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代人生活在一个社会大变革的年代。他们经历了由饥饿到温饱,由贫穷奔小康,由传统向现代的飞跃。他们曾经有过狂热梦想,也有过后来的冷静思考。他们的双手用过可能是秦始皇时代就有的犁耙;今天也用上了
随时能上网、玩“围脖”的3G手机。他们身上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忆的故事……也许它能让人们在茶余饭后的闲聊时多一个话题,多一点思考。
这是由这代人中一位做过教师、医生、公务员、媒体人的过来人,自谑为“四不像”的他讲述的一生中最难忘的故事,愿与自己的亲人、朋友们一起分享。
记录成长
嘈杂快乐的大杂院
1985 年春,在包头四合院,我们一家三代人的合影
从我记事开始,我家就住在一个大杂院里。这个院子坐落在包头市老区南面的城墙根下,那是一个很大很破旧的院子。院子的正房西房住着八九户人家,南房是些小土坯房。院子里养着五六辆马车,东面是一遛儿的马棚,一到傍晚时分,院中挤满了车辆,骡马在棚中悠闲地吃着草料,马粪味儿常年在院中飘荡着,刺鼻难闻。后来,院子又住进一家养骆驼的,隔几天随着铜铃的响声就会走进三四头高大的骆驼,把院子挤得满满当当的。那时我家也养了一辆马车,不过是个破车老马,每天都陪着沉闷的父亲不停地忙碌着……
大杂院的晚上是很安静的,月亮刚刚爬上树梢,为了防狼而画上大白圈的院门就被死死地关上了,家家户户都进入了梦乡,每到这时,只有院中的骡马和骆驼不时地发出一些声响。
对于邻居们、长辈们我都叔叔婶婶地称呼着,同辈的也是哥长姐短地叫着。一起住的邻居们都是实在人,所以邻里关系很要好,碰见家人都出门的情况,就和他们打声招呼,有的甚至连门都不锁就出去了,互相都有个照应。
谁家要是吃饺子,总要给邻居送上一碗,一般盛七个饺子,称“人七”。其实是少了拿不出手,多了也给不起。毕竟过去每家都有四五个孩子,一家平均每个人还吃不上一个呢。大人们在品尝着,夸耀着主人的手艺,作为孩子的我们只能吃上一个就剩下看着空碗的份儿了……
夏天的傍晚,院里可热闹啦。大人孩子们都回家了,家家在门口生起灶火(俗称春炉子),大人们屋里屋外穿梭着准备饭菜,孩子们则拉着呼呼作响的风箱。饭好后,每人满上一碗,一起坐在院子里吃着,说着。吃空了一碗赶紧回家盛上又出来坐到一起……
院内南房住着一位我们叫做六叔的中年人,他是个能人,打过铁,修过自行车,当过屠夫,而且能歌善舞。记得他经常帮人家杀猪挣点小钱,每次杀完猪,刘叔都会拿着一些下水回来,炖熟后经常给小孩们吃上一口,所以我们都喜欢去他家。六叔平时爱喝点酒,每每喝完酒后,就给围坐在他周围的小孩们讲故事。兴致来了,还会给我们唱上几句,有时更会跳上一段,只见他稍事化妆,穿上红袄,手拿笤帚,这就扭起秧歌来啦。过年过节时,六叔的表演会更多,我们也开心地跟着扭啊,唱啊。左邻右舍看着都笑成一团。每当这时,六婶就会笑着嗔怪道:“这老没调儿的。”……
洋片、弹蛋儿和小人书
“这么多玩具还没你玩的?”我皱着眉头,看着小外孙女站在阳台上,在堆积的像小山一样的玩具前挑来拣去,不由得说了她一句。那座“小山”是由各种动物形状的毛绒玩具、积木、布娃娃还有中外儿童读物、电子识字书、少儿光盘等等垒起来的。
“姥爷,那你们小时候有什么玩具呢?”三岁的婉儿反问了我一句。
“是啊,我们当时玩什么呢?”我忽然陷入了沉思……
小时候的我和同伴们玩的最多的就是扇洋片和弹蛋儿了。
洋片像扑克牌,但稍小一点,有正面和反面之分。扇洋片是有技巧的,用得劲适中才能翻过对方的洋片。玩法是一人先将洋片放在地上,另一人用自己手中的洋片扇在他的旁边,谁扇过来就算谁赢了。如果没有洋片了,用自己叠的三角形来代替也是可以的。
弹蛋儿,就是弹玻璃球。这种小球有白的、有茶色的,也有像花瓣似的很多颜色的。玩法就是在地上挖几个小坑,像打高尔夫球一样把玻璃球弹到小坑里,距离远,进得多就算赢家啦!
不过童年里最让我铭记的东西还是小人书。一些经典的小人书如《秦汉演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水浒传》等等,这些连环画图文并茂,人物个个栩栩如生,让人看了上册就想看下册。一开始因为我识字不多,就由别人给讲一遍,慢慢地自己也就看懂啦!
那时候,谁家能多有几本小人书,我们小孩都羡慕死了,想方设法地讨好人家借给自己看,而且就算借到,规定的借期也是很短的,也就一两天,所以一旦拿到手里就如获珍宝一样……
记得有一次我借了邻居小朋友一本小人书,回家后边吃饭边看,一不小心将饭菜撒在书上,把书弄脏了,没想到还书时小伙伴不依不饶,非让我赔他不成,害得我母亲满街去买也没有买到,最后还是邻居家的大人给解围的。从那以后,我凡是借小人书看,必先给书包上书皮,生怕再给人家弄脏了。
那时拿上一本小人书一看就是半天,翻来覆去看,甚至看到每一页画的多少人都能数出来。谁是什么长相,什么表情,骑什么马,拿着什么武器等等,每一个历史和传说中的人物都深深地印入我的脑海中。
现在回想起来小人书真的使我受益匪浅,我的许多历史知识都是从小人书里学到的。那些生动的历史人物形象至今还历历在目,像“鸿门宴”中范增的急迫和樊哙的怒目的神态,“空城计”中诸葛亮在城门亭上泰然抚琴时的情形,“草船借箭”中的稻草人全身扎满箭矢的场景等等,至今想起,依然觉得惟妙惟肖,栩栩动人……
遗憾的是,搬家多次,那些曾经当作宝贝的小人书都不知哪里去了……
记录成长
盼过年
小的时候,不知怎么搞的,一到过年前,就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
那时候,一进腊月就开始数着日子,倒计时地盼过年了,盼来腊八盼小年,盼来小年盼除夕。每天早上睁开眼睛的第一件事,肯定会掰着手指数一数,距离过年还有多少天。我们小孩子盼过年,一个是等吃的,另一个就是等穿的。过年时正值数九寒天,我们的衣服都已经破得不行了,棉衣和棉裤的棉花都露出来了,但是大人们仍舍不得我们提前穿新衣服,孩子一哭闹要换衣裳,他们就说:“不行,等过年再换新的。”
说来也怪,那会儿的老师还用这个来惩罚我们。记得有一年上小学,可能是在腊八节那天,我们还没有放假,在上自习课的时候,两个同学忽然打起来了,有的同学也趁机起哄,整个班级乱作一团。班主任知道后,很快就赶来了,十分生气地把我们领到操场上训话,大声说:“你们今天都想快点回家吃腊八粥,对吧?可我偏不让你们回去,谁让你们在班级里不听话的,我就是要让你们难受,都站在这!晚吃一会儿吧……”他训了我们将近半个小时。其实那天从早上开始,我就一直盼着放学回家,吃碗腊八粥。当时这半个小时,真让人痛苦难忍,煎熬得厉害,我满脑子里想的全是腊八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