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暮年回首--王立业回忆录 第16节

点击:

“非典”期间,在我的管界范围内出了一个疑似病人。当时如果在公交车上出现了一名疑似病人,这一车的几十人都要算做疑似病人,都有感染的可能。我们太平桥东里10号楼出现的这名疑似病人就是因为跟一个“非典”病人同乘一辆车而被列为了疑似病人。那位“非典”病人被送医院了之后,这个人留在街道引起了居民的恐慌,有的居民埋怨家委会不应该接收这个人,我们向大家做宣传工作,最后就把这个人隔离在家。

其实要控制住一个人的活动是很困难的。首先我们得做好这名疑似病人的思想工作,既然已经遇到这种情况了,只能按照规定办,必须要受到制约,可以打电话求助你的亲人,我们帮助解决吃饭购物一类的问题,还得帮助他料理生活,保证接触安全。但是本人不能随便外出活动。

其实这6年的家委会工作,多是处理一些琐碎小事,老实说也影响到了自己的家庭生活,老伴经常埋怨我:“不必时时做到完美,有的你应付应付就可以了。”

当时隔离了1个月左右,把我们几个折腾得够呛,既要做好群众工作,保证不出现闹事、打架这些问题,还要做好这名疑似病人的思想工作,让他能够安心在家里等待结果。但是通过这个事情也增加了我们家委会的凝聚力,如果没有工作对象、没有任务时,人总会有懈怠,现在有了压力,如果任务完成得不好,对社会、对居民都不好交代,所以我们这几个人团结一致,互相帮助,团结战斗,渡过难关。我们的工作目标明确,就是一定不让范围扩大,保证不出问题,一直到解除病情,直到闯过了危险期。最后家工委被评为先进单位,我们也受到领导和群众的好评。

她其实也是站在我的角度,为我的身体考虑,她嘴上这么说,但是在行动上她还是支持我的。毕竟我是自愿去做这份工作,虽然得到的报酬不多,但是能够发挥余热,能继续为附近的居民做一些工作,我觉得也是值得的,精神上得到了满足,尽了共产党员的一份职责。由于忙碌的工作,我根本没有办法照顾家务,家里的大事小事都由老伴尽心尽力地打点。

做了6年的民官,后来经过领导同意,我就自愿离开了家委会。

爱唱歌业余生活丰富多彩

2003年,从公安部门退休8年后,我终于开始了真正的退休生活。上班时一直没时间顾上身体的问题,生活有闲暇了却总感觉身体不适。毕竟年岁大了,得了一些老年病,之前工作的时候,生活不规律,心脏、肠胃、血管都有点儿老化,所以闲下来了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养生保健。

老伴的身体也不太好,她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这些年来,老伴一直为这个家尽心尽力,把几个孩子拉扯大,我觉得要是不把老伴的病治好,我就对不起她,我一直在寻找好的治疗方法给她治病。这几年我和老伴参加了三次疗养,虽然目前老伴的病没有完全治愈,但是病情一直保持在稳定状态。

养生之余,我还靠两个方法来打发退休后的闲暇时间,一个是唱歌,还有一个就是广交朋友。

我的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也不喜欢表现自己,年轻时虽然很喜欢音乐,但是也都是自娱自乐,没有公开表演过。在疗养期间我亮了一次嗓子,唱了自己最喜欢的电视剧《便衣警察》的插曲《少年壮志不言愁》。我不仅唱这首歌,还加了自己的创意,把歌词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了修改,改成了《老年壮志不言愁》,受到了大家的夸奖。这次的表演让我感触颇深,一个人的爱好对于生活态度其实起着很大的作用,用歌声来表达我对晚年生活的乐观积极,让我能够更好地享受晚年生活。2010年,我又在铁道部老干部活动站举办的春节联欢会上表演了这首歌。

2010年,在铁道部老干部活动站春节联欢会上表演《老年壮志不言愁》

唱歌对我来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家附近参加了莲花池心连心合唱团,通过参加团体活动,我的性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内向,变得愿意说、愿意唱了,也愿意跟朋友们分享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经验。

我十分欣赏《永远是朋友》这首歌,正如歌词“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所唱的那样,朋友在我的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职工作时我就因为经常去外地出差而结识了全国各地的朋友,在日后的生活中,这些老朋友也给予我许多帮助。退休之后,我还与很多朋友因棋结缘。我是一个老围棋迷,下棋这一爱好有四五十年的时间了,但是我的棋艺并不高。现在经常跟附近的老人一起切磋棋艺,结识了许多朋友。

2010年10月20日,老同事们的聚会,右一是王立业

棋友王文栋跟我在一起下棋快20年了。他最大的特点就是玩得潇洒,边下棋边哼小曲,不管输赢他都哼着小曲。这给我带来很大的启示,玩就玩得快乐,因为我们并不是专业棋手,获得愉快的心情才是下棋的娱乐目的。

还有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一起工作过的老同志,因志趣相投,过去就很投缘。近几年我们经常相约聚会,少时五六个人,多时十几人。现在的联络手段非常便捷,经常选一个小饭馆,大家小聚一下,忆当年,话今朝,大家畅所欲言,欢乐无比。

我认为交朋友最重要的一点是相互信任,有共同语言,这样的朋友才算是真心的朋友。

婚姻老伴是家里的“擎天柱”

1964年,妻子曹炳芳

1959年,经过同事的介绍,我认识了老伴曹炳英,她是河北省安次县(现为廊坊市安次区)人。初次见面时就觉得她长相不错,感觉应该是一个农村肯吃苦的姑娘。我们俩的恋爱基础并不深,几个月后就结婚了,按现在的说法就是“速成式婚姻”。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她一直住在哥哥家,但哥哥家只有一间房,所以多有不便,促成了我们的速成结婚。

虽然恋爱基础不深,但是我们俩也都是自愿结婚,而且也互相建立了感情。父母去世后,哥哥在矿区门头沟大安山煤矿工作,我们两家离得也比较远,并没有经常往来。老伴过门时,她家里给准备了嫁妆,而我并没有给她买聘礼,只是送给她一件毛衣、一双皮鞋。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生活很清贫,我一直觉得自己对老伴亏欠很多。尽管生活很简朴,可年轻时的我们相互体贴,生活忙碌却充实,也感到莫大的幸福。

1960年1月,我的大女儿出生,之前老伴一直上班通勤,孩子出生后,她就辞去工作。相继两三年,两儿子也出生了。这三个孩子都是老伴自己照顾。她非常能吃苦,即使怀孕期间,也能照顾好自己和孩子,打理好家里的琐事。为了家庭,她付出了很多。这样到了1964年,我们家成了5口之家。

后来,老伴参加了“五七连”。当时我正在南口站区跑车,她在昌平沙河组织的装卸车队上卸车。这个活应该是男人干的,很辛苦,每天早起坐通勤车,哪有任务就在哪里干活,来什么车就得卸什么车,有时候还要卸煤车、石头沙子,老伴就拎着大铁锹一次二三十斤的往车上装卸。我很心疼她,一个女人干这些活很不容易。她到“五七连”上班,家里就没有人管了。那时候大女儿也就只有五六岁,可她已经能够照顾两个弟弟吃饭了,老伴下班之后把第二天的饭顺带做出来。第二天出门时就把几个孩子都锁在家里,到吃饭的时间,大女儿就把饭菜热一热,几个孩子填饱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