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跋涉者--孙维韬回忆录 第41节

点击:

同时,他工作时极端深入细致。他不但对工作一清二楚,对身边工作人员的情况也掌握得很清楚,甚至连我们下属印刷厂普通印刷工人的家庭困难他都非常清楚。每次需要打印文件的时候,他都自己到印刷厂去,坐在打字员身边看着他打材料,然后他再亲自校对文件。之后,他还会跟打字员和工人聊天,了解最基层的情况,甚至比办公室主任了解的情况更细致。

刘亚楼深入群众,言出法随,以身作则,光明磊落,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办事原则性非常强,而且他时间观念特别强,办事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分秒必争,绝不浪费时间。他特别喜欢我翻译的马雅柯夫斯基的一首讽刺诗《开会迷》。

这首诗曾经也受到过列宁的表扬,这是1922年马雅柯夫斯基在《辣椒》上发表的一首讽刺诗。诗中对“开会迷”进行了辛辣的抨击。诗里说所有的共产党员们开会已经开得入迷了,他们天天开会,一天开20个会,而且都分成上、下两半开。召开政治局会议,就是研究钢笔水的问题。这个诗发表之后,得到了列宁的肯定。认为这首诗正确地反映了某些对开会入迷的党员,批评得十分正确。

刘司令员也非常同意列宁的观点,他说:“我们经常听到老百姓的批评说,‘日本人的罪多,国民党的税多,共产党的会多’,可见我们开会浪费了多少时间!”他接着说:“我到一个师去,严厉批评了那个师长,因为他说下午3点召开某团干部会议,结果下午3点半他还不来,全团两三百人在那儿等他,他不知道珍惜别人的时间就是珍惜生命。我给他算了一笔账,他浪费了全团两个半月的工作时间!每个人半小时的时间,加在一起就很不得了。所以我们也一定要珍惜别人的时间,要学列宁把效率提高,一天干24小时的工作,这样才能满足突飞猛进的革命需要。”

他到处讲这些话,每次开会之前都让秘书发“安民告示”,要求每个人把自己的发言浓缩在10分钟之内。这一点是跟列宁学习的做法。所以刘司令员的会议都开得非常紧凑,一个小时可以解决很多问题。那种开着会又喝水,又哼哈,不抓紧时间进入正题是绝对不允许的!正是因为刘司令员的时间观念非常强,所以他的工作很多但全部井井有条,从来不会“忙中出错”。

2007年春节期间,我们拜访翟云英医生时,喜获翟云英赠墨宝

(翟云英系刘亚楼司令员夫人,2011年83岁)

刘司令员对我的关怀

刘亚楼司令员对我有知遇之恩,在给他当翻译的十年中,他对我的帮助和关怀无处不在。他就像启明星一样,永远照亮我前进的路程。当我被诬陷贪污,极度绝望,感到已经走投无路的时候,他还叫吴政委悄悄地来给我专门捎话。吴政委对我说:“刘司令员非常关心你,他让我转告你,你刚30岁,整个人生才刚刚开始,跌倒了再爬起来就没关系,要夹着尾巴做人。刘司令员特意再三强调,说了三遍‘不要自杀!不要自杀!不要自杀!’”我听了这些话,感动得几乎落下泪来。刘司令员的提醒真是非常关键,他猜中了我的心思——当时我那么年轻却遭到这么大的挫折,心里真是感到生活已经到了尽头了,没法过下去了,而他在最关键的时候出现,一语道破了我内心的症结,给我指出了前进的方向,这真是很不得了啊!什么叫关心?这才是真正的关心啊!

从那以后,每当我困惑的时候,彷徨的时候,我只要一想到他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想到他给我教育和帮助,我马上就获得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马上就能振作起来,继续前进。这就是刘司令员给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对这一生工作的总结和感悟

学生时代的我认为学习是最大的乐趣,从来没为学习感到苦恼。大家都怕考试,我却特别喜欢考试,因为我学习好,每次考试恰恰是我展露才华的好机会,所以我特别乐于参加考试,而且每次都绝对考好。

后来工作了,我就认为工作是我最大的乐趣,由于自己觉悟提高了,入了团,入了党,自己的责任感也增加了。这个责任感就是:我一定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很好地完成,在这上面表现出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对党的忠诚。我所承担的任务,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完成,绝不辜负人民对我的信任。而且我不是一般地完成,我是创造性地完成任务。领导给我派下来的任务,我每次都能创造性地完成,所以我的一生当中除了受打击、受陷害的那段时间以外,我几乎年年都立功受奖,不是“先进工作者”就是“模范共青团员”、“优秀共产党员”,这都是因为我工作特别出色。

在这些荣誉当中,我最珍惜的有三个称号:“毛著学习标兵”、 “优秀共产党员”和“资深翻译家”。“毛著学习标兵”反映了我是一个思想境界比较高的人;“资深翻译家”说明我能力强,而且出版了这么多的书。这是我最珍惜的三个方面。另外的级别问题、待遇问题、津贴问题、稿费问题,我都不在乎,都把它们看成过眼烟云。

最令我珍惜的还有领导对我的三个评价。

第一个评价:在孙维韬的人生辞典中,从来没有“困难”二字,他永远都知难而进,而且绝不后退。

第二个评价:孙维韬对待工作充满了革命激情,他像一团火,走到哪里在哪里燃烧。

第三个评价:只要是孙维韬应允的,他一定会完成。因为有条件他会上,没有条件他会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上,他一定会完成任务,领导最放心。

这是我在军科的领导政治部李文瑞主任给我的工作评价,我对这三条非常满意!

影响我半生的李文瑞将军,他给我三条评价,让我铭刻在心,永生不忘

刘亚楼是我和爱人的月下老人

说起我和爱人的相识,刘亚楼司令员可谓是我们的“月下老人”。他第一次给我们牵线是1954年在丹东搞苏联设备接收工作的过程当中。那时候朝鲜战争结束了,苏联要撤军回国,同时决定把中国境内的所有设备都折价卖给中国,这就需要双方派出代表团开展交接工作。中方的代表团团长就是刘亚楼司令员,我全程跟随他参加交接工作。

由于双方谈判需要很多翻译,刘司令员下令把空军的全部翻译,包括已经改行的翻译全部调回来参加交接工作。我的爱人温家琦也在被调回之列。她原先是五航校的翻译,后来被派到八航校,学成留校当教员,教发动机专业。

很巧合的是,我爱人在交接工作中的优秀表现恰好被刘亚楼司令员全都看到了,他对这个小姑娘印象很深刻,觉得她翻译得非常好。于是,在第二天的空军全体翻译大会上,刘司令员当着三百多名翻译的面夸奖了那个小姑娘,号召大家向她学习,而且他还当众说这个姑娘翻译得比我还好。

1954年,温家琦23岁留影

我那时年轻气盛,很少佩服什么人,但经过刘司令员的这一番夸奖,我也不得不认真地打量起那个姑娘:她脸红红的,梳着短短的小辫子,身穿黑色机械师工作服。人有点胖,但看着很漂亮,很聪明。那是我对她的第一印象,从那以后,我的心里就印下了一个名字——温家琦。

翻译大会结束后,刘司令员就把温家琦从浪头机场调到了我们接收办公室。他还特意跟我说:“这个小姑娘很好,翻译水平很高。你应该和她好好相处一下。”我当时是翻译组的组长,刘司令员的意思就是让我和她多多接触,这样明显的用意我当然不会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