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草根之路--王德成回忆录 第47节

点击:

3.学术争鸣自由民主,研究空气相当浓厚

学术思想自由,民主和谐的气氛浓厚,这在北京大学是很有特色的,也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早在蔡元培担任校长期间,他就主张大学应该包容不同学派,广收多种人才并发挥其特长,“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立,(授)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这就是他所说的:“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他还认为,不同学派的并存,各种学术观点的自由讨论,使学生能够较广泛地接触教学中不同学派的观点,“令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以助于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使他们可能从不同学派的比较中引出新义,提出自己的见解。由于蔡校长的热心提倡和身体力行,一扫过去腐败的校风,造成了浓厚的学术研究空气,各种学术研究团体有如夜空繁星,刊物宛如雨后春笋,多种学说竞相争鸣。师生之间问难质疑,互相切磋,著书立说,受到鼓励;学术争辩,各抒己见。这种思想自由、百家争鸣的新局面,不仅有利于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发展,又在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北大也由此而成为“五四文化运动”的中心,点燃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的火焰,为我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现在北大仍然继承了这种兼容并包的学术民主传统,不搞清一色、不搞一言堂。学术团体和多类刊物比过去更多。特别是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大量新问题,需要通过充分的争鸣、论证和实践。比如1986年上学期,北大经济学院厉以宁教授,以“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为题,接连主持了三个晚上的大讨论会,地点在北大办公楼礼堂,参加人数不仅有北大学生,而且有清华、人大、北师大及中央党校的师生,规定每人发言不超过10分钟,什么见解都可以说。实际上,言之无物或者陈词滥调一类的发言者,讲不到三五分钟就有可能被听众鼓倒掌轰下台去。而见解新颖独特、出类拔萃的发言,却能获得暴风雨般的热烈欢迎。历教授就是从那些刺耳或顺耳的各类见解中去筛选、吸取有益的东西,并结合自己的科学研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设想。《现代信息报》、《人民日报》几次予以登载,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重视。

像这样的学术研究活动,在北大一直是受到支持、鼓励和提倡的。

4.注重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是北大优良学风的核心,注重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北大是有历史传统的。从“五四运动”时期,北京大学就有走出校园,关心国事的传统。1926年,北大学生(奋勇)地参加了“三•八”反帝爱国大示威;1935年,又在“一二.九”抗日民主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45年“一二•一”反内战、争民主运动;1946年的抗议美军暴力活动;1947年的反饥饿、反迫害运动在全国也都很有影响。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北大学生也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几十年来,北大培养了一大批造诣精深、学术卓著的人才,不少北大毕业生,后来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成长为知名的社会活动家和著名的科学家教授。北大的毕业生已经遍布全国各地,绝大多数成了多条战线的骨干力量。北大近些年来的学术成果和科研成果的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从1978年至1988年,仅文科各系出版论著就有1700多部,论文近6000篇,平均每人著书1.5本,写论文4~5篇,相当于前28年科研成果总和的4倍。

我发表的文章摘编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要培养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人才。这就必须克服那种死抠书本、束缚思想、脱离实际的学习方法。北大师生在这方面又迈出了新步子。他们不仅在校内教学活动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也不满足于教学科研上出成果,他们继续把着眼点放在社会实践上。1988年暑假,北大又有许多学生深入社会各阶层,作社会调查,向人民群众学习。返校后,有的撰写调查报告,有的充实学术论文,还举办了北大学生与武警指战员在一起的摄影作品展览。

北大良好学风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也与北大教职工共同努力分不开。这种学风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在老师和学生中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当前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1.学习目的不明确。故而缺乏长足的学习动力。一些战士为了提干,一些干部单纯为了文凭上警校,故而有些学员学习急躁,不肯花力气。比如学外语,有的只满足于课本课堂上那一点内容,而不愿从自己的知识结构去考虑,扩大学习难度和进度。考试时,学习差的作弊,学习好的也有的作弊,还说:“不作弊,吃亏。”有的学生平时贪玩,说“现在是玩的最佳时期”,甚至把社会上热衷于做生意、谈论女色之类的习气也带到警校来。存在着这种心理状态,自然就没有劲头去刻苦学习。

2.教师对教学工作是否热心,对学生的要求是否严格,自己的治学态度是否严谨,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风气。应该说武警院校绝大多数教员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治学态度严谨,教学工作尽职尽责。但是,不能否认也有一些教员对教学工作并不那么尽心。有的自知自己底子薄,也就对学员不敢严格要求,有的则对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愿改革,因而教学不受学员欢迎。

有的则只教书,不育人,放弃了人民军队政治思想工作的好传统。这种不负责任、墨守成规以及单纯“教书匠”的观念不改变,很难长久地树立良好的学风。

3.学术空气也是影响学风的重要方面。学术空气如果不浓厚、不活跃,好学风也就难以建立起来。教员的水平不仅要体现在讲台上,而且应该体现在学术研究上。学生的学习水平不仅要反映在考试成绩上,更要反映在实际工作能力上。但从整个武警系统来看,学术研究工作远远跟不上教学工作的需要,学员中仍然存在高分低能,甚至低分低能的现象。

4.教学管理不够完善,用人制度上存在的问题,也影响着良好学风的形成。警校初建,因而缺乏经验,可能有些措施不够恰当,有些管理制度尚不完善,有些干部还是用管理部队的那一套办院校,这就有可能违背学校规律,造成院校生活时紧时松,良好学风难以形成。

三、在武警院校应该怎样树立良好的学风

近几年来,学风建设问题,已经引起全国许多大专院校的重视,不少高校在实践中进行了探索和交流。这里主要借鉴北大学风,结合武警特点,谈一点浅见。

第一,要从根本上治理学风上的弊病,就要首先帮助学员确立正确的理想,明确学习目的,加强政治思想工作,进行传统教育和理想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学员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问题。

第二,学风建设要从教师做起。学风不正往往与教风不正、要求不严有关。要提倡教员起表彰、楷模作用,鼓励教员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在重视对教员实际问题的解决和思想教育的基础上,建立教师严谨、求实、进取的学风,并用心带动学员的学风,从而建立起警校的优良学风。

第三,现在不良学风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因此,治理也应是综合的。教师要做这项工作,院校的党团组织也要做这项工作,甚至原部队、学员家庭以及社会有关方面也要配合做好这项工作,并把建立学风与学校其他改革结合起来。学校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保证;教学改革又可以使教学工作生动活泼,引起学员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刻苦学习的动力;奖勤罚懒,建立必要的升级及退学制度,激发学生的竞争性;学校多部门共同营造严肃紧张、团结活泼的氛围,就为树立良好的学风准备了肥沃的土壤,创造了良好的环境。