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瑞彩华光--曾庆华回忆录

点击:

我是客家人

我的故乡是江西省赣州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从汉高祖刘邦设立赣州至今,已经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如今赣南的绝大部分都隶属于赣州市。

唐朝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广东韶关人张九龄奉诏开凿大庾岭通路(即梅关古驿道),加上赣江水路的开通,赣州便成为了“五岭之要冲,粤闽之咽喉”,继而也就逐渐成为了商贾名流聚集之地,并积淀下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赣州位于赣南地区,江西省南部,地处赣江上游。赣州原本叫虔州,因为“虔”字带虎头,号为“虎头城”。为了讨个吉利,南宋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取章水、贡水合流于此的意思,改虔州为赣州。新中国成立后,赣州先后被定为赣州专区、赣南行政区、赣州地区,1998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赣州地区改为赣州市,而赣州地区原来下辖的赣州市则改为章贡区。

赣州的历史,最远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在那时就有先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所以才有“开化远于唐虞”的说法。到了宋代,赣州已经成为全国36个大城市之一。

一个地区的兴衰,往往是与这个地方的文化氛围和教育基础紧密相连的。赣州的文化和教育,早在北宋的时期就已成规模。北宋时期,朝廷就在虔州设立了州学和县学,并且购买了大量的书籍和一些田地,来维持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王安石在《虔州学记》中,对于虔州教育事业的勃勃生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后来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到了虔州任通判一职,先后创办了爱莲书院、濂溪书院等几家书院,进一步推动了虔州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他在《爱莲说》里所倡导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赣南人民。

之后的千百年间,赣州的文化、教育事业一直经久不衰。到了明代,理学家、哲学家王阳明曾担任南赣巡抚,赣州的文化和教育事业更是发展得声势浩大,诸多大小书院、学社,遍布整个城内和乡镇。

1939年到1943年期间,蒋经国先生在赣南地区推行了“赣南新政”。作为国民党执政时期为数不多的正确方针,它使得赣州拥有了一个相对良好的发展空间,也将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化和教育很好地延续了下去。

土地革命时期赣州的瑞金,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苏维埃临时政府所在地,赣州地区也就因此成为了红色根据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许多伟人都曾经在瑞金居住过。

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瑞金就是部队出发地之一。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赣南地区参军33万人,参战人数将近60万人,为驱逐日寇和建立新中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战争期间,赣南人民付出了惨烈的代价,仅烈士之中有名有姓的人,就有10.8万人之多,约占全国烈士总数的7.5%,江西省的43.4%。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刚刚解放不久,毛泽东主席就派了谢觉哉同志到赣南慰问赣州老革命根据地的人民,毛主席写了“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鼓励赣南人民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的故乡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无数文人骚客都曾在这里留下过精彩的诗文。城区西北贺兰山[1]顶郁孤台,一代爱国词人辛弃疾就在那里写下了令人不禁慨然喟叹的《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赣南这方水土,滋养着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汉族民系,这个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汉族民系之一,它的名字叫客家人。

赣南是与闽西、粤东并称的全国三大客家人聚居地之一,在我的家乡赣州市,客家人的数量就要占全市总人口的95%以上。

客家人很重视礼仪,所有人按照字号排辈,十分讲究长幼尊卑。如果是比我长一辈的人,就算年纪比我轻,我也要恭恭敬敬地叫他叔叔或者叫她姑姑。至于年龄长于我而辈分又高于我的人,逢年过节的时候,我都要跪下来问好。

在客家人的习俗中,不懂礼是要受训的。除此之外,客家人还有着严格的家规。以我们曾家来说,凡是曾姓人家皆不可通婚,即便是没有血缘关系也不行,因为“天下曾姓是一家”。

在为人处世上,客家人讲究的是敬客如宾、乐善好施。凡是有客人来到我们的家中,客家人一定会让客人感受到最热情的迎接、最礼貌的接待。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父亲和母亲就教育我:不分贵贱、不论高低,只要是来到客家人地域上的人,就都是我们尊敬的客人,一定要给他们以最盛情的款待。哪怕是一名乞讨者,我们也决不能训斥或者驱赶人家,一定要给他们可以让他们维持一段时间的粮食。

客家人有一个习俗,叫做“修桥铺路”,顾名思义,就是要修建桥梁和道路,客家人觉得这是一个积德、行善事的行为,不论是建造桥梁、道路,还是维修它们,都是一件造福人们的善举。

我是客家人

客家人爱干净、爱自然,家家户户都弄得干干净净,而且不会去污染环境。在客家人看来,人类能够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是大自然的恩惠,所以我们始终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力争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一些特定的节日,对客家人来说是很重要的。除了春节之外,像冬至、清明、中元、寒食、端午这样的节日,是普遍受到重视的。等到冬至、清明、中元这三个节日的时候,大家都要去祭扫先人,并且给那些没有后人的“孤魂野鬼”捎上一些纸钱。

到了端午节,赣州地区是很重视这样的节日的,每年都会在贡江举行龙舟比赛,家家户户包粽子,用雄黄水洒在墙角消毒,在门上挂上艾叶等驱虫的药草,人们把这个因为纪念屈原而命名为端午节的节日过得热热闹闹。

在饮食方面,赣州客家人的饮食文化是很丰富的,且具有特色。赣州人会做鱼菜,有小炒鱼、蝴蝶鱼、鱼丸、鱼饼等多种鱼菜。除了鱼,赣州客家人会用米粉搭配做出许多美味的食物,像粉蒸肉、粉蒸鱼、米粉鸭子、米粉鸡、米粉豆腐等。到了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自己制作出许多可口的食物,用糯米制作成美味年糕,腌制香肠、腊肉……大家坐在一起,嘘寒问暖,推杯换盏。这是一种很温情的感觉,人与人之间的厚重感情都浓缩在相互拜年、致贺之中。

客家人的穿着很有讲究,男性上装根据季节的不同,大体上分为对襟短衫、中长对襟衫、直襟棉袄;下装主要是大裆裤,造型简单、式样统一。在颜色上,主要是蓝、灰、黑三种颜色。

客家妇女不缠足,上装是高领大襟衫,布纽扣;下装则以青、蓝、黑色大裆裤为主。

客家人追求在得体中将美观呈现出来,其中蕴含了许多传统的思想,受到了客家人的普遍喜爱和尊重。我父亲活到了81岁,在他的一生当中,就始终穿着客家人的传统服饰。

建筑方面,广东客家人会建造一些安全性较高的围屋,至今在靠近广东龙南县的地方还保留了非常完好的围屋。因为我们这边相对来说治安要好一些,所以我们只是建造家族内彼此相通的院落。客家人喜欢子孙满堂、热热闹闹,整个家族的房子都是可以互通的,长辈们住在一幢大房子里,小辈们和血缘稍远一些的人们就住在两侧的厢房。我小的时候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砖瓦房不多,多数家庭的房子都是用稻草、黄泥等材料堆砌而成的土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