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女儿的孩子同样也是个女孩子,名字叫张跃。这个孩子出生的时候在医院把脚踝给扭伤了,到法院打官司又没打赢,医院只负责免除医药费、住院费、出生费,孩子却落下病了。当时我妻子素华已经退休,她天天背着张跃坐公交车去儿童医院看病,一直坚持了6年,不管风吹雨打从不间断。差不多好了以后,这孩子就被接回到张家口去上学了。后来我想办法把她接到了十八中,交了1.2万元的借读费。在这跟着我好好学了几年,高考回原籍参加考试,考上了北京吉利大学新闻专业。毕业后在新华网工作,是单位里面的骨干,负责招聘、面试,总之干得很不错。
我告诉她们俩:“你们俩好好把身体锻炼好,该拼命的时候拼命,该休息的时候休息,平常有点小病要早治,得劳逸结合。”看着子女们都有自己的事业我心里很宽慰,希望他们的生活安安稳稳、身体健健康康。
被十八中学返聘
虽然到了退休年龄,本应该在家休息、颐养天年的我依然放不下教育工作。作为一名老师,不能就这么浪费宝贵的时间,我愿意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传授给更多的学生。
1991年,我离休后被十八中学返聘。许多和我一样已经办理离休、退休手续的老师依然坚守岗位,根据自身条件继续从事力所能及的教育工作。我成为十八中学成人教育学校的校长,同时担任集邮协会秘书长,带动成教的老师们一起集邮。通过以前做的各类邮集,让他们了解十八中集邮协会的成长经历,也鼓励成教的师生一起办集邮展览。各班平常都参加我们十八中学组织的集邮活动。这个时候我们组织或者参加的比赛已经比较正规了,展框等也都符合了标准。
1994年4月,老教育工作者十八中分会改选了新的领导班子。我们老教师协会在学校领导及有关部门的直接支持帮助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开办了各种专业技能培训班、辅导班。对在校学生也举办了学科知识讲座,集邮知识讲座等,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我不但成为十八中学老教师协会的成员,还继续担任着十八中学集邮协会的工作。在我的努力之下,集邮协会的工作越办越好,我甚至还写信邀请了很多文化界的知名人士为纪念封题词,集邮协会成立5周年的时候请冰心老师写了题词,6周年的时候是请巴金老人写的,7周年时有幸请到曹禺老师,还有集邮协会成立10周年的时候是由贾平凹老师题的词。
我认为集邮活动同时也是文化活动,因为它很好地传播了文化知识和历史知识,而我们集邮协会制作的纪念封,正好也具有纪念文化传播的意义,所以我决定请有关的文化界人士给纪念封题词。第一次,我写信给冰心老师的女儿,把希望冰心老师为我们学校集邮协会5周年纪念封题词的事情告诉了她。大概过了一个多月的时候,冰心老师回复了我们。其实我没有抱太大希望,毕竟她工作那么忙,又那么大岁数了,能够给我们题词是最好不过的,但是写不了也不勉强。收到她的这封回信的时候,全校都轰动了。校长看后提议把信贴到橱窗里,让全校的同学都看一看。现在这封信保存在学校的档案室里,学校作为档案保留起来了。
集邮协会6周年的时候,我们学校又决定请巴金老人给题词。可不赶巧,那时候巴金老人正在上海的医院里住院。他的回信从上海寄到秘书处,又从秘书处寄到我们学校,中间大概花费了3个月左右的时间,还挺曲折的,真是非常感谢他老人家。
冰心题词的5周年纪念封
巴金题词的6周年纪念封
曹禺题词的7周年纪念封
贾平凹题词的10周年纪念封
1998年的夏天,“九八年洪灾”。长江流域遭受了多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沿江各地特别是长江中游一带险情不断,人民群众的财产乃至生命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几十万人民子弟兵和几百万人民群众在抗洪前线奋力拼搏,全国各地人民群众纷纷捐钱捐物支援一线。我也立刻组织学生到天坛公园展开“抗洪义卖”活动支援灾区。
当时是周末,班上的很多同学自愿放弃休息时间,一大早来到天坛公园的西门集合。因为是自愿参加,所以我不强求每个人都到,但是学生们表现很积极,甚至有些家住在东高地的同学还专门骑自行车赶来,这让我相当得感动。我们的义卖活动很简单,在人流比较密集的天坛西门口摊开一张折叠床,把我收藏多年的邮票捐出来义卖,其中还有一些邮票是同学和老师们无偿捐献的,也有人直接捐钱。
但是当时经验稍显不足,首先我们没有宣传“抗洪义卖”活动的经费,全靠我和学生在摊位旁介绍邮品招揽群众,而且当天到天坛公园的多为外地游客,他们围过来看热闹的比较多,所以最后义卖筹集的赈灾款只有70多块钱。虽然钱不多,但我们还是相当重视,通过学校团委会正式地向灾区捐献了这笔赈灾款。
被十八中学返聘
“九八洪灾”义卖活动,左上拿红色本子的是我,旁边坐着的是我两个外孙女
后来组织募捐活动时就比之前有经验了,当时丰台师范学校的康红同学身患骨癌,我们十八中学的师生在得知这一情况后积极为她募集医疗款。我们在学校的阶梯教室里公开竞拍,除了我个人无偿捐献的邮票外,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义务捐出来的邮品就有百余件。整个活动持续了一个半小时,同学们热情参与,现场气氛相当热烈。这次筹集的爱心款总金额将近两千元,也是通过学校团委会直接送往康红同学的手中。
1999年,是我们十八中学集邮协会最为丰收的一年。全校的同学在我们的号召下,积极参加了市集邮协会为迎接1999年世界集邮展览而举办的青少年集邮知识竞赛,北京鲁迅博物馆组织的“我心中的鲁迅”征文活动,全国青联主办的“迎澳门回归全国青少年集邮知识大赛”和“喜迎澳门回归暨十八中集邮协会成立12周年集邮展览”、北京档案馆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50华诞举办的“我爱首都,我爱首都博物馆”大型征文活动。这一系列的集邮活动和集邮知识竞赛,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活动,增加了授课的知识面,更为我们学校带来不少的荣誉和知名度。
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还专门来学校采访过我,他们当时计划制作一期关于在校园里开展集邮活动的节目。起初找到北京市集邮协会,在那里了解到以学校为单位开展集邮活动最突出的就是我们十八中学,于是直接赶往我们学校来做专题采访。整个节目录制的过程非常认真仔细,从上午开始在学校里一遍一遍不停地录。又到我家里单独采访,直到下午三四点钟结束。这期节目制作完成之后在中央电视台的教育频道和中文国际频道播出。
这期节目从集邮讲座开始,在学校的多功能教室现场录制了最佳邮票评选活动,由我给同学们介绍一些有特色和有代表性的邮票,然后让大家从众多的邮票当中评选,评出心中最好的邮票。大家各抒己见,对每一个评选出来的邮票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节目组用这种轻松活泼的方式,突显出十八中学对集邮知识的普及和专业素养。
在对我的个人采访中,详细询问了学校组织集邮活动的具体情况,例如每次举办的集邮展览的主题、范围和意义,以及我个人收藏邮票的一些心得体会等等。我认为集邮很有意义,少数人的集邮不是集邮,只能算是个人爱好。集邮活动应该扩大社会影响,应当把它引入社会,发挥它的社会功效。当集邮成为一种社会活动,它的功能性被社会大众接受并且引起百姓的广泛兴趣时,这才是真正的集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