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刻苦学习奋力工作只--留苏学子夔中羽回忆录 第26节

点击:

北京中轴线偏离子午线缘由初探

第二,是不是元朝测定中轴线时按子午线测的,经过七百三十多年,变化了,形成了现在中轴线与子午线的夹角。地球上各处的经、纬度和方位角随时间变化会有些变化,但不可能有如此大的变化。比如“极移”(地球自转轴在地球体内作周期性摆动,引起南极、北极在地球表面上移动),周期1年的,振幅0.2秒(相当于地面2米),周期14个月的,振幅0.1秒至0.5秒,变化量极小,又是周期性变化。又比如“岁差”(地球进动引起春分点向西移动),春分点每年向西移动50.2秒,25800年移动一周,再说这只是地球春分点的向西移动,也不会引起子午线的偏转。再比如“章动”(地球自转轴与进动轴之间夹角的微小摆动),18.6年变化一个周期,是微小的摆动,也不会产生子午线的偏转。总之,极移、岁差、章动,经过七百三十多年变迁,都不会造成北京中轴线与子午线形成夹角。古天文学家认为:地轴的变化很小,不用说这短短七百多年了,变化更是微乎其微,总不会有2~3度的变化。另有专家认为:退一万步说有变化,地球是个整体,为什么大都的中轴线偏离了,相隔仅两百七十多公里的上都,中轴线却没变化呢?

第三,我认为北京中轴线偏离子午线最大可能是人文因素。为了弄清楚北京中轴线偏离子午线的缘由,我寻找人文线索,继续量算地图,进行野外考察。后惊奇地发现:北京中轴线往北延伸,它的延长线直指古开平。古开平不是一般的地方,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发祥地。

 

北京中轴线向北延长线直指元上都

1251年后,蒙古宪宗蒙哥命其弟忽必烈领“漠南军国庶事”。忽必烈在领地内,由汉人刘秉忠(邢台人)设计城邑,营造宫室,不久出现新城,即忽必烈的发祥地——开平。其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西北、正蓝旗东北、闪电河(上都河)北岸的兆奈曼苏默。1260年3月,忽必烈始称皇帝(元世祖),年号中统。中统四年(1264年),改开平为上都,以燕都(今北京)为中都(陪都)。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1267年正月,忽必烈又命刘秉忠监筑,正式破土动工,建中都城(今北京)。时刘秉忠51岁。同是邢台人的元朝天文、数学、大地测量、水利学家郭守敬,当时36岁。1272年,忽必烈改中都为大都,并从上都迁都于大都。大都城于1276年基本完工,大都建成后,上都改为“夏都”,保留“上都”称号。如此,忽必烈于1251年后,兴建开平(上都,今兆奈曼苏默),1267年始建元大都,中间相隔16年,两都均由刘秉忠监筑。

 

元上都航空相片(从西北向东南方向看)

我找来有关的9张大比例尺地形图。在多伦县、正蓝旗以北的一张图上,有一条河,名叫闪电河,也叫上都河。河的北岸有一座小城,三层城墙。外城是正方形,东西、南北长均为2.2公里。外城内靠东南角,有一个方城。东西、南北长都是1.4公里。小方城内正中偏北又一个小城,东西0.57公里、南北0.62公里,此城就是兆奈曼苏默,历史上的开平、元上都。地形图上量测,元上都城是正南正北的。9张图最南头的一张是北京,经连测9张图得知:北京永定门纬度线至兆奈曼苏默中心纬度线距离二百七十多公里。兆奈曼苏默往西偏离北京子午线约17公里。北京至兆奈曼苏默连线与北京子午线的夹角为2~3度。这与北京中轴线偏离北京子午线的方向一致,偏离角度几乎吻合,说明当初建元大都时,中轴线采用了上都与大都的连线作为基准线。

2004年11月,我随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摄制组来到元上都遗址——“兆奈曼苏默”。元上都城有外城、皇城和宫城,建筑虽已是断垣残壁,但依然显出当年的气势恢宏。宫城内的大安阁、穆清阁的殿座轮廓还清晰可见。据上都史学者蒙族东希格讲,元朝时像这样大的城,当时世界上仅有几座。现阳德门(南门)和东城墙一段已由堆石和沙土中清理出来,露出了七百三十多年前的风采。城有东关厢、西关厢和南关厢,分别长约800米、1000米和600米。元朝实行两都巡幸制度,在两个首都处理朝政。每年春季皇帝从大都赴上都,秋季返回大都,历史上,上都、大都并称“两都”。

 

2004年,夔中羽(左一)同蒙古史学者东希格(右二)及内蒙古正蓝旗文化局长赛因(右一)在内蒙古元上都遗址考察北京中轴线偏离子午线情况

北京中轴线偏离子午线缘由初探

我在北京时,在地图上标出了北京中轴线向北延伸的线。当时用了不同比例尺的几种地图,其中有省行政图,也有地形图。当然,地形图上标得最准确。在地形图上测得,北京中轴线的延伸线,距上都南北中轴线6.3公里,离东城墙5.6公里,北京西城墙距北京中轴线3公里多。如此,北京西城墙向北延伸线,经过元上都东关厢时,距离元上都东城墙仅2公里。

在元上都东郊,我用GPS卫星定位仪,使自己站到从北京向北引过来的中轴线的延伸线上,向西望去,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都的东城墙。这说明:北京中轴线向北的延伸线,经过二百七十多公里的长途跋涉,很靠近上都城,由上都东关厢旁通过。北京中轴线的延伸线像一支神箭,从大都飞向上都,未中10环,中了9环的三点钟方向。未中10环,也许因为当初元朝时测量的微小误差所造成。北京南北中轴线的北端点应是元上都。

在建元大都前的堪舆工作中,很可能按当时皇帝忽必烈的意愿,为体现上都—大都的两都统一,而采用上都—大都连线作为大都中轴线的基准线。

几位中科院院士、几位教授和研究员对北京中轴线偏离子午线的问题很关注。院士、教授、研究员们赞同我的观点,认为北京中轴线偏离子午线最大可能是人文因素所致。对此事关心的几位人士议论:这条连接上都与大都二百七十多公里的线,是否可以起名为“两都线”。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就是这“两都线”的南端。

 

2005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电视片《解密北京中轴线》中的画面

研制特种相机

我大病一场后,仍然从容面对生活,并且留心发掘生活中的趣事。1994年春,北京大学教授潘文石带着他的几位学生来找我,希望我能帮他一个忙。潘文石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生物学与生态学系主任、教授,人称“熊猫之父”。潘用日本NHK摄像设备拍摄野生大熊猫育仔过程中遇到困难,他希望我做一台可以在野外熊猫洞里使用,而且熊猫又看不见其照明的摄像机。潘说日本机器太娇气,一碰就坏,且有亮光。我用做饭的高压锅、红外照明和红外摄像头做了一个专用摄像机。该摄像机记录了野生大熊猫孕育两只熊仔共8个月的过程,潘很满意,资料拿到美国展示,轰动一时。北京电视台得知熊猫专用摄像机的事,便来采访我,连同我诸多“玩”的故事,拍摄成电视片《“怪才”夔中羽》,并于2008年2月播出。

应北京大学教授潘文石之托,为拍摄野生大熊猫育仔过程设计的专用红外摄像机

用研制的红外摄像机拍摄野生大熊猫育仔画面——熊仔夜间吃奶

2008年,北京电视台播出电视片《“怪才”夔中羽》中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