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跋涉者--孙维韬回忆录 第7节

点击:

没想到,这次对话就成了父母最后的诀别。母亲的手慢慢松开了紧抱着的福生小弟,她那明亮的大眼睛也终于闭上了。

母亲走了,她辛苦操劳二十余年,终于可以闭上眼睛好好休息了;母亲走了,她是带着对七个孩子,对这个家的眷恋和不舍走的,她从没有怪过孩子们淘气不懂事,人生的最后时刻还放心不下我们;母亲走了,我们失去了伟大慈爱的保护神,父亲失去了朝夕相伴、精明能干的贤内助,爷爷奶奶失去了贤惠孝顺的好儿媳,邻居们失去了热心可靠的好姐妹。她的生命永远停止在年轻的41岁,她这短暂而忙碌的一生都是为这个家、为孩子们在操劳,而我们这些儿女们从来不理解母亲的辛劳,从来没有为她分忧。每每念及此,我都感觉无比内疚和自责,心如刀绞一般疼痛,眼泪夺眶而出……

母亲猝然离世,家里完全没有任何准备,一切都乱套了。父亲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他要赶紧想办法处理母亲的后事,又得买棺材,又得找人帮忙,刚满月的小福生又没有人带,一直哭闹得很厉害。我父亲非常着急,我就慌慌张张地跑到那屋把哥哥弟弟们都叫醒了,说:“妈妈死了!”那时候大家都没想到会这样,都慌了神。这时候也根本没人顾得上管福生弟弟,只有我抱着他,他一直“哇哇”地叫,我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只以为他是饿了,就把他的嘴对准了水管子给他喝凉水。他被我灌了一肚子凉水之后就不再吱声了。东北冬天的自来水有多凉啊,他那么小的孩子被灌了一肚子凉水,按理来说能不能保住命都是个问题,但是我弟弟真是命大,就这样他还活过来了。

母亲的猝然离世不仅让父亲手足无措,也引起邻居们的震惊。没过多久,就有好多邻居主动来我家里帮忙:给母亲穿寿衣,照顾孩子,帮着做饭等等。因为他们都知道,母亲这一去就相当于我们家的主心骨没有了,大墙倒掉了,家里已经乱成一团。再加上母亲生前非常善良,睦邻友好,所以邻居们能帮忙的基本都过来帮忙了。

这时候父亲才可以有点空暇时间来思考问题了,他首先考虑的就是母亲的死讯要不要告诉我爷爷奶奶。后来他决定,这个消息暂时先不能告诉他们,要等过一段时间家里的情况稳定下来了再说。于是,父亲只通知了我大伯父、二伯父他们。

我二伯父一直对我母亲非常敬佩、非常尊敬。得知我母亲去世的噩耗后,他非常悲痛,立即从沈阳坐车赶来参加我母亲的葬礼。

父亲给母亲买好的棺材就停在我们住的大院里头,长春无线电街13号院。我们大院当时一共有25户人家,住在两层楼里。母亲去世是在冬天,就直接在院子里搭了席棚,设了母亲的灵堂。举行葬礼的时候,院子里22家人都来给我母亲吊孝、磕头,很多人都为她的过早离世而伤心落泪,邻居们都很怀念她。

奶奶和爷爷去世

令大家都没想到的是,母亲的葬礼还没结束就又有风波。我二伯父没能按照父亲的嘱咐封锁母亲的死讯,他回老家以后把这个消息透露给了我奶奶,奶奶听了之后,立时一口气没提上来,竟也跟着去了!二伯父也没想到竟然会是这样的后果。奶奶当时只有66岁,以前也没有什么特别危重的疾病。后来大家推测奶奶的死因,大概是因为平常她们婆媳关系特别好,奶奶一直特别喜爱我母亲,拿她当亲生女儿对待,一听说我母亲死了,奶奶一时间接受不了,心里极度悲伤和惊讶,突然间发急病去世了。

这时候我母亲还没下葬,老家那边奶奶又去世了,又得办一场丧事,我父亲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没有别的办法,父亲把母亲安葬好了之后,立刻又带着我们所有的孩子回老家去奔丧。因为父亲一直孝顺,他和奶奶的感情一直特别好,所以孩子们他全部都要带回去给我奶奶吊孝。平时我奶奶最喜欢他,吊孝的时候父亲哭晕过去好几次,刚刚失去了相濡以沫的妻子,又失去了最疼爱他的母亲,父亲受到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这都是常人难以承受的打击。那个时候,他该有多么悲伤啊。

奶奶去世后,爷爷就被接到二伯父家去了。两年之后的1943年,爷爷也去世了,享年75岁。两年间,家里去世了三位大人,连着办了三场丧事,这可真是了不得,感觉就像天塌下来一样。我现在都记得母亲刚去世后那几天的情况:我们这些孩子几乎连着三天没能吃上正经饭,家里全部乱了套了,连饭都没法儿做了。我们吃的东西都是别人家做好了送来的,东家送点馒头,西家送点包子,我们只能等着别人接济,人家给送点什么我们就吃点什么。

这时候我才感觉到母亲的存在有多么重要,以前她在的时候完全没有意识到。母亲一没了之后,那真是家里的主心骨没有了,就像天塌下来一样:屋里炉子没法儿生了,吃饭没人管了,孩子衣服也没人洗了,都穿得脏兮兮的,而且浑身都是湿的,感觉家里就像全都垮了一样……母亲对我们这个家真是太重要了。

除此以外,还有一点我体会非常深刻:原先我们男孩子爱打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从不知道体谅母亲的艰辛,觉得什么都有保障。家里虽然吃得不好,但回家就有热饭吃,衣服有人给洗,上学有人管,觉得一切都很正常,都是理所应当的。母亲突然间去世了之后,我们好像一下子就长大了,懂事了。我大哥不那么淘气了,开始努力学习了,我姐也懂得照顾我们了,她也很后悔当初不能体谅母亲,没能帮助她分担家务。

我家的恩人——聋大娘

把奶奶安葬后,我们跟随着父亲回到家,又恢复了平静的生活。但是,母亲的突然离世让我们家里头没有了主心骨,生活一下难以为继,那时候父亲还要上班,家里必须得有人照顾。父亲只好发电报把我们的远房亲戚聋大娘请过来帮忙。

聋大娘是我们老家的远方亲戚,她丈夫很早就死了,当时她四十多岁,带着两个孩子守寡。

她来了以后就能保障我福生弟弟能活下来了,她照顾福生就像亲生儿子一样,特别上心。那时候也没什么牛奶,就是喂光头饼和稀饭,她对福生关怀备至,有了她精心的喂养,福生才能健康地活下来。要是没有她,福生非死不可。聋大娘真是我们家最大的恩人,她来了以后,把我母亲原来承担的那些家务事全给挑起来了:做饭、洗衣、收拾家、照顾我们,尤其是照顾福生弟弟。她这个人心地非常善良,对我们的照顾非常细致入微,让我们这些孩子在丧母之后又体会到了一些母爱的温暖。

 

1944年,我家恩人聋大娘与育勤大姐合影,坐者为聋大娘,立者为大姐育勤,聋大娘怀里的孩子是六弟福生(孙维复)

另择佳人以偕老,继母初入我们家

虽然聋大娘能很好地照顾我们的生活,但她毕竟只是个亲戚,而且她岁数也不小了,自己还有两个孩子要养。我母亲去世后家里的空白她是没办法填补的。这个时候,父亲就开始考虑续弦的事了。后来他经同事介绍认识了洮南大地主家的女儿刘秀芳,她后来就成为了我的继母。

继母是家里的独生女,她家是大地主,非常有钱,洮南一条街都是她们家的房子。因为家境比较好,继母念过两个初中,有点文化。因为原先在家里她和继母相处得不好,所以即便家里很有钱,她也不愿意在家待了,很想有自己的家庭。

听别人介绍,继母对我父亲的人品和工作都很满意,她尤其看重我父亲的聪明上进和心地善良。但是一听说我们家有这么多孩子,她就不太敢来了。后来她又听说我们家里有聋大娘帮忙,孩子们有人照顾,她就硬着头皮嫁进了我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