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者:这毕竟不是您自己的事情,这属于出版社的工作?
王德成:有人说出版社没认可,这是我个人行为。我作为出版社书刊编辑部主任签字,竟然被说成是“个人行为”。
采访者:像这种事儿您是怎么处理的?
王德成:我怎么处理,那以后再说呗。人家印厂为了和出版社搞好关系,就继续当做印制业务,说就算了吧,钱不要了!
后来我自己做前期编辑校对工作。包括外请的人去审、去校、去改的,我自己有时候出钱买礼品,600、800块钱的,有时候逢年过节给人家带点东西,都是我自己付出。
《中国战争史》的三次研讨审校会
老编审苏公望看稿前和我合影留念,结果他二十多天后就去世了。我和武部长还到八宝山送他老人家最后一程。他对《中国战争史》的付出是有目共睹的。在这里我也要说:苏老您安息吧!您的付出我们绝对不会忘记!
而且我中间付出了不少自己的精力和财力,要请人家校对啊审读啊发现差错啊。
采访者:那您图的是什么?您付出了自己的财力和精力。
王德成:这个还谈不上图什么。一个就是我不想叫《中国战争史》这本书夭折在我手里头。
采访者:是因为当初您是武部长的战友?
王德成:也是为了一个承诺,我答应给他编辑出版。再一个《中国战争史》这个书的内容,毛主席70年前就要写的。我看到这个书的内容以后,太感慨了。
像这样的历史书,我刚才给它评价这么高,称它为中国的《圣经》,应当放到书架或者案头桌子上,或者床头作为必备书,因为这个书我真是太看好了,我认为我小小的付出是值得的。
采访者:当然这本书现在能与广大的读者见面,也是与您的努力分不开的。
王德成:这个武部长非常清楚。参加三次研讨会的时候,一听到这个经过都非常认可,这本书里头有武部长90%的功劳,至少有我10%的功劳。这连人民出版社都认可,他们到时候从编辑和作者费用里头肯定要给我一点表示。
采访者:如果没有您的话,这本书可能后面只能出到几册。
王德成:质量也不会这么高,因为我们不断地把一些意见反馈给武部长,他后期写的这个书稿越来越好,一直在不断地修改。高力同志就曾说:“你把我这儿当草稿纸了,打一遍一改,打一遍一改,打一遍又改。”
采访者:到后期的时候出版社那些曾经不支持您的人,后来对您的一些观点有没有转变过来?
王德成:有的有转变,但有的是转变不了的。现在物是人非,有的离退了,有的去世了,现在出版社来了不少新人,而且出版社现在又和其他的出版社合并起来了。我跟你讲,就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个只能作为一个历史,一个经验、教训写进去。
采访者:出版社也是从你们几个人开始创办的是吗?
王德成:好几个人呢。包括外请的老编辑有苏公望,还有支持我们的《编辑的故事》的作者,人民文学出版社《故事报》副总编黄伊老先生。在他离退休以后,我是紧追不舍地把他那个书稿拿来出版的。他在书的“后记”里还提到此事,说他像一块蚕茧,王德成策划编辑,最后把它慢慢地抽出来的,要不然就带到棺材里头去了。
采访者:他也是你们出版社的创始人?
王德成:黄老不是,我是创始人之一,这是没的说的。这个咱们不提了,我们不是为这个。咱们书前面提到的解玺璋先生说:人一生能做一件事,就像武部长能够把这个书出来,就非常了不起。我能够作为《中国战争史》的策划和责任编辑之一,也很欣慰。
采访者:我想用一句话说一下,如果说《中国战争史》一到五册的原作者是一个播撒种子的人的话,那您一定是后期一个耕耘的劳作者,如果没有你去给它浇水,施肥,这本书、这颗幼苗长得十分困难。
王德成:对,可能不会这么茁壮。这个比喻、这个评价我估计武部长能接受的。
采访者:我也觉得武部长可以接受。
王德成:对。当你读完《中国战争史》,你会对人生,对政治,对战争、对国家、对民族、对你现在从事的职业等等都会有更新更深刻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战争史》是谋略书,是指挥书;《中国战争史》是智慧宝库,是人生教科书;《中国战争史》是生意经,是商战书;《中国战争史》是中国战争史,是一切公务员的必读书!
下面是《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一文,辑录在此有利于对于该书和作者武国卿部长的进一步了解。
武国卿:我和历史有个约会
《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 李子木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道,存亡之地,不可不察也……”
尽管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历过许多可歌可泣的正义战争,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智慧,但很长时间里,没有人能够写出一部对历代战争进行详细记载和科学评价的《中国战争史》。一代伟人毛泽东早在1939年就敏锐地注意到这个历史研究中的缺憾,在给友人的信中他谈到“我则有志未逮,想搜集中国战争史的材料,亦至今没有着手”。然而,彼时的毛泽东正忙于指挥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这一重要研究,这一搁就是几十年。
值得欣喜,值得欣慰,70年后的今天,七十多岁的老将军武国卿用自己四十多年心血浇铸煌煌巨著《中国战争史》,作为人民出版社的国庆60周年献礼图书,即将与读者见面。这部五百多万字的著作,不仅填补了中国历史研究的空白,完成伟人的夙愿,更是一部军事研究的丰碑。但谁又能知道,这一著作的撰写,竟然缘起于一次失败的考试。
在武国卿一生中参加的多次考试中,大多数都成绩优异,名列前茅。只有一次例外,而就是这次失败的考试,使研究中国战争史成为贯穿他一生的事业和兴趣。
《中国战争史》的三次研讨审校会
时光推回到50年前,1955年的辽东半岛,中国人民解放军最大规模的一次反登陆演习正在这里举行。戎马倥偬间,演习的最高指挥官叶剑英元帅决定考一考身边这位军校毕业生的战争史知识。“武国卿少尉,请回答我两个问题: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实施大规模登陆作战是在哪个朝代?多大规模?统帅是谁?曾有哪个国家的军队在辽东半岛登陆过?多大规模?统帅是谁?” 武国卿的回答很干脆“报告首长,不知道”。望着满脸通红的年轻少尉,叶帅笑了。他只好自己说出了答案。“第一个实施登陆作战的将领是汉代楼船将军杨仆,当时的兵力是五万人”。“曾在我国辽东半岛实施登陆作战的国家是日本,甲午战争中,日军大山岩部2万4千人在此登陆”。最后叶帅颇为语重心长的对武国卿说:“年轻人,要学习啊?你们守卫辽东半岛,不懂这些知识可不行啊。”
而今已是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的武国卿回忆起来仍然像讲述昨天发生的事情。应当说,这件事情对他的激励颇深,而从中的收益也颇大。人们说不想做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而武国卿从那天开始明白了一个更深刻的道理,元帅之所以成为元帅,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懂军事、能打仗,还因为有着渊博的历史知识,善于从前人的成败得失中寻找到克敌制胜的智慧。从那天开始,他暗下决心,要探寻中国战争史的奥秘。从而踏上了一条艰难的求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