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被丢失的岁月--王庆瑞回忆录 第30节

点击:

可他怎么没有任何征兆,说不行就走了呢?真应了“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之说啦!一个人有病了,人们往往只看到外因,什么受寒啦,心情不好啦,再不最多说命里注定啦,可是这个命怎么理解呢?看来人类还有许多没有解开的谜!

哎!到了“耳畔常闻故人亡”的年龄啦……

耳顺之年的感叹

前两天回到故乡,几个当年的老同学聚在一起回想起旧事,经历的事情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大家都在感慨着,真不敢相信我们都六十多岁啦。小时候盼过年,感觉日子真长,到了青年,觉得漫漫人生路才刚刚开始,活到中年也感觉来日方长,可是没想到一转眼我们都退休啦。

过去看到说“人生如梦,日月如梭”、“人生一世,俯仰之间”、“弹指一挥间”等等都觉得那是人们在夸张地形容时间飞逝罢了,尤其是诗仙李太白在《将进酒》一诗中写道:“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那更是浪漫主义诗人无限夸大,感叹岁月的一种情怀,可是今天看来,不是过来人是不会有这样的切身体会啊!

很多人除了体会到岁月的无情外,也会觉得自己的一生遗憾颇多。有的感叹一些机遇没有抓住,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有的遗憾前几年忙于工作没有好好孝敬老人,而现在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有的后悔自己当年没有很好地教育好子女等等等等,总之,不尽人意事太多了……

“若有下辈人就知道咋活啦。”

“废话!”

“现在只能讲给年轻人听啦,因为他们还有大半辈子!”

“我们也还有后半辈子呢,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更好地生活啦!”

满头白发的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大家都在感叹,在反思,在思考……

那天回去后,我感慨丛生,组合了一段话,与同学老友分享:

“不经意间已逾耳顺之年,曾不知老之将至。少时不解李白‘朝青暮雪’之诗意,今读之确如符契相合。人生一世,俯仰之间,盛年不再来,往事不可追,悠然自在,得乐且乐。书有未观皆可谈,事经已过不须提,知足常乐。尽如人意不存,自心无愧足矣!”

感叹生活

静心抄经

去年,我应一博物馆要求,用隶书字体在册页本上抄写了100本《心经》。

“心经”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玄奘法师原译的一部佛教经典。在佛教界地位举足轻重,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经文虽然只有260字,但将佛教思想的精髓完整地呈现出来。简练的经文,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因此被佛教徒信奉为圭臬,尊为成佛的指南,利生的法宝。

《心经》一书涉及到很多玄奥艰深的佛学理念,简约而义深,除非有高僧大师的指引,否则很少有人能将其中的经义领略透彻。

我抄写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一幅书法

我对佛教知识知之甚少,恐连皮毛还不及。我抱着敬畏的态度去抄写,慢慢地抄写的次数多了,也能从字面上有了一些很肤浅的感悟:

《心经》260个字,其中有21个“无”字,一连串的“无”是一连串的“超越”、“放下”。心胸要豁达,要超脱一些,把一切都想得开,放得下。今天再大的事,过几天就没事了。“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做事要“善”也要“和”。善良是人的本性,要善待一切,善待每个人。要“以和为尚”,和谐、和睦,家和万事兴。

自己还要远离不合理的思想行为,欲望越大,失望越多,要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量力而行。

自身还要止息一切烦恼,永远保持良好的心态。身体和心理是一体的,只有心胸开阔,心态平和,遇事不怒,身体才能少得病或不得病。

……

说来惭愧,《心经》抄了一百篇,只是抄写,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而没有去学习相关知识。今年他们又提出要一百本,我想自己在逐渐熟练了书法技法后,应该离开字面多多学习探索一下《心经》的内涵吧!

结语

故事中的事,故事中的人,组成了这一代人独特的岁月记忆,而属于这些岁月中的感动与欢笑、激情与坚忍,也成为他们一生中的酸甜苦辣,喜忧哀乐。

发生在那些岁月里的故事,让他们懂得生活究竟是什么,懂得了人情世故,更懂得亲情、爱情、友情等等情感的真挚与珍惜……

我想,还是让这些故事留下来吧,虽然它只是岁月中的一片斑驳,但是仍然能够发出些许光芒,留给人们一些共鸣与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