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军旅长歌,战鹰翱翔--共和国的飞行员王新国 第4节

点击:

整体来说,我的学业还是一帆风顺的,学习态度的端正、学习中培养的刻苦精神让我在以后的生活中受益匪浅。

下面是我写给母校南苑中学的一首词,谨以此诗来表达我对母校的感激之情。

我的母校——北京市南苑中学

毗邻公园空气好,晨读偶遇青蛙叫,小鸟吱吱问候早。南中校,五十五年转眼到。

东南西北聚此校,五湖四海雀雀耀,培育人才不老少。老学校,和谐社会献瑰宝。

1958年,王新国小学时期留影

1966年,王新国初中时期留影

困难时期

1959年到1961年,全国进入三年困难时期,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北京的学校当时实行半休学制,就是一天只上两个小时的课。那时候学生吃不饱饭特别容易“浮肿”,我们学校但凡“浮肿”的学生,国家都给发2两(1两=0.05千克)黄豆,这大概是城市和农村不同之处吧。

尽管国家保证粮食供应,但每个人每个月只有18~25斤。不够吃的话,人们就去摘野菜,当时北京人很少有没吃过野菜的,我摘的比较多的菜是马生菜 。马生菜摘回来以后,要用热水焯一遍,然后晒干,就可以留到冬天吃了。在夏天可以直接用它来包包子。那时候也根本买不到其他的菜,蒸窝头放点儿马生菜,熬粥也放点儿马生菜,蒸菜团子还是用马生菜。

马生菜很多,长得也快,但是要到地里去摘,要到农村摘去,那阵子北京没有现在这么大,护城河以内是城里,护城河以外的地界都叫农村,都是生产队,有的是地。我们摘野菜必须一大早就去,有时候星期天基本上要摘一天的野菜,一摘一口袋,家家都这样。有的摘不到菜的人把榆树皮都给扒了。

除了马生菜之外,我们是有什么能吃的就弄点儿什么来,榆树叶我也摘过,摘下榆钱包包子,夏天还能拽下点儿槐花吃。做一个带钩子的竹竿,然后爬到槐树上,把竹竿缠到槐花里去,一卷一扽,就下来了,基本上每次都有收获。就是这都得下手早,晚了就都没有了,干这些活我都是行家里手。

我们家那阵子基本没有挨饿,国家始终有供应,只不过当时仅仅有粮食是不够的,像酱油、菜什么的也都要票的。我们姐弟三个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没饿到但是也没有吃饱的时候。那阵子每个月25号发粮票,我们半夜三点钟可能就排队去了,领完粮票直接去买粮食,就背回家去。当时排队领粮票的秩序很好,没有一个插队的。

每个人的粮食定量也都是不一样的,我爸的是三十多斤,因为他上班,我姐姐们——女的跟男的不一样,女的少——也就二十多斤粮食,关键是买豆包、买豆腐都要用粮票,实际上根本吃不到那么多斤的粮食。

那段时间,家里人每天都得拿个小秤在那称,然后把粮食分成几份,摆成一堆一堆的,这一堆这几天吃,那一堆过几天吃,都是要计划出来的。

当时国家还有一个规定,就是参加义务劳动的话能给发点儿粮食,比如你参加一天劳动,是要发你半天粮食,所以我们都盼着参加义务劳动。

学习雷锋好榜样

 毛主席在1963年3月5日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这么多年过去了,雷锋同志的高尚精神依然长留人间,一个年仅22岁的短暂生命,赢得亿万人民长久敬意,一个普通战士的高贵品质,激励几代人健康的成长,雷锋的精神真的是永存的。

2011年雷锋纪念日的时候,我写了一首纪念雷锋的诗,来表达对他的敬意。

纪念雷锋

主席著作记心中,爱憎分明留美名。

为民服务无止境,平凡伟大是雷锋。

毛主席号召全国人民学雷锋的时候,我正在上小学。那时候为了响应学校的号召,我们少先队员们到马路上捡钉子、捡废铁交给学校,捡树叶送到生产队。因为当时正处于困难时期,国家的粮食紧缺,连人都快吃不上饭了,牲口更是缺少饲料。我们学生就到处去捡树叶,到路边扫,去草丛里捡,把树叶都堆到操场上,然后生产队的人就用马车拉走,拉回农村喂牲口。

从小对雷锋的崇敬让我养成了助人为乐的习惯。上中学时,有一次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遇到了一位老人,他的腿脚不太好,拄着一根拐棍,还推着一个推车,车上拉着水,很艰难地走着,我帮他把车推回家。后来,我逐渐了解到这位老大爷姓张,他是一位抗美援朝时期的军人,受伤残疾以后张大爷就一直自己一个人生活,他的家里没有自来水,每次用水都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打。

自从那次之后,我每天都坚持帮他打水。张大爷人也很好,他喜欢下象棋,我就是跟他学会下象棋的。后来有一个叫赵世钧的同学也加入了我的行列,我俩每天放学之后帮张大爷打水、搞卫生,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这样一直坚持了三四年,直到我参军。

那时候我就对雷锋特别敬佩,对军人特别佩服,从小就有这么一个想法,也要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

纪念革命先烈

我是北京市优秀少先队员,我们少先队除了在学雷锋时起到带头作用之外,还组织了许多有意义的活动。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次纪念革命先烈的活动。

这其实是一次主题活动,少先队先开了个队会,向少先队员讲述革命先烈的事迹,让少先队员学习了革命先辈的优良作风,然后组织少先队员们在清明节去八宝山给烈士们扫墓。 扫墓那天下着大雨,大家的衣服都被浇透了。我作为少先队员的代表,在八宝山朗诵祭文。朗诵的时候,真的用心、动情,那些先烈们拼搏厮杀的画面不停地浮现在眼前,泪水就跟着雨水交织在一起流了下来,这次的活动让我记忆深刻。我们每个人的胸前都佩戴着一朵小白花,然后按顺序走到烈士墓前把花献上去,在那种场合那种气氛下,很多人都流下了泪水。大家都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向革命先烈学习,希望能够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

通过这个祭奠活动,我们从小就懂得了革命来之不易,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要感谢革命先烈,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要把革命进行到底。那时的口号比较多,现在很多人并不能理解,但是我们听了都觉得是非常鼓舞人心的,正是这些口号让我们对自己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让我们愿意去把革命先烈留下的精神发扬光大,这种精神真的是很重要的。

见到毛主席

在求学生涯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自己两次见到毛主席,那时的场景我至今仍历历在目……

1964年10月2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首演。我作为北京市的优秀少先队员代表,受邀到人民大会堂去现场观看《东方红》的首映,我们学校只有一个名额,我感觉相当荣耀。

那天我们坐车到人民大会堂,少先队员们坐在观众席的前十排,十排后边坐着党中央负责人。因为那是第一次正式演出,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这些老一代国家领导人也都在场,当时全场起立鼓掌,欢迎党和国家领导人。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当时规定很严格,不许我们回头看、不许走动,我们就拼命地喊“毛主席万岁”,都是用震天的声音,恨不得能把嗓子给喊破了。毛主席走过来一挥手,大家的声音就慢慢地低了下来,他们入座之后就开始正式演出《东方红》了。那天的演员们也很有气势,很精彩的,也看得出来他们排练得很用心,面对台下那么多的领导,演员们也尽全力去表演,争取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