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41岁的欧阳莉莉(右)参加国庆游园演出时留影,表演了藏族舞蹈《高原铁姑娘》、维吾尔族《源泉》、汉族大炼钢铁的《三八炉前火更红》三个舞蹈节目
我们团也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人才,比如说杨丽萍、蒋大为等。这些人大家都熟悉,他们都是一开始在基层,因为表现突出所以就被吸收进来,参加中央民族歌舞团的演出了。像蒋大为原来是在森林警察文工团,他的嗓音特别好,我团就把他吸收进来了。一到中央,他们演出的机会就多了,充分展现了他们的才能,成为全国知名人物。德德玛也是这样,她现在是中国著名的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当初还是我爱人去内蒙古办理手续,把她调过来的。年轻一点的演员还有曲比阿乌,她是出生在四川的彝族歌唱演员,由于嗓音洪亮甜美,又经过音乐学院的学习,所以被吸收进中央民族歌舞团担任独唱。现在年轻的演员新秀更是层出不穷。
编写《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
1979年以后,我团成立艺术资料研究室,主要收集和整理歌舞团演员的资料,不管是舞蹈的、唱歌的、还是作曲的,都把他们的资料搜集起来。等到需要的时候,方便查询。我们这个艺术资料研究室是和创作研究室相匹配的研究室,我在里面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就很少参加演出了。
1982年为我团团庆30周年,由葛敏总负责,以资料室全体成员为主投入了大量精力,收集整理了各部门交来的大量业务资料及照片等,登记在册,用完后再退还给个人。1983年团庆期间在排练厅大教室内展出,并获得“年度先进集体奖”。
除了整理中央民族歌舞团的业务资料,我还参与了《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的编纂工作。《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是由民委系统文化司的人来领导的,他们组织我们这些有多年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人编写。中国的少数民族有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详细地搜集和整理,也需要我们对其妥善地保护与宣传。《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的主要内容是有关音乐、舞蹈、美术、戏曲、曲艺、电影等专业,是研究民族艺术专业的参考书。中国的少数民族众多,对于同一种舞蹈的名称,同一个民族也有很多不同的叫法,比如说傣族、蒙古族很多舞蹈的叫法就不一样。我们重点研究的是尽可能多的少数民族,每个民族的舞蹈、音乐、歌曲都有细小的分类,这都是需要我们详细整理的东西。这部词典还介绍相关的艺术人物,哪个民族有哪些名人,都记载入其中。
1989年,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编委会在京成员合影(左二为欧阳莉莉)
我们编纂这部词典的方式主要是约稿,有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编导对少数民族的歌舞掌握得很好,我们就找到他们的单位,请他们写一些自己知道的情况,然后给我们寄过来,我们再做进一步的整理。我负责舞蹈分册的编纂工作,我们这部分有一个主编,两个副主编,我是其中的一个副主编。我们都是按照规定的程序,把搜集到的资料和约稿整理好,那时有详细的体例,应该先介绍什么再介绍什么。
我们这个组织有点像是民间发起的组织,不是有中央批文的,但还是有组织的。民委党组书记杨静仁高度支持,每个工作小组大概有3到5个人,也有专门搞行政的,专门负责约稿。组织里的每一个人都为这项工作付出了很多,我们的工作态度也是认真负责的。有些人是抽出所有业余时间做这份工作,有的人是脱产,每天都像上下班似的,按时按点地参与到工作中去。编纂《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的过程用了十年的时间,当然这十年不是一直在编,工作也是断断续续的,但是我们坚持完成了这项任务。编完这部《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后,我对少数民族舞蹈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我觉得在脑子里也开始形成了一个系统。
学习拉班舞谱
拉班舞谱是“现代舞理论之父”——匈牙利人鲁道夫·拉班所创立的记录舞蹈的一种艺术形式。拉班舞谱、贝耐什舞谱、瓦契曼舞谱,被称为世界上较有影响力的三大舞谱派系。从1980年起,我就开始学习拉班舞谱了。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不是连在一起学的,也不是在学校里学的。
1983年,首届拉班舞谱普及初级班合影(前排右二为欧阳莉莉,前排右三为戴爱莲老师)
初级班是在戴爱莲先生家学的,一开始的时候戴先生并没有打算普及一大片,她就点了8个对拉班舞谱有兴趣的学生,再加上8个旁听生到她的家里上课。旁听生只听、只看,不做作业也不提问题。我们学完拉班舞谱之后就去教学生,也正是由于我利用在上海当教员的机会,才使我联系到了失散四十年的三姐。学完中级班后,在中国舞蹈家协会组织下,曾在北京办过“首届拉班舞谱普及班”(学生来自上海、内蒙古、江西等地),我负责在戴先生家教的初级班,另有其他同学在郊区办班教学。另外,我还在中央民族歌舞团里教拉班舞谱,上课的地点是一个大锅炉房,夏天不烧锅炉的时候我们就在里面上课。
除了学、教拉班舞谱之外,我们学习拉班舞谱的目的就是为了记录下来更多的舞蹈,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文化遗产。为此,我们还专门到少数民族地区搜集资料。1983年,我们去云南丽江的东巴地区,同行的人有舞蹈研究所的人,有戴爱莲的学生,当然也有我们歌舞团的人。东巴文化是一种宗教文化,包括东巴图画象形文字,还有东巴画、东巴舞蹈、东巴音乐等。东巴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
东巴文字也是有舞谱的,只是这个舞谱并不固定。东巴文字是可以跳出来的,根据象形文字的样子,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先往前走,再往后走,都是很简单的。我们看着他们的跳法,把东巴文字的舞谱确立下来。戴爱莲先生对舞谱研究是很有贡献的。虽然戴先生是学习芭蕾舞的,但是她特别热爱少数民族的舞蹈,她觉得中国舞蹈的根还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而且她特别注重原生态的文化,她经常深入生活,搜集少数民族地区的原始资料。那一年就是由戴爱莲先生提出并确定了“东巴舞谱”这一学说。
1983年,欧阳莉莉(左二)一行在云南丽江地区的联欢演出
在东巴地区的时候,我们还和纳西族群众一起跳舞,跳了整整一夜。回来后,戴爱莲先生就回忆当时的舞蹈动作,并把它记录下来,我们再把它跳出来。那一次戴先生整理了很多舞谱资料,过去就有藏族舞8个,彝族舞8个。戴爱莲先生以前还学过印度舞蹈,她可以用很快简易速记的方式来记谱,我当时就想我们要是能够那么先进多好啊!记谱是很花费时间和精力的,此外还需要记谱的人热爱这项事业,并且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耐心。
后来,戴先生问我是否能参加舞蹈学校记录少数民族的舞蹈的工作,我提出了我具体的困难,因为需要连续熬夜,甚至不能睡午觉,我的精力达不到。最后由其他几位同志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部分艰巨的记谱工作。
“人人跳”是戴爱莲先生一直提倡的舞蹈,就是“人人都可以跳”的意思。我们多次参加以“人人跳”的形式向中国和外国友人宣传和教授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活动。我们在民族文化宫还举行过由十几个国家友人参加的“人人跳”活动;参与了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在官园举办的交流活动;还有在戴先生家的华侨公寓露天场地,举行的有外宾参加的“人人跳”活动。除此之外,还参加过在英国领事夫人家中安排的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