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岁月如歌--宿世芳回忆录 第47节

点击:

我和老伴已是耄耋之年,之所以身体还好,能够老有所养,有病早治,这与四个儿女的尽心孝顺是分不开的。

人到老年,最怕的就是孤独。每周都有子女回家和我们老两口一起用餐、谈天。远在美国的女儿也经常来长途电话跟我们聊天。这使我们能够享受天伦之乐,精神上也得到安慰。 另外,我们还有好邻居,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我非常认同这点,真是“邻居好,长寿宝”。 

2008 年底,小女儿宿虹寄来的新年贺卡,我十分喜欢

有人说:“八旬大华诞,人生新起点。身康脑力健,百寿园里见。”长命百岁,这当然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但实际上很难实现。人老体弱多病,也是人生之无奈。毛主席80岁前两年就已不能站立,整天卧床不起。他在重病中还背诵《枯树赋》,这首词是南北朝著名文学家庾信所写。词中有这么几句:

此树婆娑,生意尽矣。

……

昔年种柳,依依汉南;

今看摇落,凄怆江潭;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这里抄录的若干句,就可看出一位老人晚年时的心情。

我认为,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抗拒。我是唯物主义者,要积极乐观,笑对人生。

我们已是年逾八旬的老人,很荣幸地经过了“救国”(抗日战争)、“夺国”(解放战争)、“建国”(十个五年计划)、“护国”(粉碎“四人帮”)、“强国”(改革开放)这整个党和国家前进的历程。我们也经过战争时期的艰苦岁月,经历过“文革”内乱的冲击时期,但都平安渡过。我和老伴携手走过六十载,养育四个孩子,看着他们长大,孩子们又看着我们俩变老,可谓是人生如歌,往事如烟。

人在困难的时候,家就是一个温暖的窝。我们的一家人充满了爱。我看到孩子们享受母爱时,就会想起我的生母,老伴看到孩子们享受父爱时,也会有许多感想。这就是我的一家,和睦、温暖的家。

后记

手捧着这本回忆录,往事一幕幕在我的脑海里重现。回首往事,从曲阳农村到首都北京,从儿童团团长到中国海关总署副署长,从不谙世事的垂髫稚子到两鬓飞霜的耄耋老人,我一直在路上前进。时光匆匆,我既经历了战争时期的烽火,又饱览了和平岁月的胜景,人到晚年,还能写一本回忆录,记录自己的一生,真是一件乐事。

我的这本回忆录能顺利成书,首先要感谢的是北京回忆久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他们的辛勤劳动才让这本书能和大家见面。同时,还要感谢我的老朋友王兴有,正是在他的引荐之下,我才有机会了解北京回忆久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并最终使我的回忆录付梓成书。

这本书是在宿光编撰的《宿世芳传记》初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因此,也对花费一年多时间搜集资料,撰写传记的宿光表示感谢。尤其要感谢的是为我的回忆录作序的刘宇和王良同志。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出宝贵的时间为我的回忆录作序,是对我莫大的支持。

回忆录成书之时,谨此对以上各位同志致以衷心的感谢。 

宿世芳

201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