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期间,她每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而且又被选为学生会学习委员,每年都领有奖学金。第一年考研究生时,她的成绩只差一分而没被录取,第二年再考,她的政治课又是只差一分,再次名落孙山,她只好在四川农业大学就业担任辅导员。2007年再考研究生,她终于获得成功。
我孙女是在2008年4月间接到开学报到的通知书,就在她兴高采烈地准备再度跨入学校大门的时候,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我可爱的孙女罹难了,她的美丽人生和梦想就此破碎。
噩耗传来,举家恸哭,不知所以。我儿子身体不好,不能亲自到都江堰处理善后,就在举家不知所措的时候,我外孙周岩从四川都江堰打来电话,说他已在灾区,准备去处理张帆的问题。
周岩从北京自带帐篷,在那里露宿街头,把张帆的尸体挖出火化。张帆交有男朋友,但尚未结婚,这次是和她的男朋友一起罹难的。后来张帆的骨灰就和她男朋友的骨灰一起安葬了,既然今生不能一起活下去,那就到到另一个世界里做夫妻吧。
周岩把一切问题处理完才回到安阳,我和儿子都感到欣慰,我的外孙周岩给家里解决了一大难题。
长外孙
长外孙周欣,生于1975年2月。他从小聪明顽皮,爱说爱动。
他4岁时,在北京上幼儿园,中午午睡老师发现他说话扰乱其他小朋友睡觉,就用胶布把他半边嘴给贴上了。他回来之后还和他姥姥说:“老师贴住我嘴的半边,但是我这半边还能说话。”后来他姥姥找到幼儿园园长,指出老师的措施欠妥,以后就再没有发生用胶布贴嘴的事情。
他5岁时,我到北京带他去自然博物馆去参观,他和公交上的售票员说了一路话。他告诉售票员阿姨说:“我姥爷没来过北京,我带他去自然博物馆去。”售票员忍不住笑,他仍说个不停,一直说到下车。
后来我又带他到公园里去玩,走着走着人就不见了,我吓一大跳,丢了孩子我没办法向女儿交代。于是我就赶快到处找,结果发现他不是躲在一棵大树后,就是坐在一处障碍物后看着我找他。我责问他为什么要躲起来,结果他“嘿嘿”地笑了笑就又跑了。
周欣1997年大学毕业后,被安排到北京宣武区国税局工作,因感觉所学知识应用太过狭窄,且不适应机关工作,不久跳槽进了公司从事通信工作至今。现育有一子。
因我的背景,他于2006年加入了北京市民革,这也是我们家庭中唯一由我的身份得到的正面影响——以前都是因为我的身份使家人失去很多机会。
孩子很懂事,当时他弟弟还在上大学,他每月从工资里拿500元由母亲转让交给弟弟,2001年起,他每月还寄给姥姥300元保姆费,一直持续了大约9年的时间。逢年过节,他都会给家人寄去丰厚的礼物。我到北京的时候,他还请我看电影、吃饭,自己开车带我重游昔日战场,使我大有沧桑巨变之感。在2008年孙女张帆遇难后,作为娘家的表哥主动陪他舅舅前往万县张帆的墓地进行祭拜,了却了他舅舅的一桩心事。
对于我这本回忆录,周欣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本书中所有资料性内容均由他查找提供。这一切都使我感到莫大的安慰,也很为有一个好外孙而自豪。
次外孙
次外孙周岩,于1980年2月生于北京。从小乖巧,4岁时在安阳住姥姥家就用酒瓶盖钉在一根木头上递给她姥姥说:“我给您做了个刮鱼鳞的刀。”我老伴见了大为惊喜,夸他说三四岁孩子就能搞发明真了不起。
高中毕业后,他考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专攻电脑,毕业后进入IT企业。他工作积极,钻研业务、认真负责,很受领导的器重,现在已经成为该企业集团中佼佼者。现育有一女。
在汶川地震中处理他表妹张帆的事情,表现了他勇于担当的精神和能力,当他听到张帆的不幸,马上买了飞机票,带上他哥哥为他准备的帐篷,之后便于15日从北京飞赴成都,并在张帆朋友的舅舅陪同下驱车赶到现场,找到挖掘机,将张帆的尸体和遗物都挖出来。他用矿泉水给妹妹洗了脸,然后排队火化。火化后,他又亲自将张帆的骨灰送到她男朋友的家,将两人安葬之后才返回北京,了却了他舅和舅妈一桩心头大事。
周岩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飞赴成都处理张帆的后事,为家庭作了贡献,也给做姥爷的我和他的舅舅带来了莫大的安慰。
外孙女
外孙女王璐璐,1977年10月28日生。她学名王玉珏,乳名璐璐,家里人多以乳名呼之,没人叫她的学名。璐璐孩提时期就性情沉静,不哭不闹,很招人喜欢。那时她的爷爷奶奶都在上班,所以就多由我和老伴照顾她。
我会带她到公园、野外到处转,她很开心。有一次,她坐在梆在自行车大梁上的小椅子上,我正骑车前进,突然小椅子发生了倾斜,她的身子也随着倾斜,情况十分危险。可是她既没有惊慌,也没有哭叫,只是用两只小手紧紧抓着车的车把,用小眼睛看着我。我大惊失色,赶快下车把她抱下车来。我很惊奇她小小年纪就有这种处变不惊的气质。
她是在中美合办的教育学院念的大学,校址在郑州,在中国学习两年再到美国学习两年。她在美国学习期间的成绩斐然,很受老师喜爱,毕业后很快被介绍到一家企业工作。她现已结婚并育一子,孩子已经两岁多了,很可爱。她曾经回国过3次,家人团圆,大家都很开心,可惜相聚不久她就又回美国了。
弟兄
大哥
大哥张文达,1916年生于山东菏泽。在老家务农,忠厚朴实,对人宽容,对兄弟友爱,18岁就独立耕作自家的二三十亩地。
他在梁漱溟办的乡村建设乡农学校受训3个月,在那里接受了初步的军事训练。抗日战争中,他参加了当地游击队,快要当连长的时候,因家里没有人照顾老娘,他就离队回家了。在家时,他一直担任村长,解放后每月还受到政府的照顾,能领取百十块钱,他于2005年逝世,享年89岁,
三弟
三弟张文正,生于1924年。他小时候不爱念书,非常淘气。父亲不在家,我们兄弟多,爷爷也没那么多精力管他。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十三四岁就要去当兵。见到连长后,连长嫌他年龄小不收他,第二次他就又跑到八路军那里,最终一位指导员收了他,因为他年纪小,就让他当了卫生员。后来他辗转到了东北,被编入四野部队,在东北呆了八九年,当了卫生队队长。
辽沈战役结束,四野大军南下,1950年部队走到许昌地区时,炽烈的思乡念头促使他擅自离开了队伍回到家中。
回家后不久,他就和我的三弟妹张玉屏结婚,后来又到东明县县中当校医直到退休。1978年开始,他和妻子俩开了个私人诊所,生有4个儿子,一个女儿,生活过得幸福美满,非常惬意,我们兄弟四个就数他过得最为舒心。
我三弟于2007年去逝,享年84岁。
四弟
四弟张文岺,生于1925年。他没有上过学,后来虽然当了解放军战士,但也没学点文化,一直是个文盲。他虽然是文盲,但是脑子非常清晰,记忆力极强。在解放军里,因其身体魁梧,强壮有力,团长挑选他当了两年警卫员。可惜他没有文化,所以最终也没提升为干部。因为吃不了解放军的苦,就回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