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钛金和俄罗斯驻华使馆的关系比较密切,他们的一个副大使经常到我的公司做客,我们个人之间成了朋友。其中有个叫萨莎的使馆工作人员,他已经期满回国了,还跟我保持联系。上海世博会期间,他打电话过来:“老王,我被委任为俄罗斯世博会的总负责人,我到上海去两眼一抹黑,你能不能帮帮我?”我就找了我们年级唯一的一个女同学陈松梅,她的爱人蔡博士是上海市市长的助理,负责城市建筑方面的工作,正好可以帮上这个忙。
与巴顿院长的友谊
乌克兰科学院原院长巴顿院士
巴顿的父亲也叫巴顿,创办了前苏联最大的焊接研究所“巴顿研究所”,而他现在是乌克兰科学院的院长。
巴顿研究所实力非常强大,接近4000人,开展世界上需要解决的所有关于焊接方面的课题。
第二次访问高温研究所期间,我很想拜访巴顿研究所,希望了解新技术,以便带回中国。高温研究院院长找人陪我去了趟乌克兰,一起去拜访了巴顿先生。
到了乌克兰,巴顿先生不跟我见面,不跟我谈事,只是说他忙,让我先到处转转。其实他是想让我去看看他们的基辅大桥。这座桥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全部焊接的大桥,没有一个螺丝钉,特别漂亮。我回来之后,他跟我说:“王教授,上哪儿去了?”其实他的人陪着我去的,他怎么会不知道?这座桥是全部焊起来的,因此他引以为豪。
交谈之后,我们签了一个巴顿研究所在中国的代理协议,由我全面负责把巴顿研究所的技术向中国推广。巴顿有很多好的技术,而且比西方便宜得多。
我看中了其中的两项,一项是铁轨焊接机。原来的铁轨是一段一段接起来的,现在的铁轨要焊得很长再接,不然老是“咣当咣当”响。铁轨焊接机是个相当大的设备,国内都从瑞士购买。但瑞士的设备特别贵,乌克兰焊接研究所的铁轨焊接机质量好,价格还便宜很多。
另外一个项目叫“闪光焊接”,专门焊接大的管道。直径一米的两根大管子对在一起,一按按钮,“呼”就焊上了。然后这个机器迅速去另外一边,再焊上两根管子。我们国家铺设管道,如果采用这个机器,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看到这么好的技术,我很想向中国推广。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其中为促成中方与乌克兰铁轨焊机的合作,还破例由我们公司为出国技术考察组提供包括零用钱在内的全部费用,并且派精通俄语的技术人员全程陪同。
乌克兰科学院院长巴顿先生应邀来华访问期间,巴顿院长和乌克兰大使到长城钛金公司做客。我们公司对面有一个香港美食城,是北京最显眼的餐馆,我们请他们去那里吃饭。因为经常在那边请客人吃饭,所以香港美食城对我们特别照顾,可以自带酒水,我们带了一瓶XO过去。
吃饭的时候,我问:“你们喝什么茶?”他们两位大使和巴顿先生会意一笑说:“王教授,我们喝热茶。”我一听就让服务员给上热茶,还要热点儿的。服务员把热茶端上来,他们看了看,也不表态。我不知道怎么回事,开始吃饭了,把XO打开,这时候巴顿先生才笑呵呵地说:“王教授现在才上热茶?”原来他们民间开玩笑,管喝酒叫“喝热茶”。我还以为自己俄语讲得不错,连“喝热茶”都不知道,留学怎么留的。巴顿说:“王教授我们跟你开玩笑,你的俄语水平还是挺高的。”
12年之后,我又去访问乌克兰科学院焊接研究所,本来我去签合同,觉得他这么大年纪了,就没有去打扰他。结果他挑眼了,说:“北京谁来了?”他们的人说:“王教授。”巴顿先生说:“我怎么没见到王教授?”这样我就跑到楼上去拜访他。
乌克兰的习惯,领导的办公室很大,外面是秘书间,里面是他的屋子。秘书早把门打开迎接我,他们所有陪同的人都跟在我后面,让我先进去。我进去以后,老先生站起来,老早把手伸出来:“欢迎欢迎!欢迎讲俄语好的中国朋友!”时隔十几年,他还依然记得当年的一个玩笑。
这份友谊不仅带来了合作,更带来了信任。巴顿先生把一些不给外国人看的技术都告诉了我。这项技术对我们国家的太空领域都会产生重大影响,是目前发展工业非常亟需的装备。
钛合金因其强度高、重量轻,所以在航空航天领域大量使用。它的冶炼方法非常特殊,因此一定要有电子枪装备。本来我国都是从德国购买这种设备,但现在乌克兰的设备质量好,差不多便宜了三分之一,因为是大设备,所以会节省很多钱。我把这个项目推荐到中国,目前最大的生产基地在宝鸡。
本来宝鸡有两种意见,一种是说继续买德国的设备,轻车熟路,另一种是采纳我的意见,购买乌克兰的产品。后来国内人员去乌克兰考察,再去德国考察的时候,德国人说:“我们也会照着乌克兰的方法给你做。”这就说明德国的技术不如乌克兰。如今国内的意见达成统一,决定从乌克兰引进,具体的谈判正在进行中。
这项工作做好以后,对乌克兰、中国的企业,对中国的太空行业,都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我很感谢巴顿先生。他过90岁生日时,我请乌克兰人给他写祝贺信。我怕组织不好语言,就准备好内容,请乌克兰人写好后,我签字。后来他给我回信:“你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快乐,在生日收到你的祝福,那么美好的语言。”后面还说:“我们乌克兰科学院焊接研究所将一如既往,友好地同中国合作,支持中国高科技的发展。”虽然是个人交往,但却促进了国家层面的友好,为促进中国科技的发展赢得了友谊。
情系母校担任校友会会长
1997年,莫斯科动力学院校友会会长、副会长
左起:张通副会长(原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总经理)、王殿儒会长、童丽珠秘书、 刘国明副会长(原核工业部第二研究设计院院长)、严陆光副会长(科学院院士、 原中科院电工所所长)
莫斯科动力学院毕业的中国学长和学友们选择了我做校友会的会长,我一做就是十年多。既然做了会长,我就要负起这份责任,在学校和同学们之间搭起这座沟通的桥梁。
我做校友会会长时,同时有三个副会长。一个是原来电工所所长严陆光;另一个叫张通,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的总经理,负责导弹的发射;还有一个是原来核工业部第二研究院的院长刘国明。
曾经有几百人到莫斯科动力学院,大家有着一样的衣服、一样的皮肤,一样的语言,虽然是上万人的学校,但他们依然显眼。这些人规规矩矩,努力学习,曾经是学校的骄傲。然后,25年过去了,人们似乎已经将这段历史淡忘。
我希望能将这段历史留下来,于是用钛金做了一个牌子,代表校友会送给母校。牌子上用中文写着“光荣”两个大字,俄文写着“光荣属于母校”,落款是“莫斯科动力学院中国学生校友会赠”。
另外,我们这些留苏学生回国以后,大江南北互相很少往来。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大家才有机会聚到一起,举行了第一次校友会。同学们彼此都认不出来了,只好在胸前佩戴一块牌子。熟识之后,大家高兴得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