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草根之路--王德成回忆录 第48节

点击:

第四,良好学风是要经过长期努力,逐渐形成的。院校不仅要借鉴地方高校的优良学风,还要不断补充新的内容。这就需要挖掘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以及不同教学对象,随时提出新的要求。总之,只要领导重视,多方配合,扎扎实实工作,有武警院校特色的优良学风就一定能逐步形成起来。

望子成才琐谈(十五)——浅谈青年的职业定向

职业定向是指导、教育和管理青年正确选择未来职业的工作。这是当前青年人很感兴趣的问题,也是新时期青年教育工作的一项新内容。本文试就武警部队青年干部和战士的职业定向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一、职业定向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近年来,一些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职业是通过青年期到成年期较长时间的摸索才确定下来的。”武警部队的基本成员是青年,他们正处在人生职业生活的探索期,程度不同地会对职业定向问题有所考虑。因此,正确地把握广大青年的这种思想脉搏,因势利导地进行职业定向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适时的。

我发表的文章摘编

1.职业定向与人生的奋斗目标紧密相联。人生的奋斗目标主要包括社会理想、道德理想和职业理想。所谓职业理想,就是指人们想从事什么职业,包括对未来职业想达到什么水平、什么程度的向往。社会主义时代职业理想的显著特点,就是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于部队青年来说,既要有万里长征的美好理想,还要有一步一步的实际行动。

这个实际行动就包括选择适合发挥自己聪明才智而又客观可行的职业方向。古往今来,凡有作为的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企业家……无不既注重对人生理想、志向、目标的追求和确立,又善于选择最能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职业作为突破口。如果说志向和理想是青春的火焰、精神的支柱、生命的动力,那么职业、专业就是通向目标的路径,施展才能的舞台,炼出成果的熔炉。

职业理想是从属于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职业定向也要受社会历史等客观条件制约。随心所欲当然会碰钉子。但是,有无奋斗目标和大体适当的职业定向,却是衡量一个青年能否成才的一条重要标志。

2.职业定向适合部队青年的年龄特点。人生可分为五个阶段:①成长期(从出生到14岁);②探索期(15~25岁);③确定期(25~45岁);④维持期(45~65岁);⑤下降期(65岁到辞世)。

人的就业也分为五个阶段:①就业积累期(儿童期);②就业预备期(少年期);③就业试用期(青年期);④就业稳定期(壮年期);⑤退休期(老年期)。

从人的生活分期和就业分期的对比可以看出,15~25岁之间,正处于生活的探索期和就业的试用期。武警部队青年大多数处于这一年龄阶段,因而在服役期间对他们进行职业定向教育既重要又适时。过去有一种观念,认为当兵后就只能考虑当兵的事,如果谁想退路,考虑复转后的职业去向,就是思想不好;或者分配你搞什么专业就不能兼爱第二专业,否则就是“不务正业”。这种传统观念,不仅不合情理,也违背了人生职业探索的一般规律。可以相信,随着培养两用人才和职业定向教育的深入开展,过去那种不切实际的说教,将会得到较好的纠正。

3.职业定向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警地两用人才的重要内容。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现代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日益提高,笨重劳动的职业随之减少,新兴职业不断涌现。所以一方面要求社会有关部门为青年走向现代化生产做好准备,另一方面要求青年经过职业训练之后再进入社会生产。目前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都很重视青年的职业定向和职业训练工作。近年来,我国武警部队适应社会和部队发展的需要,广泛开展了培养警地两用人才的活动,有些单位还把职业定向教育作为培养两用人才的重要内容。通过职业定向教育,使部队青年对复转后的职业问题早作考虑,使其职业选择的主观愿望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各种学科文化知识。这样既可以稳定战士的思想,扩大知识面,陶冶人的情操,为部队建设服务,又能为地方服务。在复员或者转业之后,无论是从工务农,还是经商行医,部队定下的职业方向,学到的专业技术,都可以派上用场。因此,职业定向不仅有利于祖国的四化建设和部队建设,也可减少个人求职探索中的烦恼。如果我们选定了生产发展中需要的职业方向,转业复员时就不会因“所学非所用”或者“没学不能干”而产生的惶惑情绪;届时也可以改变社会上有些职业“想用人而少人”的局面。

从以上分析可知:青年干部和战士在部队期间,不仅应考虑今后的就业问题,而且各级组织和领导也应该把职业定向工作提到议事日程。这对祖国的繁荣富强,部队的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和青年个人的早日成才,无不有着深远的重要意义。

二、进行职业定向教育工作的几点设想

首先,要教育干部战士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所谓职业观,就是人对职业的看法。职业观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在职业问题上的体现。同样一个工种,职业观不同,看法也大相径庭。比如对清洁工这个职业,出于正确的职业观,就会认为这是为人民服务的光荣职业,甘愿“一人脏换来万人香”;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低贱的工作,“坚决不干那臭行当”。又比如现在有些人只把国家招工招干指标内的工作看成“职业”,而把在“大集体”、“个体户”从事的工作视为“非职业性的工作”。这种只信“公家”,不信“集体”的职业观也是不正确的。我们应该抛弃传统的就业观念,树立艰苦创业的思想。过去讲就业,是由别人去“创业”,自己去就业,是吃“现成饭”。现在国家鼓励青年人凭借自己的主动精神和专业技能,去为自己开辟就业门路,创造就业机会。应该认识到,这种自谋自创的职业也是一种职业,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它仍将是一条重要的就业门路。许多复转到地方的干部和战士,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可喜的尝试。

我发表的文章摘编

由于人对职业的要求不同,人的职业观也不同。人对职业的要求总的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维持生活,发挥个人特长,尽社会义务。有的人把工作当作获得收入的手段,因而只“向钱看”;有的人只要能从事自己爱好的工作,收入多少并不计较;还有些人一心为社会做贡献,报酬少点也心甘情愿。马克思早就谴责过那种仅仅依据自私自利的打算或基于物质利益选择职业的做法,而提倡一种正确的职业观:“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民服务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任何沉重负担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得到的将不是可怜的、有限的和自私自利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亿万人,我们的事业虽然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发挥作用。当我们离开人世后,高尚的人们将在我们的骨灰上洒下热泪。”(《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显然,职业定向教育首先要教育干部战士树立马克思提倡的这种正确的职业观。

第二,激发在职业定向上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职业兴趣的培养。

有了正确的职业观,还要注意培养职业兴趣。部队青年的职业兴趣,主要靠他们自己在适应中形成,磨炼中培养。一般来说,入伍到部队究竟干什么好,基本上不是由个人决定的。但是可以把本职工作同今后的职业定向科学地联系起来,自觉地培养职业兴趣。比如当炊事员,既可以朝高级厨师这个职业方向努力,又可以作为体验生活的途径,积累社会生活经验或文艺创作素材等等。只要初步定下职业方向,就要不畏艰难,目标始终如一。朝三暮四、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什么事情也干不成的。同时要注意量力而行,不可想入非非。志大才疏者常叹伯乐不在,好高骛远者屡怨机会不来。与其自寻烦恼,不如脚踏实地从力所能及的工作起步。再就是要分秒必争,铺平成功之路。曾是边防战士的唐栋利用执勤以外的余暇时间学习创作,30岁就出版了小说集《大漠草青青》,31岁时新作《兵车行》在全国获奖,而今已成为全国有点名气的部队作家。这种目标如一、量力而行、争分夺秒干出成绩的事例,在我们武警部队是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