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军旅长歌,战鹰翱翔--共和国的飞行员王新国

点击:

楔子

2010年对我来说是比较重要的一年,虽然仍旧坚持到街道办事处工作,但毕竟是退休了。不同于其他老人“船到码头车到站”的观点,我认为退休应该是一个新的开始,开始接触新事物,开始学习新知识,开始享受不一样的生活乐趣。

博客,现在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通过一年时间的接触学习,我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博客高手了。写诗,写散文,与博友们在网上交流学习都是我每天的必修课,要在博客上花费一小时的时间学习,有兴趣的话就写上一首诗,没兴趣就发表一些我的看法,每天如此。而且第一时间在博客上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倾诉,还是一件特别痛快的事情,不论酸甜苦辣,终究是有了一个吐露心声的平台。我喜欢积极的、乐观的、向上的、优美的词语和文字,我写的博文也是积极向上的,我歌颂社会上一切美好的事物。

在我看来,博客不仅仅是一种生活,也是一种心情,同时也是一个生活的写照,更是人性和本我的真实展现——只有心灵美,写下的东西才会是美的。

除了博客之外,我还有许多爱好,跳舞、下象棋、打乒乓球、集邮等等,所有玩儿的我都喜欢,而且对于这些,我都要争取做到最好,也许是性格使然吧。

尽管已过花甲之年,但我仍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人老心不老,活到老学到老,可以说是我生活的真实写照。

然而,现在的生活虽然充实,在我心中仍旧有着魂牵梦萦无法割舍的一片天地,那片广袤无际的天空是我心中永远的舞台!每一只翱翔的雄鹰都需要在雏鹰时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每一只待哺的雏鹰心中都有一个飞向蓝天的梦想。

回想自己曾经的足迹,回忆自己前半辈子的人生,真可谓:

幼时丧母实可怜,艰辛度日苦中甜。

同学下乡受教育,我却当兵把军参。

长空展翅比双翼,大展雄才在当年。

保卫祖国春夏去,碧海翱翔在昨天。

历经沧桑数十载,功名富贵淡悠然。

芳香自吐颜自染,跳舞写博情味添。

感悟人生醇如梦,淡饭粗茶亦香甜。

落花流水春去也,善爱乐施福禄全。

祖辈闯关东

童年往事太辛酸,慈母辞世生活难。

蹉跎岁月艰难过,意志坚强倍心艰。

我是1950年11月24日出生在北京市西城区南草场胡同31号。当时我们家里已经有了我大姐和二姐,我的出生让父母非常地欢喜,毕竟是家中的第一个儿子。

大姐比我大六岁,二姐比我大三岁,我出生后又陆续有了一个比我小三岁的弟弟和一个比我小很多岁的小妹妹,五个孩子,加上父母,我们是全家七口人。靠父亲一个人工作作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家里过着很拮据的生活。母亲照顾我们五个孩子,由于操劳过度,我五岁时母亲就去世了。

困难的家庭环境让我过早地品尝到了生活所带来的压力,这样的生活也同时磨练了我的精神与意志。正如毛主席所说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虽然没有完全达到丰衣足食的程度,但我确实在自己动手中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宝藏——自立、自强。

山东省高唐县郭庄

我的祖籍是山东省高唐县 ,苦水郭庄,印象中是因为这个庄子里的水很苦而得名。

父亲在忆苦思甜时曾经给我讲过爷爷的事情,在父亲尚年幼的时候,爷爷就参加了革命,可能是在党内一次行动中,被敌人捕获而牺牲。爷爷牺牲之后,家里没有办法生活,父亲跟着我大爷哥俩想一起闯关东。一路沿街乞讨走到北京,实在走不动了,就在北京落了脚。

他们到北京以后的生活完全跟《骆驼祥子》里边写的一样,打工、拉洋车、搬运工,生活是非常艰辛的。我父亲什么都干过,他是北京市总工会最早的会员之一,可能是受到爷爷的影响吧,父亲在思想上也倾向革命。

后来父亲把母亲接到了北京,俩人在北京结婚以后,算是在北京安下了一个家。

幼年丧母

 母亲是山东人,她去世时我才5岁。我只记得母亲是个很勤劳的人,她一个人要照顾我们五个孩子,而且我们的鞋子和衣服,都是她亲手做的。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做袼褙。用玉米糊糊打成糨子,加上些白面能变得更黏一点儿,要用面板,先涂一层水,然后放一层碎布,再糊上一层糨子,这样一层一层地糊大概五六层就做成了袼褙,一条袼褙约两尺(1尺=0.3333米)长,将糊制成的袼褙放到太阳下晒,晒干之后再在上面糊厚厚的一层糨子和碎布,大概四五层的袼褙糊在一起才能做鞋底,然后再纳鞋底。我记得我小时候也总跟着母亲糊袼褙玩,而且纳鞋那个线,都是我母亲自己用铅坠拧的,用力拧成绳,纳鞋给我们穿。

母亲在生了我的小妹妹以后身体一直不太好,再加上抚养我们的压力太大,落下了病根。1955年秋天,母亲心脏病突发,在南草场的那个医院去世了。我到医院的时候,她已经过世,被白布盖上了。在马上要入殓的时候,父亲抱着我到棺材边上,看了最后一眼。我记得很清楚,我看她最后一眼的时候,母亲还是很慈祥的。

当时办“白事”比较讲究,在“起灵”前要“摔盆”,我是家中的长子,我来“摔盆”,当时年纪小,也不明白怎么回事,给我一个盆,我就使劲扔地上了。当时“摔盆”就在南草场,现在叫新街口的那个位置。然后用马车拉到了当时的德胜门,那时候那里还是一片坟场,已经挖好坑了,放下棺材,接着把土续进去填坟。

后来每年的秋天,父亲都会带我们买烧饼给母亲上坟。有人帮着上,上完坟我们磕完头以后,就把那些烧饼分给那些帮忙上坟的人。

母亲去世后父亲一个人无力养活这么多的孩子,就把妹妹送给了别人,把弟弟送回了农村老家。那时候的生活家家都很困难,妹妹后来死在抱养的那户人家了。继母进门之后,把弟弟接了回来,他在农村生活得不好,落下了一身的病,到现在他都走不了路,如今我把他送到敬老院,一直照顾他。

这样我们家里就剩下父亲、大姐、二姐和我,四口人,靠我父亲做工来维持这个家庭的生活。

最艰难的岁月

母亲去世后继母进门前的那段时间可以说是我们生活最艰难的时期,父亲要上班养活全家,家里的生活都要靠我们自己,可那时候大姐二姐也都刚上小学,我也才只有5岁,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我们之前住在南草场胡同31号,是四户人家合住的一个大杂院。母亲去世后,父亲调了工作,为了更方便照顾我们,我们全家搬到了丰台区的木楼村,现在可能已经没有这个地方了。

那时候什么都没有,暖气、自来水都没有,厕所是用篱笆扎起来的,几家人合用。水也都是井水,不像现在的自来水那么方便。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熬粥、蒸米饭、蒸馒头、蒸窝窝头、生火,这些日常的家务,我六岁的时候已全都能干,七八岁就会打井水了。小时候吃的这些苦其实也锻炼了我的意志,让我有了做什么事情都要尽力做到最好的劲头,无论什么困难都要尽力去克服。就像现在我们看到电视上播的那些边远贫困山区的农村小孩一样,生活逼迫他们,为了生存下去必须要干一些事情,必须要独立,我们不由自主地就适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