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者:当时您放弃的时候,您舍得吗?
王德成:开始是很可惜的感觉,从为出版社长远发展角度着想,是挺可惜的。但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坏事也能变好事,在人民出版社出版质量会更好,影响也会大。
这一点作者始终都是这么认为的,而且后来在人民出版社出这个书,我们也举行了三次高级研讨会,把毛主席、华主席的秘书,朱德总司令秘书,还有新闻媒体,包括解玺璋,包括图书评论里头的一些高级人员都请去,将近20个人开了三次研讨会,一遍一遍地过稿、修改、提意见。在我们社达不到这一点,现在就可以说是坏事变好事。
采访者:转到人民出版社您也去参加过研讨会?
王德成:我参加了,这是因为我们和人民出版社的张振明张主任比较熟悉,和任社长也比较熟悉,他们也放手让我做外请编辑。
采访者:负责修订的工作?
王德成:是啊,修订、做策划。
《中国战争史》的三次研讨审校会
王德成:目前来讲,分歧在于对内容的修改上。所以这里头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你看有些书稿就能够达到两三千处不同意见的,也有一般比较干净的,有一百多处不干净的地方,包括标点符号、人名地名、措词用语等等。我们最后还是按照作者意见为准,这里头我们一般都要尊重作者的意愿。作者是很厉害的,他本身就是咱们国家顶尖的军事专家,军事科学院部门的领导。他审定过《军事大辞典》,《军事辞海》好多东西都是他主编的。就是说在中国、在北京,他本身就是权威专家,我们还要统一到他的口径上去。
采访者:就是说大家对某一个内容有意见、分歧的时候,最后还是回归到作者的意愿和写法上?
王德成:因为作者他有一家之言,只要有理有据就行,是不是?这就是说转到人民出版社以后,开了三次研讨会,第一次好像是2010年的4月12号。
采访者:2010年的4月12号?
2010年4月2日,第一次审读研讨会后合影
2010年6月8日,第三次审校研讨会合影
2010年4月5日,武国卿在北京军区医院带病修改定稿
2008年8月份我们跟任超副社长,后来跟张振明主任说这个事儿以后,隔了不到半年,我们正经八百地写了报告,拿着材料到人民出版社去报选题。人民出版社的选题一向把得很紧的。15个委员要在人民出版社局域网投票,感觉你这个选题可上,那就上;上不了,谁也没办法。
网络投票大家都通过了。因为这个书的重要意义在于70年前毛主席就准备写,他在给何干之的一封信里曾提到这个想法。《中国战争史》有不少内容震撼。你如果有幸读到500万字的《中国战争史》,等于你读了中国的《圣经》。
采访者:我还是有一个问题。像这些历史的资料,虽然不是你们编写的,你们只是出版人,做一个修改、修订。但如果真正遇到大家意见上都特别分歧的一些历史资料,你们除了去尊重原作者的写法,还有没有其他验证的方法?
王德成:有,有想法。一个我们要附《中国战争史》在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意义和特点;一个是毛泽东的意愿得以实现;再一个为建国、为建党、为“辛亥革命”周年献礼,填补了中国文化产业、中国战争史空白等等。
我原来作为责编也有个发言。当你读完《中国战争史》,你对人生、对政治、对战争、对国家、对民族、对你现在从事的职业等等,都会有更新更深刻的认识,就像我说的,这本书简直就像中国的《圣经》一样。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战争史》是谋略书、是智慧书;《中国战争史》是智慧宝库、是人生成才的教科书;《中国战争史》是生意经、是商战书;《中国战争史》是中国战争史,是一切公务员的必读书;特别应该指出,它是未来国家首脑和军事统帅置身于自己书架、案头甚至床头的“圣经”。
当你读完这本书之后,你就会知道什么叫“先计后战” 什么是“功高盖主”,什么叫“见好就收”,什么是“急流勇退”,什么叫“智勇双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什么是“立功立业”和“为国捐躯”等等,这本书太好了!
采访者:这些你们是做了一些修订,其实等于说整个《中国战争史》您也是从头到尾读了好几遍了。您能不能从您刚才说的那几个词儿里面挑一两个词儿给我们解释一下您的观点,什么叫“急流勇退”?
王德成:你问得好。《中国战争史》5000年里头正式的战争成千上万次,光“抗日战争”中就有一万多次战役,为什么说叫“急流勇退”、“见好就收”?历史上有多少人开始立功到最后就怕你篡夺王位,被阴谋陷害。有些做皇上还没一个月就被人杀了,被人杀之前感慨道:“如果有来生,绝不生在帝王家。”那个时代鸡争狗斗、改朝换代,太残酷、太无情了。
《中国战争史》的三次研讨审校会
采访者:您觉得了解到这些,特别是一些历史事实的东西,包括刚才的那些感悟,对现代的社会生活有什么启示?
王德成:要不我说我们自己应该有自己的“兰德”公司。包括我们现在每个普通人,如果你不看《中国战争史》,你在那里埋头苦干,那只能最后落一个“功高盖主”或者叫做“遇到武大郎开店”的那个下场,你自己只会遭殃、只会吃亏,这一点我的感悟太多了。
过去我心里想着“人定胜天”,信仰这个哲学理念。到我编辑、阅读了《中国战争史》到五册的时候,我思想就有一个转换叫“顺其自然”、“见好就收”。我后来真是有病了,高血脂、高血压,有时候神经衰弱。我们单位十五六年前检查出两个人患粥样动脉硬化,那个老张已经走了,去世了。我为什么还在世呢?就是我看开了,我不再在仕途上去争,我该休养的休养,该看病的时候看病,哪怕他们说我装病,哪怕我中了一些明枪暗箭。但是,我现在还健康地活着,我现在还能做我喜欢做的事儿,这就是我的“急流勇退”,是我从《中国战争史》中吸取的经验教训。
采访者:所以说《中国战争史》您费了好大的心血,其实对于您来说也学了不少东西?
王德成:的确学了不少东西,也增加了不少智慧。
采访者:可能一些历史的经验、一些教训,就会运用到您的生活当中,包括后来的一些工作当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刚才想和您讨论的。如果碰到对历史资料你们有分歧的时候,但是那些战争当中的一些人已经去世了,那些史实材料没有办法核对的时候,你们怎样做呢?
王德成:基本上就是遵从,相信作者的语言和描述。因为作者他用这个语言和描述他总是有根据的,他查阅了大量的材料。
采访者:你们没有再去做?
王德成:有些我们就不去查阅了,那个量太大。包括有些东西、有些地方,包括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些东西,作者都是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军事百科全书》、《辞海》、《大辞海》、《军事大辞典》和军事科学院最新研究成果做出来的,我们一般年轻的编辑或者其他的人员根本达不到这个水平。有时候你不能改一个字,改一个字可能就弄错了,不能按自己表面化的理解,特别是外行人的理解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