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之后他一直务农,我大哥不当村长后,他接着当了好多年,直到年老了才交给年轻人。他所以长时间当村长,是因为他处事公道,不徇私情,能够秉公办事,而且账目公开。村里财政统由会计掌管,但他从不牟取私利,所以深得乡亲们的信赖和拥护。
四弟好喝酒而且酒量大,我和他两个人喝两瓶白酒,我最多喝二两,剩下的就都归他喝了。喝完之后,他仍然肤色正常,毫无醉意。正因为酒量大,他的身体也受到一些损害,身患肝硬化、心脏病等多种疾病。侄儿们劝他戒酒,仍不听劝告,最终于2004年病逝,享年79岁。
侄子
大侄子
大侄子张明珠,1951年4月出生。他自幼聪明,胸怀大志,常对我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高中毕业后,他报考了航空飞行学校,各项考试都优秀,最后政审时因为我的影响而未被录取。对于这件事情,我深深地感到愧疚,我不但影响到自己的子女,还波及到我的侄子,实在是有愧于他们。
后来,他进入政法大学学习三年,毕业后不久就升调菏泽市单县法院院长。他到任之后,大刀阔斧、雷厉风行,整顿法官审判作风,清除积弊,在很短的时间,单县法院的面貌焕然一新,赢得单县群众一片赞誉之声。我很为这个侄子自豪,而他在挫折面前不放弃,最终取得了成功,也使我感到莫大的安慰。
二侄子
二侄子张明林,1957年9月出生。他初中毕业后,考入沈阳铁道学校,入学不到一学期,因为吃不惯东北的高粱米,就自动退学回家了。因为他的父母都是医生,于是他也开始学医,后来经过刻苦钻研,成为了一名医生,现在在东明县东关开了一处诊所。
二侄子交友甚广,有很多朋友。他处事公正,很多棘手的事情由他进行协调之后就基本能得以解决。
我四弟膝下无子,张明林自小过继给我四弟,明林对他四叔非常孝顺,经常回老家探望,一年要回去很多次。如果他四叔有些许病痛,二侄子立即就把他四叔接到东明治疗,侍奉左右,有如亲子。他孝顺的行为在邻里中的口碑甚好。
三侄子
三侄子张明选,1960年9月出生。在中学毕业后,参军入伍,在北京空军做了3年卫生兵。他本想继续留在部队,但因为我三弟妹一定要他回家,他只好回了家。
可他在家呆不住,冲动之下就跑到河南少林寺去习武,成为少林寺的俗家弟子。经过了几年的苦练,他颇有收获,他练的硬气功,用钢筋顶住喉咙,可把钢筋顶弯。他曾多次随少林寺武术访问团出访,访问过欧洲、澳大利亚等地。他在东明当地很有名气,设有武术馆收有很多徒弟,每天早午晚都练得有声有色。
他对父母很尽孝道,对作为伯父的我也像对父母一样。他经常到安阳来看望我,对我嘘寒问暖,使我甚觉亲切。
四侄子
四侄子张明华,1964年1月出生。他中学毕业,参军后当了驾驶兵,复员后在法院工作,曾任审判庭庭长,现任职于监察庭。他工作认真谨慎细密,从不越雷池一步;为人宽厚大度,不拘小节。他很会处理人际关系,很有人脉。他生有一女一子,现在均已大学毕业。
朋友
李玉堂
在我的朋友中,与我共事时间最长、关系最密切、意趣最投合的当数李玉堂。
李玉堂,河南省淮阳人,黄埔军校14期毕业生。1943年我到16军94师任连长时,他就是副营长了,等我升副营长时,他又升营长了,直到1947年8月我才追上他。以后我们两个人阴差阳错的又成了连襟,这样我们不但是同学、一个团的同事,又加上一层亲戚,于是关系自然更加密切了,患难与共,亲如手足。
此人为人义气豪爽、慷慨大方;对部下宽严有度、恩威并济。在战争中,他每每身先士卒,勇冠三军。因此,他所部都是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师里有什么重要任务都要叫他去完成。
1947年在霸县昝岗之役,解放军三个纵队,包围了我们一个师,意图围而歼之,而李玉堂那个营正是解放军攻击的重点,所受的压力最大、火力最猛、兵力最多,战斗进行了三天三夜,他的那一个营的工事被催毁了,人员伤亡惨重,但他所在的阵地仍然安如磐石。战斗结束后,受到司令部的明令嘉奖。
1975年被特赦后,他分配到北京市平谷县一个工厂里,后来得了食道癌。我去平谷看望他多次,可惜他于1987年不幸逝世,享年72岁。1989年时,我和老伴还去平谷,在他的墓前哭祭了一番。
杨培要
杨培要既是我的同村的同乡,又是小学的学长,还是我的朋友,他与我的人生道路至关重要,可以说影响了我的一生。
我考师范的时候,他在后师快要毕业,他对我说:“你年纪轻轻的毕业后当个小学老师有什么前途?不如考中学上大学比较有前途。”我告诉他:“我家经济条件不许可。”他就坚决地说:“我供给你。”
他之所以对我这么慷慨义气,我想从以前一段往事中可以找到答案。我上高小的时候,校长史可岑在乡村建设派的学生中组织“好朋友团”,8到10人一团,互相友爱、互相帮助,学生之间亲亲热热和和气气,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再也没有出现以前那些打架斗殴的现象。后来我从中也受到启发,回到家中也在村里组织了一个“好朋友团”,还组织了一个储蓄会。好朋友团的成员,多数都是储蓄会的会员,会员借钱利息很低,再不受地主高利贷的剥削。
我们还在村里空旷的地里修盖了三间草房,自己动手,自力更生,没有让家里花一分钱。我们实行义务制,有物出物,有力出力,土坯是自己打,梁檩是谁家有多余,谁家就拿来。屋子很快就盖好了,我们白天各忙各的事情,没有事情的就可以来这里读书学习。杨培要常到那里,还给大家讲物理课程。到晚上,大家还可以在里面打拳、看书、下棋。村里乡亲对我们的做法都很赞许,杨培要看到我小小年纪还有些组织才能,有培养前途,所以他愿大力栽培我。
“七七事变”后,我离开了家乡,12年后回来就再也没有见到他。听乡亲说他的晚景很凄惨。我离开家乡后,他已是共产党地下党员,于是就在好朋友团的基础上,在山东菏泽地区打开了游击。南华县1950年解放,他就担任了南华县的书记,到1952年平原省的《平原日报》上批判他闹地位、闹小米观点,把他拉到北京去批斗,把耳朵都打掉了一个。他不服气,成了神经错乱。他回到家乡时,他的原配妻子(离婚不离家)不愿意照顾他,他只好去他姐姐家住。时间一长,她姐姐也不愿理他,于是他只好又回到村里。到吃饭的时候,他就拿个碗到别人家门口一站,也不说话,只是把碗向前一伸。邻居们见到他都会给他盛碗饭,他接过就一声不吭走了。乡亲们看着昔日的读书人和县委书记蹒跚而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同情而又无奈。
后来他的问题虽然平了反,恢复了工作,但本人终因忧郁寡欢,苦闷而死。我了解他的遭遇之后,不禁扼腕叹息,怨恨天地之间人道的不公。
我与阅读的难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