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一蓑烟雨任平生--一位黄埔老人的回忆录 第21节

点击:

因为受到了父亲的影响,从小我就对学习有着很高的兴趣和热情,希望自己学有所成,能够不负父亲厚望。但无奈生逢乱世,我报国心切,只好放弃学业,投身与抗日战争的洪流。战争残酷而激烈,军人的生活自然也不像呆在书斋、学校之中那般,能够学习到的知识自然也就少了许多,我自知不足,便总是见缝插针地利用一切时间去进行有效的学习。 在黄埔期间,我利用午睡的时间补习了初中的英语;在航空入伍生总队期间,我补习了高中的代数、几何;在航空军士飞行学校期间,我又学习了三角,并自学了日语,因抗战胜利后,想报考陆军大学继续进修,同时国军也要选派优秀军官赴日驻扎,故部队到北平后,我还请了一名早稻田大学的学生来教我日语。

除了一些基础知识外,关于文史一类的书籍我也广泛涉猎,像文学方面的名著,虽不敢说一览无遗,但也有较大的阅读量,像四大名著,普希金、高尔基、托尔斯泰、小仲马、莎士比亚的作品,我都进行了一定量的阅读。

读书是我的一种习惯。在部队里,我研读过《孙子兵法》、《太公六韬》、以及德国军事学家克劳塞维支的战略思想著作。行军途中,休息的时间若是稍长一些,我就会从马身上背着的袋子中掏出书来阅读。在教书的过程中,我阅读了《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唐书》、《资治通鉴》、《五代史》、《宋史》、《明史》、《清史稿》等史书。在劳改的过程中,我也没有停止对于读书的渴求,我通读了马、恩、列、斯、毛的选集,特别是四卷《毛泽东选集》,我读了两遍。退休之后我也没闲着,金庸、梁羽生、古龙的武侠小说,我大部分都涉猎过。

退休之后读书,更多的并不再是为了增长知识,而是为了在书籍中得到陪伴和慰藉,避免在精神上的孤独。我的情绪会随着书中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喜怒哀乐而改变,有时开怀大笑,有时潸然泪下。有时看入了迷,就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声音,保姆就会问我:“您和谁说话了啊,怎么自己在笑呢?”我就会对她说:“我跟书里的人在说话哩!”

对于古诗词,我也有很大的兴趣。

当我读到李后主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时,我都会不由自主地随他回到他的那个时代。李后主才华绝代,可惜生错在了帝王之家,最后却落得个悲惨收场。

每当与友人欢聚一堂,我都会想到“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以及“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的诗句。于是一时间豪情万丈,与友人举杯痛饮,不醉不休。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非凡的想象力和脱俗的浪漫主义风格让我沉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华美辞藻和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真挚神情让我动容……

还有《西厢记》里那首“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让我惊叹王实甫的八斗高才,这区区二十个字,便勾勒出了一幅羞涩而甜蜜的幸福场景。

在读书中,我找到了许多乐趣,我虽已是耄耋之年,但仍然精力旺盛,并没有寂寞孤独的感觉。我始终坚信,生命不止,阅读不息。读书能够赋予生命强大的力量。

我的养生之道

我的养生之道,严格地说也不算是什么“道”,说到底就是人尽皆知的养生方法,只是我坚持着做了下来而已。

“饭后百步走,晚饭少吃口。”我每天坚持按照谚语来做。同时,我在20世纪80年代就戒了烟,每天只喝一两酒。在饮食上,我也是荤素搭配,均衡营养,坚决杜绝暴饮暴食,从不吃零食,坚持按照“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要求来做。而且,我只喝白开水,只有为了把儿女送的茶叶消耗掉,才会喝一些茶。

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在这方面我自觉做得很好。学生时代的我就喜欢运动,进入了军人时代之后,运动自然是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在航空委员会空军入伍生总队时期,对学生体能的要求很高,为了给学生做示范,我自己必须加强对自己身体的锻炼。单杠、双杠、跳马、吊环……我都会去练习,身体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锻炼。在青海农场,需要做大量的体力劳动自是毋需多言。恢复自由身之后,我也没有停止运动,坚持了晨练近40年,从未间断。在我75岁之前,我每天都要跑步,75岁之后身体不能适应高强度的运动,我就不跑步了,不过仍然要做保健操,做八段锦,打形意拳。在我老伴住院期间,因为雇了保姆照料她,所以我仍然每天坚持锻炼一个半小时。现在我已经90岁了,虽然我腰椎盘突出,但我仍然坚持着每天适当活动一个小时左右。

保健操对眼睛、头发、面容的保健效果比较明显,我的视力一直保持得很好,至今看书不用眼镜,头顶的头发由白变黑,这就是因为我坚持做保健操的缘故。保健操操作起来很简单:头发的保健,就是用双手十指梳头,早晚各一次,每次100下。眼睛的保健操就是用双手食指和中指在眼皮上左右按摩,每次100下,次数越多越好。面部的按摩是用双掌在脸颊上下摩擦,同样也是每次100下,早晚各一次。

养生之道,贵在坚持,要有良好的心态和坚持下去的毅力。乐天知命,心胸豁达,凡事包容、忍让,不攀比,不嫉妒,“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只有拥有良好的心态,才能更好地去拥有健康的身体。

古人云:“君子安贫,达人知命。”我虽不富裕,但我不自卑、不自馁,我乐于简单快乐且衣食无忧地生活,我乐于子孙满堂且子孙孝顺的生活,我陶醉在自己拥有的幸福生活之中,怡然自得。

结束语

回首90年的岁月,我走过了工、农、商、学、兵的多条道路,历尽了人间沧桑,尝遍了世间的酸甜苦辣,体会到了世态炎凉;我度过了一个惊涛骇浪、艰难曲折、跌宕起伏、坎坷沉浮的人生。虽然经过了奋力博击,但仍无法改变命运,最终一事无成。我始终觉得自己上有愧于祖先、下有愧于后人,然而这一切好像都是上苍的安排,非人力所能挽回似的,因为我已经用尽了自己的全力。

但我现在也感到无比满足,因为我的儿女和外孙、外孙女都很孝顺,不但从物质上尽量满足我的需求,而且从精神上也给我极大的安慰。他们的工作都很顺利,前途无限光明,使我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在写作过程中,外孙周欣送我一首苏轼的《定风波》,我感觉此词简朴中见深意,与书中意境也很贴切,故选其中一句作为书名,全词特录于下: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附梦的疑惑

在我的回忆录中,有三处提到梦的问题,好像是我在宣传迷信,其实我是个无神论者。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扳倒过很多佛像,以后从军的时候,曾两次扒庙。从思想上,我从不相信释迦牟尼、穆罕默德、耶和华或者耶稣是宇宙的主宰,是人类的救世主。可是宇宙之间,千变万化,错综复杂,但又能循规蹈矩有序地运行,尤其是人类活动的繁复,着实是令人不可琢磨不可理解,好像在冥冥之中有个主宰,掌握着人类的吉凶祸福。而人类的梦似乎也有主宰,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预示或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