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简史
1938年4月2日,我出生在北平(今北京)。祖父是满族人;祖母的父亲是俄罗斯族人,母亲是蒙古族人;外祖父的父亲是满族人,母亲是汉族人;外祖母是满族人。因此,我虽是满族人,却也带有俄罗斯族、蒙古族和汉族的血统。
外祖父夔雨生原名那魁勋,其弟那尚勋。辛亥革命后,哥哥家以“夔”为姓,即“魁”的同音字,弟弟家以“尚”为姓。外祖父年轻时曾在清廷担任神武门(今故宫博物院的后门)守卫的队官,算是紫禁城禁军中的小军官。他的思想在当时比较先进,上班的时候穿上御林军的制服,下班后脱掉制服直奔报馆,自己钻研报纸上面的知识,经过不懈的努力与同伴创办了《新民丛报》。后来有人怀疑外祖父是革命党,于是他离开了清政府的队伍。
外祖父退伍后没有在家休息,而是做了很多实业,就是养牛、养蜂、种树等等,目的就是维持家里的生活。他很有文化,日文非常好,家里有很多日文藏书,但抗日战争开始后他没有说过一句日语。外祖父接受过许多新思想,做了很多现在来看都很环保的事情,例如居住在西山时,外祖父带着我母亲和姨母去开荒,种桃树和葡萄,慢慢使荒地变成一个果园。现在北京植物园温室对面的盆景园就是原来的果园,那里就是他们曾经开荒的地方。
外祖父年轻时在北洋陆军武备学堂学习炮兵专业,也学大地测量。1961年,我从莫斯科留学回国后,他才和我说,在武备学堂时他就用过“切达利特”(经纬仪)和“开普列盖尔”(照准仪)。他真的很了不起!
1959年,外祖父夔雨生80岁留影
父亲唐博新小时候在北京香山慈幼院上学,193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937年去延安参加抗日,改名汤般若。1949年父亲才回到北京,在国家监察部、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和中共中央组织部工作。
“七七事变”以后,父亲去延安,我们家由西山(即现在的香山)迁入北平市,当时家里有四口人:外祖父夔雨生、外祖母夔赵氏及母亲夔俊英和姐姐唐大亮。第二年我出生,起名唐大虎。父亲回到北平工作时我已经11岁,我才第一次见到父亲。当时我姓唐,父亲姓汤,母亲姓夔,不知道父亲以后会不会再改姓,所以在1953年决定我随母亲姓夔,改名夔中羽。
1983年,父亲汤般若与母亲夔俊英摄于中共中央组织部宿舍
病不单行
1942年我得了一场病,全身起疹子,该病与出水痘相仿,但很难医治。当时我不到5岁,病得很严重,卧床不起,家里支付不起去医院的费用,只能请郎中为我配中药,结果越用药病情越严重,吃不了饭,眼睛都翻白了,大人们认为我已经无法救治。
那时家里住土炕,重病瘫痪的外祖母躺在一边,我毫无生气地躺在另一边,当时自己已经处于昏迷状态,只记得有人向自己嘴里塞药,其他的一概不知。家人悲痛之余能做的只有选地挖坑,准备埋葬我。当年我家住在现今新街口北豁口,当时的小六条甲5号。那时新街口北还有城墙,城墙底下全是黄土,好多死去的孩子就埋在城墙根儿的黄土里。
2001年,夔中羽与姐姐在童年时居住的房子——新街口北,小六条甲5号房前留影
长大后才知道,家人当时已经找好埋葬我的地方,可见我病得有多严重。外祖父觉得不能这样消极,虽然大夫们都说救不活,但这些人都是江湖医生,医术很差。外祖父没有放弃我,他想尽办法配制了一种药,塞到我嘴里,于是我被奇迹般救活。外祖父没有告诉过我当时他给我塞的是什么药,姑且称为救命的药吧!后来外祖父还真的开了一家“雨生药社”,他弃日文改念医书,既为人治病,也出去卖药,救了周围好多人。
我活过来了,外祖母却去世了,家人再一次陷入悲痛之中。根据习俗,家人在起灵前都要跪在死者灵柩前照一张像。我当时跪不下,因为刚从死亡线上爬回来,躺了那么久,身体很虚弱,家人只好摆一堆被子,我勉强靠在被子上面照了一张像。
1942年,濒死还生后留影
我上中学的时候,外祖父从家中小抽屉里拿出一颗小药丸,他告诉我:“这个就是要命的东西,我当时从你嘴里抠出来的,另外又给你吃一种药才把你救活。”要命的小药丸是江湖医生开的方子,外祖父说:“这种药的性质是非常凉的,吃下去就完了。”幸亏我当时只在嘴里含着,没有吞下去。在当时家庭经济困难、政治环境又极度恶劣的情况下,我算死过一次,好在又活过来,这是生命中的一段小插曲。
世人都说“祸不单行”,我还要补充一句:病不单行!1943年,大病初愈的我又患眼疾,当时卫生条件不好,许多人都闹眼病。我患眼疾之后几乎什么都看不见,据我母亲描述,那时候我的眼睛完全睁不开,她把我的眼睛扒开看,眼里面已经溃烂,白色的分泌物将眼球与眼皮黏在一起。
患眼疾期间正好赶上过春节,家里面要做一些好吃的,姐姐就拿着家里的大盘子说:“过节了,咱们要做一大盘饺子吃。”姐姐把盘子放在我手里,盘子里面画着两条大鱼,因为我看不见,她让我在里面摸,然后告诉我:“这就是鱼。”这可以看作是姐姐对弟弟的一种安慰吧,那时姐姐就懂得照顾我。
春节穿新衣服,我拿着换下来的衣服在屋子里抖来抖去,突然听到姐姐喊:“掉火上了!”因为家里习惯把小火炉搁在地上,所以我以为衣服着火了,很慌张,情急之下却睁开了眼睛,重新获得光明。其实地上根本没什么火,姐姐是逗我玩,结果意外地促成一件好事。我突然睁开眼睛的时候,自己兴奋得跳起来喊:“我睁开眼睛了!我看见光亮了!”家人都非常高兴,然后全家过了一个开心的春节。
患眼疾的时候我还不到6岁,什么都不懂,只觉得眼睛难受。母亲每天都会流泪,我能感觉到她的悲伤,更多的是感受到母爱。北平解放后,全市中学招生,但大多数学校没有招足生源,所以有些中学又补招一次,我抓住机会报了名参加考试。正好那次考试的作文题目是“母亲”,我想都没想,就在答卷上写了患眼疾失明七天的故事。
我的作文大意是:母亲每天都陪着我,用尽各种方法和药物来照顾我,她每天都哭,一边轻抚我一边流泪,眼泪滴到我脸上。幼小的我在母亲细心的照料下,重新获得光明。此次中学补招我考上北京三中。听说有这样一个消息,评我考卷的是一位女教师,她当时一边掉眼泪一边看这篇作文,然后又将这篇文章作为范文给她的学生欣赏。其实我没想过要写多么好,只是想还原真实的情况,表达母亲对我的恩情,老师却因此受到感动。
儿时我没见过父亲,而且也不知道自己有父亲,只知道家里有外祖父、母亲及姐姐。外祖父为了生计每天在外面奔波,母亲和姐姐两个人照顾着家庭生活,生活很困难,尤其一得病就更糟糕。儿时的疹病和眼疾让我经历生命的挫折,同时也让我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患疹病和眼疾的时候都是家人在照顾我。尤其母亲用爱温暖着我、陪伴着我,母爱让我再度活过来,如果没有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我真不知道自己是否会有未来。当时日本鬼子侵略我们的家园,社会环境不允许穷人好好地活着,在亲人的陪伴和照顾下,我才能顽强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