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辈的传说
我出生在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江苏,却生活在贫瘠的盐城地区。环境恶劣,生活艰难,但掩不住这份浓浓的乡土情,我的家乡,我成长的地方。这里有我祖辈留下的印记和故事,有我家生生不息的每一个足迹,并不富饶的江苏盐城是我永远的根。
苏北的家里有着善良、质朴的家人,我们辛勤耕作在小小的十亩田地中。年轻的父亲辛苦拉纤,拼命耕种,眼盲之后也没有放弃生活,他对党的坚决拥护深深影响了我们兄弟几人。坚强的母亲一肩挑起全家的重担,指挥全家,合理调度,母亲就是我们的风向标,我们的主心骨。三位兄长勤劳手巧,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开拓家园更美好的明天;三位嫂子齐心协力,共同扶持,见证这个大家庭的成长。
生活在如此家庭的我,被这些可爱的至亲之人关爱着的我,拥有无限的喜悦和幸福。
江苏省盐城地区的东台县富安区是我出生的地方。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我们当地的人都是从其他地方迁徙到东台的。传说中,先祖在移居此地之前,在每个族人的小手指尖都划下了一道印记,作为族人的标志。这个印记自出生之日便留在我身上了,当地许多人都如此。但这只是一个传说,真实与否就无从考证了。
印记之事或有些荒诞,但我相信迁居确是事实。如今的江苏东台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带,是块平原。若是没有出过远门,附近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机会看到过山。但事实上,我国海岸线是在不断东移的。大约在7000年以前,扬州以东全是大海。苏北南临长江,北有淮河和古黄河(后改道山东),经过千百年的冲击,河水带着泥沙沉淀,形成平原。这也就有了如今的江苏,也有了我们这些迁移至江苏这片土地繁衍生息的人。
但是,泥沙的沉淀并不是均匀分布,海平线也不是平行向东推进的。南边的长江口和北边的淮河、古黄河泥沙沉淀较快,这造成了苏北地区南北两头高、中间低洼的特殊地势,海水很容易进入这里。人们为了发展农业,就挖河修堤。大约在一千多年前,唐朝的李承任淮南节度使判官时率众从现在的海安向北至盐城地区修筑捍海堰,以此挡住海水,保护堤西的农田。带泥沙的海水不再大量进入堤西,那里的地势也不再增高,变成了比四周略低的平原地区,因此又被称为里下河地区。堤西有淮河充沛的淡水资源,加之人们大修水利,挖了很多河,因此成为了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那里没有大路,交通主要靠船,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船,否则是出不了远门的。
我们住在堤东的人也称堤西地区为甜河、西乡,反之我们所在的堤东则为东海。捍海堰后来又数次被加固,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安康、富饶的生活,故而沿堤的几个城镇便取名为海安、富安、安丰等。
提起富安,这个地名的由来还有个传说。相传宋朝时,范仲淹任西溪(今东台)盐仓监期间,东海有恶龙作祟,危害乡民。范公有两名侍童,一名叫许富,一名叫许安,是两兄弟。两人决定为民除害,于是手提宝剑,在大海里与恶龙激斗了三天三夜,最终将恶龙斩杀。但是兄弟二人身受重伤,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便将手中的宝剑插入沙中,以斩龙之剑的煞气逼退海中异兽,守卫这一方土地。当地人民为了纪念这两位为民除害的英雄兄弟,将地名改为“富安”。后来那两把宝剑化作两棵银杏树,至今仍在富安的204国道附近生长着——一棵在中央,一棵在路边。每到春天,这两棵巨树都会吐露新芽,成为当地的一大奇观,甚至还有人前来烧香祭拜,以求平安。此传说不免有些夸张,但确实自古以来人们都把凶恶的东西比作洪水猛兽,所以将海水、潮水,尤其是将每年农历八月十六至十八日的大潮比作恶龙也并不为过。
随着时间的流逝,捍海堰年久失修,渐渐失去挡潮的功能,范公在此地任职期间也曾率众重修捍海堰,故其又称范公堰。后来为了运盐,又将筑堤时挖凿的河流继续疏浚和延长,把各个盐场串通起来,定名为“串场河”。运盐的河道也是由西向东逐步发展起来的。早在西汉时,吴王刘濞(读pì)为了运盐通商,就在扬州和泰州之间开凿邗(读hán)沟支线,后又延伸至海安、南通,取名“通扬运河”。串场河和通扬运河是苏北淮盐外运的主航道,通往海滨各盐场。
在陆地交通不发达的时期,水上运输非常重要,但是有时也不很通畅。我记得在抗日战争时期,大概是因为大河都无法通行了,运盐的商船只好从我家旁边的小河通行,有风时,很多船只扬帆前行,形成一道非常美丽的风景,年幼的我总被这番美景吸引。可是没有风或是逆风时,就要靠纤夫们打着赤膊,拉船前进。这不禁让我想起父亲过去拉纤时辛苦的模样。战争时期,大河不通,我家旁边的小河也并不是很通畅。为了防止日本鬼子下乡扫荡,我家东西两侧各筑了一个坝,船不方便直接通行。盐商们只好雇我家附近身强力壮的男劳力,让他们先将盐包一袋袋地从船上抬下来,再将空船拉过坝,之后将盐包重新抬上船。
祖辈的传说
各个朝代为了加强盐的生产和运销管理,在各地配备盐监等专职官员,设立贮存和销售食盐的盐仓,至今还有很多用过去盐仓命名的地方,如我家东边的一仓镇、三仓镇等。直到解放初期,我在东台工作时,苏北还设有两个盐务管理局。一个是淮南盐管局,设在我们东台;另一个是淮北盐管局,设在连云港。
为何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食盐的生产呢?食盐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是古代朝廷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据说清朝时,苏北淮盐的税收占全国税收的一半以上。盐的运销主要靠盐商,扬州则是淮盐的主要营销中心。清代扬州的盐商是一个庞大的政治经济集团,两淮盐税直接关涉到清朝廷的经济命脉。盐商们的大量财富是统治者特殊开支的来源,而盐商的市场垄断又要靠清政府的庇护,所以很自然地形成了上自皇帝,下至朝臣与盐商们在政治、经济上相互利用、相互依存的微妙关系,扬州的盐商亦因此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官商。由于买卖食盐是很赚钱的,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徽商中不少都是从安徽徽州移居扬州而从事食盐生意的,更因此在扬州盐商中形成了庞大的徽商集团。
关于扬州,还有一个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路过扬州,游览瘦西湖时赞叹那里景色秀美,很像北京的北海公园,就是少了一座白塔。扬州盐商听后,仅用一个晚上的时间就用盐堆起了一座白塔。乾隆皇帝看后非常高兴,夸赞“盐商财力之伟哉”!传说中的白塔即是如今还屹立在瘦西湖莲性寺中的那座白塔。我想,大约是当时盐商们花了很多白银在很短时间内建成了一座白塔,而这建塔的钱是靠卖盐所得,故说成是用盐堆起来的。
我少时常听说有卖私盐的,这就是说,除了像扬州那些大盐商卖盐以外,还有偷税漏税的小商贩。我后来在东台县税务局做会计工作时,盐税收入在我们会计账上专设一个科目,同时还有一个科目叫奖金支出。这是因为解放初期还有不少偷税漏税的私盐商贩,政府鼓励人们抓贩卖私盐者并给予奖励。1950年经济困难时,我们的伙食很差,县税务局的工作人员还亲自带着枪,走几十里路到安丰乡下,埋伏在大路两旁。待卖私盐的商贩一来,我们大声一喊,他们就立即躲到了麦地里去,听到我们打枪的声音后,他们马上老老实实地挑着盐跟我们走了。到了安丰镇,我们把私盐上交,之后用这些抓私盐商贩所得的奖金改善一次伙食。
串场河以东的情况与河西大不相同。由于面临大海,那里人们的生活也和大海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