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们怎么这么早就收线了?”那天正放得高兴,旁边的几个老伙伴正往回收线,我不解地问着他们。
“今天是端午节,孩子们都要回来吃饭,准备好几天了,老伴在家做凉糕,包饺子,我得赶快去买点下酒菜。”老张喜滋滋地边说边迅速收线,“你怎么还放线,难道你不过端午?”
“我的小孩都在外地,就两个大人,顶多买几个粽子就过节了,所以我不着急。”我笑着说道。
眼看着他们对过节的渴望,突然发觉我已多年没有这种过节的喜悦了。
他们急匆匆地收回风筝,收起风筝轮,背上自己的“行头”兴奋地并高声吆喝着:“中午又能喝二两啦!”
剩下孤零零的我,羡慕地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
是啊,退休了,该为自己活啦,但为自己又怎么活呢?
回家的路上我哼了几句诗:
“一生辛劳为生存,
为老为小为了情。
而今始得为自己,
空空落落不知根。”
感叹生活
黑发变白发
老了老了,身体机能就会出现问题,器官也会衰老,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一个过程。那么如何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不给自己的儿女添麻烦,这就需要我们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想想我们身体的各个器官都运行了大半辈子,逐渐衰退也是避免不了的事情,所以身体出现很多这样那样的疾病。其实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因为这些疾病是身体在由强壮变衰弱过程中无法避免的,在医学上叫“退行性病变”。比如说有些老人关节变得僵硬了,有时候走路关节处会发出“咔咔”的响声,这是因为关节处缺乏“润滑剂”了,不过人的身体组织不能随便拆开修一修,顶多从外面给注入点“润滑剂”。再比如说动脉有硬化,引起了血压改变和心脑不适,想想我们的血管运行了几十年,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液供不应求,再想回到原来状态不可能了。任何器官上的病想让它彻底治愈,完好如初已经是不可能了,要对自己的身体有认识,要有简单的医学知识。
我们同龄人坐在一起,互相看着各自头发变白,有的全白了,有的花白,都知道这是自然现象,谁也不把它看作是病。但其他器官一有些变化,就认为是生病了,而且有的人还十分恐惧。其实,好多我们把它看作是病的也和黑发变白发一样,是自然现象、是自然规律,是无法避免的。
再就是我们这些人,年轻时经常挨饿,现在刚刚温饱了,就听信广告宣传,“专家”之言,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用,刻意地去控制自己。什么营养品、保健品不惜高价,多多益善。我看这些大可不必,顺其自然就好。
“道法自然”。任何事物都是有一定规律的,只要我们彻底认识了它,就能由必然到自由啦!
阻止儿女贷款
昨天我们几个小孩都在北京工作的同学聚在一起聊天。谈起北京房价时,大家没有一个不在后悔前几年不该阻止孩子贷款买房,谁能想到房价一涨再涨。孩子们埋怨,自己也在悔恨。
“当年我小孩要买二环边上的房,手中仅够首付,其他的都要贷款。我劝说他借那么多钱压力太大了,还是攒多些再买吧,结果等到现在那个房子涨了两倍!”
不等这个同学说完,老张激动地站起来说:“怎么和我一样,三年前小孩要贷款买房,我说不行,你可不知道借钱的滋味,等攒够了再买!结果这几年房价翻了几番,手中的钱连个卫生间也不够了!”
“哎!原来咱们几个都有这样的经历啊。”我感叹着说道。
我在前20年就看过一篇小品文,记得好像是叫《天堂中的对话》,说的是一个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在天堂中相遇的场景。中国老太太说:“我一辈子攒钱想买房,攒了几十年,前年好容易攒够,盼望已久的新房终于到手了,抓紧时间装修后不想住了一年多我就来这里啦!”而美国老太太却说:“我20岁结婚时贷款买了新房,一辈子还贷款,住了一辈子的屋子前几年总算把贷款还完了。”
……
同样是买房住房,孰是孰非?
尽管我受了启发,但在行动上还是犯了和其他家长们同样的错误,也曾阻止过孩子们要贷款买房,想起来也是悔恨不已。
这样看来,我们这些人一个是爱管孩子,总愿意拿自己的成长模式、思维定式影响他们;再一个就是不习惯贷款,人家既然想借,就知道如何偿还,而我们的保守思想和贫穷基因也让孩子们错过了很好的投资机会。
中国几千年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来自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攒几块银元装罐埋在地下,手中有钱心中不慌。钱到用时方恨少,以防不测。不懂商品经济,更不会有钱生钱的资本投资,以“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叫花子哲学”为荣,更不会把别人的钱先借来办自己的事,或者扩大再生产,所以永远赚不到第一桶金。到今天才逐步认识到什么是资本,什么是现代。无怪乎革命导师这样说,资本来到世界即创造的财富比人类有史以来创造的财富还多。
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固然没错,可是无人讨债,没有压力,就会四平八稳,不思有变,完全养成“庄户人不用问,人家做甚咱做甚”的习惯。而有了债务,有了压力,每天早上起来就得思谋我今天需还多少债务,如何能让它还得快些。有了压力,就有了动力,压而思变,才能不断进取,把自己的能量发挥到极致。
世事变了,不能乱给孩子当参谋,甚至永远想当家长啦!单位退休了,看来家里边也该退,要“全退”。因为孩子们长大了。
我想起一幅有关家训的对联,把它写了下来
感叹生活
一个好友走啦
“这下好了,老二家的孩子送到托儿所了,老大家的孩子已经上学了,我们老两口终于可以歇歇了,”老同学一脸轻松地说,“我想去旅游,你走的地方多,给我说说,哪个地方该去?”
老同学小赵有两个闺女,退休后又给女儿们带了挺长时间的小孩,这下终于“卸任”了。以前想去这里,想去哪里,苦于看孩子,没办法脱身,如今总算可以好好玩玩了。于是我对他讲:“可以去云南的香格里拉、丽江,四川的九寨沟,湖南的张家界……”
老同学兴奋地说:“我列个计划,走一走这些地方……”
可是没过几个月,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小赵竟然得了重病病倒了。一家人忙得不可开交,来到北京住院后,又花了很多的钱,可最后还是没有留住他,操劳一生的老同学就这样走了,也没有实现他想旅游的梦想。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小赵和我是下乡时同住一屋的三年老同学,我们感情很深。几个月前我们在一起聚会时,同学们都夸他年轻,头发不白,皱纹不多,大家都还向他讨教养生秘方。他说,不抽烟,少喝酒,能吃能睡,心宽体胖,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