徒”、“内奸”、“为某某卖命”。有一个造反派的头目叫什么我记不清了,他把我父亲整得最厉害。我非常痛恨那些批斗父亲的人们,可是年幼的我无力去改变这一切,尽管肚子都快气炸了。但是父亲依然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诸如此类好多负面的东西像白纸黑字印在我脑海中。母亲很艰难的骑着自行车驮着我们姐弟俩到市里去上访,伸张父亲的冤屈。

父亲被抓走被迫蹲小黑屋,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那时候要想见他突然变得名不正言不顺了,平时全家团聚的那种由衷喜悦,那种自然和谐的氛围,突然出现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父亲莫名其妙的进了小黑屋,我要看他也受到限制,领导不批准就没法见到。终于一次得到批准后与父亲相见,进去看到小黑屋里又脏又破,屋中间的小桌上放着一个破碗,父亲在一个角落里坐着,看起来灰头土脸,穿着也是破破烂烂的。本来我父亲是一个很讲卫生,很利落干净的人,而且也是当时的美男子,却变成了这般模样,这一切让我小小的心灵特别难以接受。

我一直坚信父亲没有错误,他也不该被批斗。母亲为了讨回公道,经常要去市府申冤叫屈,小时候我当然也不懂得怎样为母亲分担这些忧愁,后来我略微懂事一点,觉得母亲拖着我们俩一天到晚的去讨公道很不容易,就尽量少淘气一些,减轻妈妈的生活负担。

时间过得真快,到我1970年上小学时,父亲逐渐有了一些自由,能够从平谷骑自行车回家。他深知我母亲一个人带孩子不容易,常常骑几个小时车子回来。就在前几天我开车去燕郊,他坐在车上还感触特别深地说:“儿子,你知道吗?曾经在这条燕郊公路线上,我都是从平谷骑自行车回到二环以内。”为了儿女,父亲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后来我才知道为了能够早点回家,他被造反派下放到农村山区进行劳动改造,跟农民在一起干各种农活,也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罪,有时候连基本的吃喝都保障不了,但是父亲意志非常坚强,挺过来了。

到了1972年父亲平反了,他一个人憋在家里不说话,掉了好几天的眼泪。尽管我与父亲没有很多的语言交流,但与父亲对视的时候,我依然发自内心的崇拜他,有那种心领神会的感觉,就像是我对他说“爸爸你一定是没错的”。果不其然,历史是会验证一切的,最终证明父亲并不是什么坏人,他过去所做的一切是对的,是个很好的领导干部。

平反之后父亲的心情有一个很大的转变,也在慢慢恢复,争取早日从“文革”中被批斗的阴影里走出来。父亲比较内向,做事非常耐心和仔细,又回到单位后干起工作来还是很优秀的。下班回到家里面也总帮母亲做家务,带着围裙去厨房做饭,男人做的事情他都去做,女同志该做的事情他能做的也做到了。尽管每天上下班很辛苦,可是母亲上班也不容易,他心疼母亲,家务活干起来从不含糊,也没少做过。

父亲一直把在工作上的热情和勤奋贯穿到今天,就是现在离休以后仍然去做很多事情,不管什么人有什么难题,有什么需要父亲做的,他仍然会非常慷慨的、竭尽所能的提供帮助。父亲今年七十六岁了,每天还是在看大量的革命历史书籍,在我印象当中,从他起初的革命生涯一直到现在,始终都是贯穿着一种信念,始终都有这么一种强大的革命精神贯穿在整个事业当中,直到现在依然如此。

我为有这样的父亲而骄傲。

母亲——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

我一岁时的全家福

我母亲叫萧瑞坤,是农民家庭出身,老家在山东烟台的福山区西牟村。西牟村有一个非常庞大的萧姓家族,整个一条巷子里十之八九都是姓箫的。母亲家族里有很多的亲戚,我的几个舅舅,也都是老革命,我们在大连生活的时候,大舅当时在大连工业局当领导。大舅妈也是一个老革命我原先却不知道,直到后来我不经意当中遇到了一个非常了解近代史的老师,他告诉我说:“你大舅妈可不得了呢,她当年是叱咤白区的双枪大姐”。在这之前我只知道大舅在解放战争时期是非常有名的地下党员。

母亲家族里的这些革命英雄让我小时候就对红色文化异常着迷。

我小时候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会比和父亲久一些。我母亲非常伟大,因为小时候每天都能够见到的唯一的亲人,就是母亲。父亲在单位不能够经常回家,母亲一个人把我们姐弟俩拉扯大。在那个条件非常艰苦的历史时期,爷爷、奶奶很早就去世了,姥姥、姥爷年岁已高并且还在山东老家,母亲的那份操劳可想而知,一个人扛起家里所有的事情。她从大连到北京,一路风风雨雨,尽管北京有亲戚,偶尔也去投亲靠友,但是更多的是母亲带着我们。正好又赶上“文化大革命”这个艰难时期,母亲抱着一个领着一个,特别地辛苦。尤其是我得重病的时候,她为我操碎了心,直到今天也还在为我操心。

现在母亲尽管年纪大了,但如果我有重大社会活动时,母亲都会参加,第一时间支持我。包括我现在从事传承革命精神的演艺事业,母亲都是鼎力支持。前些日子我组织了一个重大活动,母亲一大把年纪还专程赶到现场,让很多人非常感动。一些首长、首长的秘书都特别尊敬我的母亲,跟她老人家说,“你这个儿子啊,是个英雄的儿子,塑造了我们伟大、敬爱的元帅,您就是伟大的母亲,敬爱的母亲,请上台来!”之后毛主席的秘书、朱德元帅的秘书、陈毅元帅的秘书,还有几个部长、将军们共同和母亲一起合影,以示对我父母的高度的赞扬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