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983年,北京做过一次全城的航空遥感,飞完后又做了两年多的分析总结工作,1987年开了一个展览会,1月14日在展览会上我向外界公布了“景山坐像”,在社会上引起巨大轰动。中央电视台通过报纸知道了这件事儿,台里工作人员找到我录像播新闻,1987年7月4日晚上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里播发了这条新闻,全世界都知道了“景山坐像”,它成为奇迹,成为和“纳斯卡线条”、“麦田怪圈”同等的谜。经过研究,我初步判断这个现象是乾隆十四年产生的,虽然知道时间和背景,但牵扯到天文、地理、宗教等很多我不懂的知识,目前无法研究清楚。
1978年,夔中羽由返回式遥感卫星照片中发现的“景山坐像”
有人说“景山坐像”最好是个谜,如果不是谜也没办法继续研究,确实有好多问题无法解决,“坐像”与朱棣有关系,与玄武大帝、武当山和道教也有关系,与康熙有关,与整个故宫建设的布局还有关系。单说故宫的布局就很复杂,它的建筑涉及很多天象、地理等问题。“景山坐像”是在偶然的情况下产生的吗?很多人都问我这个问题,我认为不是偶然,“坐像”应该是人为因素产生的。故宫中有一个殿建在故宫正北的方位上,处于八卦中的‘坎’卦,它名为“钦安殿”,此殿修建于明王朝,至今保存完好。殿中间有一座像与卫星相片中的像似同一人,都为“玄武(真武)大帝”,两座“坐像”一模一样。
“景山坐像”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深邃,它蕴含着很深的学问,恐怕短时间内研究不透。大家都知道堪舆学里有“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北京好多建筑都遵循这样的风水原理,甚至现在前门门洞前有一个北京零公里标志。南边是朱雀,北边是玄武,钦安殿里的像便是“玄武”。2004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为我拍电视片《景山坐像之谜》,当时节目主持人张腾跃与我谈了很多相关内容:“古人设计‘景山坐像’目的为何呢?当时没有飞机,又没有遥感,地面上又看不到,那做出来是给谁看的?”我很痛快地解答了这些问题,而且我们的谈话没有稿子,中央电视台全部录下来以后直接播出。
2007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电视片《神秘的人像》
2011年4月,北京景山公园已经把“景山坐像”做成展板安置在景山万春亭北花墙上,在展板上我还提供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航空相片和卫星相片,供游人欣赏、解谜。
北京景山公园万春亭北花墙上的“景山坐像”展板
发现“景山坐像”
“景山坐像”展板说明
北京中轴线偏离子午线缘由初探
仔细观察《北京卫星影像图》和《北京航空影像图》时,我发现“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以下简称北京中轴线)与“子午线”不重合这一现象。我在测绘部门工作几十年,常与地图打交道,但对这一现象也感奇怪。因为自古人们一直认为,皇帝宝座所处之北京中轴线理所当然地应为正南正北,应与子午线重合。
《北京卫星影像图》和《北京航空影像图》的比例尺均为1∶4000,北京城二环内的影像差不多铺满办公室的一面墙。图上影像清晰,公路上的斑马线清晰可见,尤其在航空影像图上,几乎连路边的电线杆也可分辨。我注目永定门,然后将目光沿北京中轴线逐渐北移,经前门、故宫、鼓楼,我的头不自觉地向左偏。数次尝试,现象依旧。
北京中轴线真的偏吗?如果偏,偏多少?何时偏的?为什么偏?这4个问题一直萦绕我脑际。
北京中轴线并非正南正北
中轴线偏了吗?偏多少?我找来新出版的大比例尺北京地形图。在地形图上选择了北京中轴线上的南端——永定门桥、北端——钟楼,和中间的一点——地安门十字路口中心等几个点进行量测(以下简称永定门、钟楼、地安门)。经地图上量测作业得知:地安门在永定门北6公里多,钟楼在永定门北约8公里;地安门向西偏离永定门子午线两百多米,钟楼向西偏离永定门子午线近300米。北京中轴线与子午线的夹角为2度十几分。
为了形象地演示“北京中轴线偏离子午线”这一现象,我在新建的永定门城楼下向北的甬路上,作“立竿见影”试验。在甬路中央立一根2米长的竹竿,从竹竿的底部,延甬路中心线向北,粘上一条长6米的黑胶带,表示中轴线。当太阳经过永定门上中天时,竹竿的影子就是永定门子午线。影子与黑胶带之间的夹角就是子午线与中轴线的夹角。太阳经过上中天的时间,是在广播电台播出“北京时间中午12点”的时号上,加上经度差改正和当天时差改正后得到结果。因为只是演示,没有用精密仪器,多项小改正也省略了。经量测和计算,北京中轴线与子午线的夹角也为2度多。
地图演示“北京中轴线偏离子午线”
北京中轴线与子午线确实不重合,而是偏西北方向。偏得不太多,向逆时针方向偏了2度十几分。元、明、清三朝三十几位皇帝的宝座确实都是歪的。
我找到清华大学建筑系有关人士请教,他们表示早就知道“北京中轴线偏离子午线”这一现象。我说:“人们称子午线北为真北,磁针北为磁北,而你们称北京中轴线所指之北为什么呢?”他们说,叫“故宫北”。
中轴线何时偏的?元朝中轴线的北端是今北土城路中间,南端是丽正门(今天安门)。明朝1368年将元朝1276年建成的北城墙南移(至今的北二环),1419年将元朝的南城墙南移(至今的前三门大街),1420年再将元朝东城墙和西城墙在元大都土城墙基础上,包砌城砖筑成明城的东城墙和西城墙,故元大都中轴线方向在明朝建城时未变动。1553年明朝建成南外城城墙,将北京中轴线向南延长至永定门。清延用明城,中轴线也未改动,可以确定,北京现有的中轴线是延用元大都时的中轴线,至今已有七百三十多年。东直门-朝阳门-建国门一线是东城墙;西直门-阜成门-复兴门一线是西城墙。东、西两城墙均与北京中轴线平行,均不是正南正北,因此可以认定,现今北京中轴线偏离子午线是元朝建元大都时形成。
北京中轴线确实偏离子午线,并且自七百三十多年前元朝时就是偏的。
中轴线偏离子午线缘由分析
我认为,研究中轴线偏离子午线的缘由要从三方面分析:第一技术因素、第二自然因素、第三人文因素。
第一,北京中轴线偏离子午线是否因为七百三十多年前年测量技术不高,将子午线测偏。学者们认为,唐朝时已有学者一行为测量纬线长度,曾经在河南很准确地测量了多个点的子午线。到了元朝,由天文、数学和大地测量家刘秉忠监筑开平(上都城),准确测量子午线应该没有困难。今地形图上量测,元上都城是正南正北,这就是有力证明。上都建成后,晚16年建大都(今北京),还是刘秉忠监筑,却将大都的中轴线偏离了子午线测错2~3度,这绝对不可能。再说,测定元大都的中轴线是件大事,绝对不会使用磁针测量。即使730年前建元大都时是用磁针确定的今北京中轴线方向,那也不会是2度十几分这个夹角。因为北京的磁偏角(磁南北线与子午线之间的夹角)要比这个角度大好几倍。再者,北京磁偏角在短短的七百多年中,也不会变化如此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